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先秦已成集市,隸屬會稽郡吳縣,漢唐日呈繁華。
唐初,因其名太奢,改名銅里。尚屬村市,在九里村。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吳越王錢鏐劃吳縣南地、嘉興北境,置吳江縣後,同里屬吳江縣感化鄉、宋代,廢感化鄉,同里屬范隅鄉,正式建鎮。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再將該字一分為二,上半截為“同”,下半截“田”與“土”相加,變為同里。

元明時”易市為村“。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其弟士德據吳江,分兵譚道濟守屯市東關,控扼守秀州、松江二要衝。明嘉靖年間居民數百家,鐵工過半,後居民稍增,自成市井。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屯村屬吳江縣久詠鄉。
清乾隆年間行政區域重新調整。原居同里鎮中,水民安數畝的放生河塞築屋,”
亦成鬧市“稱”新填地“。鎮域繼續向東南擴張。宣統二年(1910年)推行區域自治。
民國元年,同里設市公所。
1985年10月,同里鎮、鄉合併,實行鎮管村體制。
1980年同里古鎮被列為國家太湖風景區景點之一,1982年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鎮,著名景點“退思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2010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民風習俗
走三橋

2011年,吳江市人民政府公布同里走三橋習俗為第四批吳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打蓮廂
蓮廂是流傳於浙江滬一帶的一種民間自製器樂。它一般選用一米長、內徑為兩厘米左右的青竹為原材料,藝人們從兩端起每隔10厘米左右就在竹筒上打一個穿通的孔,在孔中嵌兩個銅錢(孔稍大於銅錢,能搖響銅錢即可),並用螺絲螺帽固定住,同時在此處繫上紅綠黃的綢帶。一般兩端各打三個孔,繫上三對五彩綢帶。
而所謂的打蓮廂就是藝人們手持蓮廂,和著樂曲按照各種方法用蓮廂拍打自己的手腳、胳膊、肩腿等。舞動時,蓮廂內的銅錢會因此發出悅耳的聲響,五彩的綢帶也上下翻飛,煞是好看。初時的蓮廂藝人一般均為男子,身穿白衣白褲,在廟會及重大活動中表演。演變至今,許多女子也打起了蓮廂,同里的婦女們時常身穿藍布印花衣衫,頭包藍布碎花頭巾,在各種喜慶場所及重大節日裡翩翩舞動。
主要景點
![]() | 明清街 明清街是古鎮重要商業街之一。1996年始闢建“明清一條街”,街長160餘米,為明清建築風格,較完整保留了江南特有的上街、下街,兩街道平行的格局。入口“清明遺風”匾額由費孝通副會長題書。 |
![]() | 耕樂堂 耕樂堂,位於西柳圩,陸家埭中段,朝東面河,系明代處士朱祥所建,由時任南京國子監學正里人莫旦撰文作記。朱祥,字廷瑞,號耕樂。堂名取其號。 |
![]() | 吳江同里濕地公園 吳江同里濕地公園,位於吳江區同里鎮東北部。東南與著名的江南水鄉古鎮周莊為鄰,西與千年文明古鎮同里相連,北面和南面傍依澄湖和白蜆湖,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同里與周莊旅遊線路的必經之地。園內已初步建成水杉林、池杉林、枇杷園、香樟園、銀杏園、桃園、藥草園、翠梨園、竹林園、苗圃、魚塘等旅遊觀光區。 |
