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鐵工藝品

藤鐵工藝品

安溪縣是國家農業部授予的“中國藤鐵工藝之鄉”是全國藤鐵工藝品最大的生產出口基地。同時·安溪還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藤鐵工藝之鄉”是我國最大的工藝品出口基地。安溪尚卿鄉的竹藤編技藝自古有之,現代的安溪藤鐵工藝產業幾十年前開始發力,如今已經成為安溪縣繼茶產業之後的第二大特色支柱產業。竹藤工藝”如今·這個產業被改稱做“藤鐵工藝”。尚卿鄉由“竹藤”到“藤鐵”雖是一字之差,卻見證了安溪縣順應市場,及時調整行業生產結構,促使該產業歷經30年風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目前,該縣已成為全國藤鐵工藝品最大的生產出口基地,擁有各類藤鐵工藝企業300多家,年出口值10多億人民幣,產品遠銷歐美、中東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8年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藤鐵工藝之鄉”稱號。

簡介

藤鐵工藝品 ,由藤條和鐵件組成的工藝品

歷史

據竹藤編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陳清河介紹,安溪竹藤編技藝歷史悠久,《五代初建安溪縣記》和《泉州府志》記載,唐宋時期,“畚”、“筐”、“焙茗”等竹製品,老百姓已經開始使用。千百年來,農具、茶具、日用器具中屬於竹藤編的相當普遍,有篾箍、篩、籠、籬、笠、席、簾、桌椅、盤、筐、箱、斗箕、蒸籠、燈等14類40多個品種 。

“有安溪烏龍茶就有竹藤編,採茶的茶卡、涼茶的平篩、搖青的茶篩和搖青機、烘茶的焙籠等,千百年來也是竹藤編的。”陳清河說,“當時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竹。”竹篾較脆,編織的難度大。

如何用竹編織器物?竹藤編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省級工藝美術名人黃連福說,首先要將竹子切成竹絲,然後再根據所需造型編織。“用竹編織的難度大,一般人要學習三到五年才能掌握這門技術。”

材料

主材料竹被藤取代

雖然安溪的竹藤 編技藝歷史悠久,然而現代竹藤工藝業真正的雛形卻是1971年才出現,陳清河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人物。1971年,他帶領5位年輕人在安溪尚卿公社農械廠創辦安溪縣尚卿竹編工藝廠,利用本地生產的竹子、山藤、芒心等原料生產熱水瓶外殼、茶簍等工藝品,銷往本縣及周邊南安、泉州等地。1972年,在全國第二屆工藝美術展覽會上,陳清河送去花瓶、花籃、果盤、鳳梨罐等8件竹藤作品參評,其中鳳梨罐作品被選入中國工藝美術大型畫冊,“全國只有3件竹編作品入選,這在當時是最高榮譽。”

到了1984年,陳清河被曾星如看中,在安溪縣城創辦該縣第一家合資企業——安星藤器有限公司。安星公司在全縣80%的鄉鎮設立許多加工點。短短几年間,這些加工點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加工廠,加工廠把生產加工任務發放到各家各戶。經農戶生產加工,最後產品又委託安星公司等具有自營進出口權的公司出口,從中賺取利潤。

安溪各個村都有幾個在當地比較有影響的人,公司就把藤等材料分配給他們,再由他們組織村裡的婦女編織藤工藝品。”陳清河說,上世紀八十年代,你如果到安溪村民家坐客,經常可以看到婦女們忙於編織竹藤工藝品的場景。

這一時期的重大變化就是材料由主要是竹,變成主要是藤,輔之以竹。”黃連福說,竹和藤工藝品都需要手工編織,但藤的韌性更足,不易折斷,竹與藤相結合,可以編織更精美、更豐富的造型。“藤製品放的時間更久,而且可塑性更好,技能較為簡單,普通女工只要觀摩後多加練習,就能掌握編織技能。”

發展

由竹藤向藤鐵 的跨越

到了上世紀90年代,竹藤工藝迅速向整個安溪縣輻射,截至1998年底,全縣已擁有各類竹藤工藝加工企業270多家,年產值上千萬元的骨幹企業30多家,年出口值近10億元,涉業人員10萬多人。“這些後起之秀大部分是我的徒子、徒孫。”如今已經從企業退休的陳清河說,陳明輝和黃連福就是其中非常優秀的兩位。據了解,他們都是該項目的省級非遺傳承人。

陳明輝還是英發家具裝飾有限公司董事長,該公司是安溪藤鐵工藝龍頭企業,陳明輝被選為安溪縣藤鐵工藝同業工會會長,他同時也是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

據他介紹,1998年,東南亞金融風波爆發,國內工藝品出口困難重重,安溪竹藤工藝企業及時把市場轉移到歐美,根據歐美工藝品市場流行的款式和色澤變化,及時創新,設計、生產出藤鐵類、塑編類工藝品,迅速占領歐美市場。“建築工地上普遍的鐵線、鋼筋經過除銹、電焊等程式,做成各種東西的支架。之後,融入傳統竹藤技藝,就形成藤鐵藝術。”

過去,安溪縣把該縣第二大產業稱作“竹藤工藝”,如今,這個產業被改稱做“藤鐵工藝”。由“竹藤”到“藤鐵”,雖是一字之差,卻見證了該產業調整生產結構,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

此外,安溪縣還在華僑職校建立工藝品教育基地,設立竹藤編技藝非遺傳習所和安溪縣家居工藝研發中心,開設家居工藝設計專業,並招收兩個教學班,陳清河等業內名人被聘請為老師,親自傳授技藝。學生畢業之後,由學校推薦或縣工藝企業直接引進就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