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洋

蘇文洋,男,祖籍河北棗強縣楊蘇村,任職於北京晚報社。

基本信息

 蘇文洋
祖 籍:河北棗強縣楊蘇村。
年 齡:約摸在50歲-56歲之間(止2009年)
工作單位:北京晚報
職 務:北京晚報評論部主任
居 住 地:北京
其“FANS”自稱為:蘇打、小蘇打、大蘇打。

蘇文洋新聞事業工作業績之一:
在上世紀的1984年,蘇文洋提議,組織北京晚報發起的“愛我中華修我長城”文物保護活動。國內國際影響力巨大。

蘇文洋新聞事業工作業績之二:
新世紀的2006年,作為北京晚報評論部主任的蘇文洋組織創刊“北京論語”言論專版,開始樹立起北京
百姓心目中的新時期的時評品牌。

修我長城鄧小平欣然題詞
長城的名字,猶如北京這座古城的名片。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段風姿綽約的長城在20多年前還是一條遍體鱗傷的巨龍。它能夠在20多年
後煥發新姿,很大程度上得益於20多年前北京晚報發起的轟轟烈烈的“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
動。
長城毀壞記者心痛小平題詞鼓舞人心
1984年初,北京晚報記者蘇文洋多次到八達嶺長城採訪,並走訪了很多文物專家。“那時候,八達
嶺長城開放的地方很少,只有南北四座城台可以登上去。其他幾處城牆毀壞得很厲害,一些城牆已經倒
塌了,許多地方都是一片廢墟,那些倒塌的城牆、城磚和條石甚至被附近的農民拉去壘豬圈、蓋房子。
”看到眼前這般景象,蘇文洋感到心痛不已。
聯想到潭柘寺、戒台寺等古寺鼓勵遊人捐款,修繕寺院,為捐款者建立功德碑的做法,蘇文洋向晚
報領導提出一個大膽想法:效仿一下寺院的做法,聯合文物部門發動全市人民為保護長城貢獻力量。
1984年7月5日,題為《北京晚報、八達嶺特區辦事處等聯合舉辦“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
動》的啟事登上了北京晚報的頭版頭條。
第二天,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習仲勛看到這個訊息後說:“這是一個好的活動,是個大好事。
”並在人民大會堂為這次活動題寫了“愛我中華修我長城”八個大字。
活動發起後,組織者們想到,如果能請當時的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為活動題
詞那該多有號召力啊!一產生這個念頭,他們就立即著手找有關部門聯繫,把活動情況寫成文字附上,
托人轉給小平同志。但是大家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因為小平同志日理萬機,是否有精力來為此專門題詞
還是一個未知數。
沒想到,從中南海傳來佳音,小平同志的題詞已經寫好了,讓馬上去取。聽到這個訊息,大家欣喜
若狂。放下電話,蘇文洋立刻就騎上腳踏車,衝著中南海飛奔。
“我心裡那個高興呀!可是興奮得過了頭,騎到南池子的時候不小心撞倒了一位女青年。當時急著
去取小平同志的題詞,只好告訴人家我確實是有很著急的事,不能陪您去醫院了,您自己去醫院看看吧
,需要我賠錢的話,您給我打電話。我是北京晚報的記者,一定不會賴賬!”那時候還沒有名片,蘇文
洋寫了一個電話給那位女青年,就急急忙忙地跨上腳踏車奔中南海去了。回想起20多年前的那個意外,
蘇文洋還一直對那位被撞的女青年心懷感激:“人家一聽說我是北京晚報的記者,就特別信任我,二話沒
說就放我走了,我才在第一時間拿到了小平同志的題詞。說起來,那位女青年也算是為咱們的保護長城
活動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呢。”
拿到題詞後,蘇文洋心情急切地展開,“愛我中華修我長城”八個蒼勁的大字力透紙背,偉人的關
懷凝聚在字裡行間。“當了多年記者,自己參與組織的活動能得到小平同志的關懷並親筆題詞,這是我
最大的榮幸!”
。。。。。。。。。。。。。。。。。。。。。
人民的聲音穿越50年
................................................
北京論語為人民發言
2006年,“北京論語”作為言論專版,在2月15日出現在北京晚報的第16版。從此每周一到周五,伴隨著一篇篇酣暢淋漓的文章,蘇文洋這個名字被很多人牢記。他會在嬉笑怒罵之中,揭露了壟斷暴利行業的弊端,讚揚各種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替普通百姓說出他們最想說而又說不清的話。
和當年的“百家言”不同,“北京論語”的稿子,大部分都是編輯自寫,尤其是頭條,分量重頻率急,沒有大量的知識儲備,沒有對社會生活的縝密觀察,沒有深思熟慮的獨到見解,是難以應付如此艱巨的工作的。有30年新聞工作經驗的蘇文洋開玩笑說這是“吃雜糧,每天下好蛋”。
那么,現在每天都被資訊包圍著的讀者,是不是喜歡這枚“好蛋”呢?
一個有5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寫來熱情洋溢的信件,讚揚“北京論語”像“連珠炮轟向那些貪官、奸商”。另有一位83歲高齡的老人,為“北京論語”專門作了一首詩,並用毛筆恭錄之後寄來,讚揚這個版面“正氣浩然文士銳”,表達了自己“老翁抱拳敬後生”的感情。一位名叫鄒維良的讀者感慨道:“非常喜歡‘北京論語’的‘今日快評’,幾乎篇篇拜讀。因為每篇文章都是那樣有理有據,有說服力,愛憎鮮明而不苟。”
“北京論語”的影響力,不僅僅局限於北京。不少外地讀者選擇通過網路、信件、電話等方式表達自己心聲。福建莆田一位叫做陳炫耀的讀者就來信說,“布衣的觀點,是沒有水分的,是發自內心的,是最真誠的。”
從被讀者譽為“使人得到知識,受到啟發教育,猶如春雨,點滴入土”的“百家言”,到“為人民的根本利益發言”的“北京論語”,人民的聲音穿越了北京晚報整整50年。

蘇文洋其他工作業績沒有梳理出來,請熱心讀者補充。

  趣聞:名記者成了讀者追星目標
簽名簽到手抽筋,合影合到腿發軟,讀者的熱情讓不少記者第一次感受到了做明星的難處,“沒想到比
工作還累。”而在這其中,最大的“腕”還要數評論部主任蘇文洋。
2006年,“北京論語”作為言論專版正式與讀者見面,一篇篇值得回味的辛辣文章讓讀者記住了這樣一
個名字:蘇文洋。他用酣暢淋漓的文字做武器,評判著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社會問題,而正是他的到場,
引起了展覽中的最大高潮。
“等了這么久,終於看到蘇老師了,今天真是沒白來。”聽說蘇文洋下午要來會場與讀者見面,不少讀
者從上午便開始等待,“他說出了老百姓想說的話,看他的文章最有味道。”圍坐在蘇文洋周圍的讀者
久久不願離開,這讓不少年輕記者“艷羨”不已,“乾脆以後蘇老師的冬粉就叫‘蘇打’,年輕的冬粉
叫‘小蘇打’,年老的就叫‘大蘇打’。”

資料來源:
能否讓不稱職公務員當“走鬼”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9-02/16/content_10827098.htm
修我長城鄧小平欣然題詞
http://epaper.bjd.com.cn/wb/20080312/200803/t20080312_441596.htm
人民的聲音穿越50年
http://www.bjd.com.cn/bjwb50y/mpml/200803/t20080312_441803.htm
北京晚報創刊50年展彰顯文化底蘊
http://www.baoye.net/News.aspx?ID=276617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