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蘇美關係是歷史上第一種兩種根本對立的意識形態、社會政治制度國家的關係問題。這一關係在20世紀的國際關係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一度主導了國際關係發展的主流,使世界各國無不受到其關係發展的影響。在蘇聯解體的情況下,用中國人眼光、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從總體上正確處理與資本主義國家共存與共處的關係,如何在根本制度對立的情況下,既堅持其根本制度不變,又能妥善處理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化解其在各方面的進攻,是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的。全文從歷史的角度,對美蘇關係的這兩條主線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全書共分七章。第一章分析了蘇俄初創時期列寧的對外政策思想,指出列寧是堅持革命原則與套用靈活妥協方法的策略大師,他從未忘記“誰戰勝誰”的問題,但又主張在現實中堅持“和平共處”的策略方針。第二章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形成的美蘇同盟關係中存在的共同利益、矛盾鬥爭進行了分析。指出共同對敵是聯盟形成的基礎,而對各自利益的考慮則是破壞聯盟基礎的基本因素。蘇美英三國的意識形態情結,蘇聯戰前戰後的擴張主義行為,英國力圖維護帝國,美國欲要主導世界的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使聯盟瓦解、反目為仇、鬥爭又起。第三章揭露了近代國際關係中的實力原則和勢力範圍原則在二戰後的大國關係中復活了。第四章分析了赫魯雪夫與艾豪威爾時期稍有緩和的原因。指出赫魯雪夫的現實和解政策和和平共處的外交路線是導致蘇美關係初步緩和的主動因素,而艾森豪和杜勒斯的僵硬不妥協政策則是緩和不能發展的消極破壞因素。第五章指出,社會主義蘇聯現實力量的大力增強和美國深陷越戰不能自拔的窘況是六七十年代美蘇關係出現緩和的基本因素。第六章說明由於蘇聯不能正確處理內外政策的關係而使自己日益陷入被動停滯的境地,自蘇聯成立以來專注重工業發展的計畫經濟已現衰敗之像。第七章揭露了美國政府“圖窮匕見”、假友真敵的面目,指出布希政府的“超越遏制”戰略是瓦解蘇聯東歐集團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