![]() | 紹鏊紀念館 紹鏊紀念館座落在同里鎮富觀街35號,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布展面積400平方米,紀念館以弘揚王紹鏊精神為主題,以王紹鏊革命戰鬥的一生為主線,通過實物、繪畫、圖片等手段再現王紹鏊同志生前的光輝業績。其中,一樓為專館,陳列有關王紹鏊文獻、實物、圖片、文字等,內容共分十二個部分,分別展示了王紹鏊同志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歷。 |
![]() | 松石悟園 松石悟園,簡稱“悟園”,即“同里鎮松屏石展館”所在地,古鎮區石皮弄中,毗鄰吉利、太平、長慶三橋,與珍珠塔景區一牆之隔,由富觀橋南行百步即抵。 全園占地1600平方米。園名出於收藏者的詩:石皮弄中石破石皮呈天書,吾心靜處吾悟吾心得菩提。以破譯天書,感悟人生為展館之旨要,故謂“悟園”。 |
![]() | 陳去病故居 陳去病故居是一處古樸平常的清代居名,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點平方米,門楣上方原有“孝友舊業”匾額,進門見有半亭、家祠舊跡,百尺樓、浩歌堂等建築。浩歌堂面闊三間,1920年此屋落成時,陳去病適閱香山的“浩歌行”,欣然神會,將新屋取名為“浩歌堂”。浩歌堂是陳去病會客之所,堂中原懸有“女宗共仰”及“浩歌堂”橫匾。“女宗共仰”匾系孫中山先生褒揚陳去病之母倪老夫人“鞠育教誨,以致於成”而親筆所題。百尺樓是陳去病藏書和寫作的地方,一樓一底,十分簡樸。他所編著的《百尺樓叢書》,即以此樓而定名。 |
![]() | 羅星洲 羅星洲,是一塊集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聖地,位於同里鎮東,是浮現在湖面上的一個小島,只須乘小船前往數分鐘便抵達。沿途可欣賞同里湖水鄉景色。 |
![]() | 南園茶社 南園茶社位於鎮區最南端,歷史上著名的前八景之一—“南市曉煙”景致之中,與陳去病故居隔河相望。茶社的初名是“福安茶社”,建於清末初期,四開間門面,全部是傳統的磚木結構,門面是清代風格的木雕裝飾,上下兩層,總面積約400多平方米。 |
![]() | 崇本堂 崇本堂位於富觀街長慶橋北堍,坐北朝南,面水而築,東與嘉蔭堂隔河相望,西與長慶橋等三橋相連。崇本堂的主人叫錢幼琴,同里人,於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購買顧氏“西宅別業”部分舊宅後翻建而成。整個建築群體沿中軸線向縱深發展,共五進,由門廳、正廳、前樓、後樓、廚房等組成,該堂雖不足一畝,建築體量不大,但非常緊湊和精緻。 |
![]() | 嘉蔭堂 嘉蔭堂,位於竹行街尤家弄口,建於民國初年,有四進,門窗梁棟皆雕刻精美。房主柳炳南,北厙人,先於蘆墟開設油坊,發跡後遷於同里建設宅第,共耗白銀貳萬兩。與著名愛國詩人柳亞子先生同宗。 嘉蔭堂主建築系仿明代結構,俗稱“紗帽廳”。因梁頭棹木像明代官帽的帽翅,故名。該庭院高大寬敞,肅穆莊重。五架梁兩側中心刻有“八駿圖”,梁兩端刻有“鳳穿牡丹”。梁底則刻有“稱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圖案。更為罕見的是“紗帽翅”(即梁頭棹木)上刻有《三國演義》中的“古城會、三英戰呂布”等八幅戲文透雕,形象逼真,呼之欲出。這組透雕已被《中國戲曲志·蘇州分卷》收錄。 |
![]() | 三橋 三橋是指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太平橋,跨於東柳、漆字兩圩。橋為梁式。吉利橋跨漆字、兩圩,處太平橋、長慶橋中間。橋型為拱形橋,橋之南北兩側都有橋聯。長慶橋,俗名謝家橋,跨東柳、兩圩,舊名福建橋,又稱廣利橋。 |
