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藥物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2)半抗原細胞型:又稱青黴素型溶血性貧血。 藥物(青黴素類)作為一種半抗原,與紅細胞膜及血清內蛋白形成完全抗原,所產生的抗體與吸附在紅細胞上的藥物發生反應,不需補體參與下,即可導致紅細胞破壞。 所有病例的抗人球蛋白直接試驗均呈強陽性,細胞膜表現上抗體幾乎都為IgG,溶血停止後抗人球蛋白直接試驗可持續2-3個月逐漸轉為陰性。

藥物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藥物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藥物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主要致病因素是藥物,根據其發病機制,可分為:
(1)免疫複合物型:藥物(奎寧奎尼丁非那西丁對氨基水楊酸等)作為半抗原,與血清蛋白質結合形成抗原,引起免疫反應,刺激抗體(IgM、也可能是IgG)產生,藥物與抗體牢固地形成免疫複合,並吸附在紅細胞膜表面上,激活補體引起溶血,稱免疫複合物型。病人既往常有用藥史,藥物套用劑量可很小,即可引致大量的紅細胞破壞。發作時為急性血管內溶血表現,停藥溶血可很快消失,血象一般可在2-3周左右恢復正常。做直接抗人球蛋白(主要抗補體)試驗陽性。

(2)半抗原細胞型:又稱青黴素型溶血性貧血。藥物(青黴素類)作為一種半抗原,與紅細胞膜及血清內蛋白形成完全抗原,所產生的抗體與吸附在紅細胞上的藥物發生反應,不需補體參與下,即可導致紅細胞破壞。青黴素與其他藥物不同,青黴素或其代謝產物常常與紅細胞膜緊密結合,不易被洗脫,一般是在大劑量(約1200-1500萬單位/天)治療時發生,並持續相當長時間。溶血發生較快,但為血管外溶血表現,停藥幾天或幾周后溶血停止。所有病例的抗人球蛋白直接試驗均呈強陽性,細胞膜表現上抗體幾乎都為IgG,溶血停止後抗人球蛋白直接試驗可持續2-3個月逐漸轉為陰性。

(3)自身免疫型:又稱甲基多巴型溶血性貧血。其發病機理並不明確,主要由於服用甲基多巴後引起溶血性貧血,此類型起病緩慢,需長期用藥,一般在用藥3-6月後發生溶血表現,做抗人球蛋白直接試驗呈陽性,停藥後此試驗可持續較長時間,逐漸轉為陰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