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肉的由來、傳說
東坡肉的由來 “東坡肉”是以蘇東坡的名字命名的菜餚。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的著名詩人,他對詩文、書法有很深的造詣,對烹調菜餚亦很有研究。他自己會烹製菜餚,並十分擅長燒肉,在他的許多名詩中都有關於飲食方面的內容,如《食豬肉》、《老饕賦》、《丁公默送蝤蛑》、《豆粥》、《羹》等詩,都反映出他對飲食烹調的濃厚興趣。“東坡肉”起先是蘇東坡在黃州製作的,那時他曾將燒肉之法寫在《食豬肉》一詩中: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但此菜當時並無名稱,以其名字命名為“東坡肉”,是在他到杭州做太守的時候。當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後組織民工剷除葑草,疏通湖巷,築堤建橋,使西湖重新恢復了容貌,並增加了景點。杭州城裡的老百姓都很感激他,聽說他平時最喜歡吃紅燒肉,於是不少人不約而同地上門送豬肉。他收到許多豬肉後,便讓家人將肉切成方塊,加調味和酒,用他的烹調方法煨製成紅燒肉,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大家吃後,稱讚此肉酥香味美,肥而不膩,於是人們便以他的名字將此燒肉命名為“東坡肉”。後來此菜流傳開來,並成為中外聞名的傳統佳肴,一直盛名不衰。
東坡肉的傳說(一)
蘇東坡在杭州做刺史的時侯,疏浚了西湖,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
西湖疏浚以後,四周的田地不怕澇也不怕旱了。這一年又風調雨順,杭州四鄉的莊稼得了一個大豐收。老百姓感念蘇東坡疏浚西湖得好處,到過年得時侯,大家抬豬擔酒的給他來拜年。
蘇東坡收下很多得豬肉,就叫人切成方,燒的紅紅酥酥的,然侯按著疏浚西湖民工的花名冊,每家一塊,將肉分給大家過年。太平的年頭,家家戶戶過的好快活的,這時光又見蘇東坡差人送肉,大家更高興。老的笑,小的蹦。人人夸蘇東坡是個好官,把他送來的豬肉叫“東坡肉”。那時的一家大菜館的老闆見人人夸“東坡肉",就和廚師商量,把豬肉切成方。燒的紅酥酥的,也叫“東坡肉”。
這道新菜一出,那家菜館的生意就興隆的不得了。從早到晚顧客不斷,每天要殺十頭豬還不夠賣得,別的菜館的老闆看得眼紅,也學做起來,一時間,不論大小菜館,家家都有“東坡肉”。後來經同行公議,就把“東坡肉”定為杭州的第一道菜。蘇東坡為人正直,不畏權貴,朝廷中得罪的那班奸臣本來就很恨他。這時見杭州的老百姓如此得愛戴他,心裡很不舒服,他們中有位御史,就巧扮來到杭州找岔子,存心要陷害蘇東坡。
那御史到杭州的第一天,在一家飯館吃飯。跑堂得請他點菜,他一看菜譜,頭一道菜就是“東坡肉”他鄒起眉頭一想,不覺高興得拍桌子大叫“我就要這頭一道菜”。他吃過“東坡肉”,覺得味道真得不錯,向堂官一打聽,知道這“東坡肉”是同行公議的第一道名菜。於是他就把杭州城所有的菜館的菜譜都收起來,興沖沖的回京了。御史回京後馬上就去見皇帝說;“皇上,蘇東坡在杭州貪贓枉法,把惡事都做絕拉!老百姓恨不的要吃他的肉呢?”皇帝問;“你是怎樣知道的?有何證椐啊?”御史就把那一大摞油膩的菜譜呈上。皇帝本來就是個糊塗蛋,他一看菜譜,也不分青紅皂白,傳下聖旨將蘇東坡革職,遠遠的發配到海南去了。蘇東坡被革職充軍以後,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處,仍象過去一樣攢揚他。就這樣“東坡肉”也一代一代的傳下來,直到今天,還是杭州的一道名菜。
東坡肉的傳說(二)
在贛北的永修一帶,每逢酒席宴會,首先是兩大碗和菜,象徵和睦相處。隨後上桌的就是兩大碗用稻草扎著的大塊豬肉。豐盛的酒宴上擺著這樣的兩碗豬肉,倒顯得別有風味,拿起剪刀,剪斷稻草,再仔細地品嘗品嘗,肉色清清爽爽,入口香酥綿糯。肉香味中還夾雜著一股稻草的清香味,沁人肺腑,確實是餘味無窮。這種肉就叫“東坡肉”。為什麼這道菜稱為“東坡肉”呢?有這樣一個傳說。