![]() | 退思園 退思園,建於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退思園布局獨特,亭、台、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一應俱全,並以池為中心,諸建築如浮水上。 內宅建有十樓十底南北兩幢樓,以園主字號名為畹薌樓,是園主與家眷起居之處。樓與樓之間由“走馬樓”迴廊貫通,南北一式落地長窗,五樓屋底掛落欄檻,檐廊相接,典雅明敞。復廊東西兩側各設樓梯,雨天不走水路,晴天又可遮陽,又為主僕上下時避讓。畹薌樓下另設下房數間,供侍者居用。內宅為園主居住及藏寶重地,因此內宅兩側石庫門均用清水方磚砌成,以防火防盜。磚木結構的封火門,據說在同里的明清建築中,僅此兩扇尚屬原物,其餘都為近世複製。 |
古鎮名人

計成:字無杏,號否道人,明代傑出的造園藝術家,生明萬曆壬午年(1582年),自幼傾心藝術,擅長書畫。
葉茵:中國宋代著名詩人。葉茵善詩文,詩格清矯,著有《順適堂吟稿》五卷,存有《苙澤從書》和《甫里集》。同里古橋之一思本橋,為他出資建造。
陳王道:(1526-1576),明嘉靖44年(1565年)進士,官至南京監察御史。據說,民間傳說的《珍珠塔》,說是就是陳王道嫁女的故事。
朱鶴齡(1601-1683),著有《愚庵詩文集》、《松陵文集》、《杜工部集輯注》、《寒山集》、《春秋集說》。還有經書註疏和儒家理學研究成果《易廣議略》,研究漢學、宋學成果《尚書埤傳》。此外,與本邑陳啟源共同撰寫《詩經通義》。
陸恢(廉夫)1851-1920,清朝人,是吳門畫壇一代客運量。早年從嚴承德、任厘瓚、陶奎等人研習書法,各取所長,後專工漢隸,逐自成一家。又工畫,山水、人物、花鳥、果品無所不能,少從劉德六,中年居蘇州,曾作“衡山高游”八幅,系生平傑作。曾與吳昌碩、倪田、吳大澄、王同愈、顧麟士等結畫社於顧氏怡園,潛心經事,為明末清初江南著名畫師。
陳去病(1874-1933)原名慶林,字佩忍,號巢南,別署病倩、勤樸老人,工書尤撤擅行、楷,所書對聯筆力渾厚(市文保會有書法藏品)。組織過“神交社”和“秋社”。革命文學團體“南社”的創始人之一。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1917年隨孫中山赴粵“護法”。是辛亥革命的“風雲人物”、近代愛國詩人,著有《浩歌堂詩鈔》、《續鈔》、《五石脂》、《百尺樓叢書》等。
金松岑(1874-1947年),原名懋基,又名天翮、天羽,號壯遊、鶴望,筆名天放樓主人、愛自由者、金一、麒麟等,青年時期曾熱心於鼓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范煙橋(1894-1967),乳名愛蓮,學名鏞,字味韶,號煙橋,別署含涼生、鴟夷、萬年橋、愁城俠客。著名作家、南社社員。
保護措施

先後已有“中英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世界文化遺產教育基地研討會”和“古鎮保護與發展”等3個國際性論壇在同里召開,古鎮保護與利用的“同里模式”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關注,成為他們學術研討的案例。“作為國際交流的一個重要視窗,同里不斷更新的古鎮保護理念與古鎮保護背後的人本情懷值得我們借鑑。”馬克說。
同里古鎮文物古蹟眾多,單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就達6.5萬平方米,占總建築面積的61%。上世紀70年代末,同里就啟動文化遺產保護。該鎮首先從摸清家底入手,邀請同濟大學和省、市建設、文化部門的有關專家一起對全鎮的歷史街區、傳統民居和文物古蹟開展比較全面、系統的調查,摸清文物古蹟的保護現狀,並建立了電子檔案,進行動態管理。
古鎮榮譽
2017年11月17日,同里古鎮獲評2017最受網民喜愛的十大古村鎮。
景點評價
陳從周教授還高度評價了同里的水:同里以水名,無水無同里?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高級講師馬克評價“古鎮居民的現實生活與歷史建築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