生產歷史
研發者 蘇聯第八火炮工廠
研發日期 1931-1932
生產商 蘇聯第八火炮工廠
生產日期 1932-1937
製造數量 8000門以上
基本規格
總重量 669公斤(拖運) 425公斤(放列)
全長 4.11米
槍管長度 1.97米(43.8倍徑)
寬度 1.37米
全高 1.25米
除了拖曳式以外,蘇聯也將這款火炮裝備在當時新服役的BT系列坦克以及T-26上,坦克炮型稱為(20-K),基本數據與拖曳式相同,蘇聯在此裝備大量服役之後於1937年推出加強版53-K,45毫米款式反坦克炮並成蘇德戰爭時蘇聯部隊第一線後膛支援火炮。
彈種
使用國家
1937年8月21日,中華民國與蘇聯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協定,1938年起蘇聯對中華民國提供了2.5億美金的低利借貸用於購買蘇聯軍火以及戰爭物資,此款武器出現在第一批蘇聯對中軍售清單內,蘇聯售予200門給予中華民國,並於1938年抵華,國民政府將這批火炮配置於獨立炮兵第56團以及部分戰區直屬戰防炮連,實際服役評價以及除役時間不明,目前國內也未有保留實物。
芬蘭
芬蘭的蘇制反坦克炮為冬季戰爭中自蘇軍俘虜而來,
這批武裝在芬蘭軍服役至1960年退役。
目前保存的19-K中除了俄羅斯以及芬蘭以外,日本的自衛隊武器學校也有一門收藏,不過是從中國戰場還是諾門罕取得即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