宋朝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叫蘇東坡,他雲遊四海,走遍天下。一年夏天的一個中午,他來到永修境內一個叫艾城的地方。此時,正是三伏暑天,天氣十分炎熱。恰好路邊有棵參天大樟樹,樹陰蔽日,真是個乘涼的好地方。蘇東坡坐在樹下石凳上,一邊納涼,一邊讀書。讀著讀著,突然傳來一陣哭聲。他抬頭一看,只見一農夫抱著個孩子急急忙忙朝這邊走來,後邊跟著個哭哭啼啼的婦人。東坡心想:八成是孩子得了什麼急病,我對醫學雖不在行,但醫書藥學倒也看過不少,常見病症也略知一二。於是就叫住農夫說:“讓我給看看吧!”原來這對夫婦中年得子,看得比生命還要寶貴,所以給孩子起了名字叫“金崽俚”。金崽俚今天突然得病,神志昏迷,不省人事,兩口子嚇得要命,急忙抱孩子去找郎中。常言道“病急亂求醫。農夫看看蘇東坡的打扮,又如此熱誠,立即把孩子遞給他。東坡接過一看,孩子緊咬牙關,手足抽搐,正合醫書上中暑之說。於是招呼農夫把孩子平放在地上,順手摘了一把樟葉,搓了搓放在孩子的鼻子下。隨後又按醫書上的做法,這裡弄弄,那裡掐掐。一會兒,金崽俚“哇”地哭出聲來。兩口子真是喜出望外,抱起金崽,拉住蘇東坡就往家裡走。蘇東坡見農夫謝恩心切,也只好跟著走。來到農夫家一看,家雖不富,卻也十分整潔。農夫為了抱恩,留住蘇東坡熱情款待,一晃就是三天。
這天清晨,農夫興沖沖從集上買了兩斤豬肉,用一束稻草捆著提了回來。他一邊走,一邊想:肉買回來了,我還得去問問先生得口味。於是就去問蘇東坡。
這時,太陽剛露出半邊笑臉,朝霞滿天,露珠掛在田間得稻葉上,如一棵棵明亮的珍珠。蘇東坡被這美麗的大自然景色迷住了,他面臨東窗,詩興大作,正在賦詩填詞,推敲詞句呢!農夫在門口輕聲問道:“先生,你看這肉怎樣弄著吃?”東坡作詩入迷,口中朗朗念著:“禾------草-------珍---------珠-------透心香。。。。”農夫聽了一楞,先生這是什麼意思?仔細一琢磨:對了,他是叫我把肉和著稻草整煮,並要煮透心,那樣吃才香,所以說:“和草整煮透心香”。這先生和我們作田人真不一樣,說話開口是詩,連吃肉都特別。想到這裡,農夫把肉拿到廚房,按蘇東坡講的和自己想的,叫老婆和著稻草把豬肉整塊地放在鍋里悶煮,煮得透爛。
到吃飯時,菜端上桌來,蘇東坡見一塊整肉,沒斫沒切,還用稻草捆著,想來想去,不知什麼原因。想問,又不好意思開口,要吃嗎,一整塊肉,稻草還捆在上頭,不知如何動手。農夫見蘇東坡望著肉出神,也挺奇怪。就對蘇東坡說:“早上我去問你,你不是說‘和草整煮透心香’嗎?我是按照你的意思給弄的,先生怎么不吃呢?”
蘇東坡恍然大悟。原來農夫把他的話給串起來了,斷斷續續的詩句,被他聽成一句話。既然如此,也只好順坡下驢。於是叫剪開繩子同農夫一家高高興興地吃起來。真沒想到豬肉摻雜著稻草香味,十分清香可口。吃完飯,農夫夫婦出門去了。東坡想:主人如此盛情款待,打擾幾天了,十分過意不去。幾次要走,主人都不肯,今天還是走了吧。主意一定,從包袱里取出五兩紋銀,放在桌子上,留下一張字條,上寫著:“主人盛情難卻,東坡不辭而別。”農夫夫婦回來,看見條子大吃一驚,原來救自己孩子的恩人竟是鼎鼎大名的蘇東坡先生。
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學著用稻草扎肉煮著吃,果然香酥可口。鄉親們便把這種肉稱作“東坡肉”。因其味道鮮美,做法別致,所以一直流傳。
製作方法
具體操作是:
把肉皮烤到焦黃,再用水浸泡以後,用刀颳去焦皮,洗乾淨,切成4厘米厚,6.5厘米寬的小方塊,並且在肉皮上劃出十字刀
將沙鍋洗乾淨後(洗淨鍋),用薑片和蔥鋪在鍋底,再把切好的肉塊擺放在鍋里,注意是擺放,不是倒,肉上面放上冬筍,冬筍要切成柏葉片,然後加上料酒、醬油、白糖和少許的水(少著水)
現在,蓋上蓋子,用旺火燒開後,改為文火慢慢燜燒(柴火罨煙焰不起),差不多1小時以後,每隔10分鐘把肉翻一次,直到酥軟透味(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這時候,湯是油芡狀的,盛到盤子裡就可以叫我了。
另外,在旺火上用豬油把菠菜炒一下,一斷生就放鹽,出鍋,放在盤子兩邊。這時候我應該就到了,端起來打包回家正好,你可以再複習一遍,重新做一個,多練習才可以提高。
這道菜里加冬筍和菠菜,一是為了味美色佳,二是因為諧音,冬筍的“冬”和菠菜的“菠”合在一起是東坡的諧音,再加上肉,正好是東坡肉
關於蘇東坡
宋朝蘇東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詞與辛棄疾並為雙絕;書法與繪畫也都獨步一時。就是在烹調藝術上,他也有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