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信息
前蘇聯是世界上電力工業發達的國家之一。1989年全國發電量17220億千瓦時,裝機容量34140萬千瓦,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60年代初,蘇聯工業用電比重保持在70%左右的水平上,此後逐年下降,至1985年只占59%。交通運輸用電量1985年比1960年增加了6倍;農業用電,1985年比1960年增加了13.7倍,市政和生活用電量1985年比1960年增加了4.6倍。
60年代初,蘇聯執行大力發展火電的方針,燃料構成由以煤為主逐漸轉變為以天然氣、油為主,從1964年開始每年新增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其發電量比重達80~84%。1975年以後,執行大力發展水電和核電的方針,1976~1985年間每年投產火電裝機容量減至400~600萬千瓦到1985年,火電年發電量比重約為75.3%。多年來,蘇聯在火電建設方面採取發展大機組、大電廠的方針。至1985年,30萬千瓦機組有154台,50萬千瓦機組有15台,80萬千瓦機組有12台,120萬千瓦機組1台(1981年投入運行)。隨著大機組的發展,電廠的規模也在增大。至1985年,百萬千瓦以上火電廠有59座,其中200萬千瓦以上的22座。蘇聯從60年代初開始發展超臨界壓力機組,蒸汽參數選定為23.5兆帕。540/540℃,並以此作為提高火電廠經濟性的重要措施、1965~1985年,超臨界壓力機組容量的比重從7.5%增加到50.5%。
蘇聯的理論水能資源為4.5億千瓦,可能開發的水能資源2.69億千瓦,占世界水能資源的12%,僅次於中國,居世界第二位;能開發的年水力發電量 10950億千瓦時,次於中國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1981年初,蘇聯經濟上可開發水能資源已開發了19.2%。1956~1960年間是水電大發展時期,1975年後,執行大力發展大型水電的方針,使得1980年和1985年的水電比重分別達到14.2%和19.5%。1980年已建成10萬千瓦以上水電站62座,其中 100萬千瓦以上的13座。最大的薩揚-舒申斯克水電站裝機容量640萬千瓦,最大單機容量為64萬千瓦。
蘇聯1954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近幾個五年計畫期間堅持的方針是:①擴大單機容量;②在蘇聯歐洲部分加速建設大型核電站;③加強核電設備製造能力;④建造和掌握工業實驗快中子發電堆;⑤研究發展核能供熱。1985年核電發電量和裝機容量分別為1674億千瓦時和2811萬千瓦,占全部發電量和裝機容量的10.8%和8.9%。1985年已建成13座公用核電站,其中250~400萬千瓦的共7座,均在歐洲部分;最大單堆容量150萬千瓦。另外,還有2台工業實驗快中子堆。1986年核電發電量達1669億千瓦小時,裝機容量3010萬千瓦。由於石墨堆堆型的安全性存在問題,1986年發生了震驚世界的車諾比核事故。蘇聯還積極建設熱電聯供電廠和地區鍋爐房,建立核能熱電站和供熱站。
蘇聯歐洲統一電力系統於50年代末即已形成。至1985年,全蘇共有101個地區電力系統,其中97個聯成11個聯合電力系統,除中亞細亞和遠東兩個聯合電力系統外,其餘9個均加入了全國統一電力系統。其供電範圍已擴展到擁有 2.2億人口的10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南北邊界相距3000公里,東西邊界相距7000公里。在統一電力系統內,除南方、西北及中部等聯合電力系統主網為330千伏,並在發展750千伏外,其他部分基本已形成500千伏電網。此外,在70年代末,統一電力系統還與匈、捷、羅、保、波等經互會成員國聯網運行,稱為“和平”聯合電力系統,聯絡線電壓為750千伏、400千伏、220千伏。至1985年,已有220千伏及以上線路共18.4萬公里,是1960年的7.7倍。在1960~1985年期間,除建設330千伏線路外,還將1000多公里的220千伏線路改造升壓為330千伏,這樣使得許多240~360萬千瓦電廠的電力順利輸送到負荷中心。為了配合220、330千伏線路,在1970~1985年間又建設了大量的500和750千伏線路。至1985年,已有500千伏線路3.63萬公里,750千伏線路0.42萬公里。為了進一步提高電網的輸送能力,現已建成埃基巴斯圖茲至烏拉爾1150千伏線路。1950年,蘇聯建成±100千伏第一條直流輸電線路,1964年建成475公里長的±400千伏線路;並正在建設±750千伏直流線路。為加強全蘇統一電力系統,將建設交流500、750、1150千伏和直流±1150千伏的系統聯絡線。此外,還進行了1100~3000千伏交流輸電的研究工作。列寧格勒工業大學正在該校實驗場對一條3000千伏試驗線路進行試驗。這種特高壓線路能將西伯利亞的電能輸送到烏拉爾和蘇聯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