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心理·創造力

藝術·心理·創造力

本書探討了與“創造力”有關的所有方面。從兒童學習歌曲的能力,到莫扎特創作完整交響樂的能力;從大腦對創造力的意義,到電視對兒童想像力的影響,作者匯集了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神經心理學、哲學以及其他認知科學領域的觀點,一鳴驚人地使人們對創造性思維和藝術教育的認識有了零的突破,為藝術和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非凡的貢獻。本書是教育工作者、各類藝術家、培養兒童創造力的家長們不可不讀的經典著作。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多元智慧型教育、兒童藝術成長教育必讀。著名心理學大師、哈佛大學教育學家,解析“創造力”的重要力作。

內容簡介

怎樣才能避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漸漸喪失創造力和想像力?

為什麼年幼兒童的思維特點與成年藝術家的很接近?

電視讓兒童變得愚蠢,還是提供了智慧型發展的素材?

在兒童的藝術成長過程中,各種教育方法和媒體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藝術訓練應當側重鑑賞能力的培養,還是側重藝術技能的訓練?

創造力、藝術才能和大腦兩半球之間有何關係?

本書探討了與“創造力”有關的所有方面。從兒童學習歌曲的能力,到莫扎特創作完整交響樂的能力;從大腦對創造力的意義,到電視對兒童想像力的影響,作者匯集了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神經心理學、哲學以及其他認知科學領域的觀點,一鳴驚人地使人們對創造性思維和藝術教育的認識有了零的突破,為藝術和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非凡的貢獻。本書是教育工作者、各類藝術家、培養兒童創造力的家長們不可不讀的經典著作。

作者簡介

霍華德·加德納:

當今最有影響力的發展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多元智慧型理論創始人,被譽為“推動美國教育改革的首席科學家”。

1971年獲博士學位後任哈佛大學“零點項目”負責人28年。現任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學教授和教育學教授,長期從事智慧型理論、創造力、領導能力、藝術教育的研究,獲世界各國二十多所大學的心理學、教育學等榮譽博士學位。

出版的二十多部專著,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本書是加德納的第一部心理學著作,反映了他對藝術發展心理和藝術教育的長期興趣,本書開創了用發展心理學研究藝術的先河。

目錄

第一部分 思想大師

第1章 讓·皮亞傑

第2章 皮亞傑與喬姆斯基之間的辯論

第3章 克勞德·列維·史特勞斯

第4章 恩斯特·卡西爾

第5章 蘇珊·朗格

第6章納爾遜·古德曼

第7章 恩斯特·貢布里希

第二部分 兒童藝術特性的發展

第8章 探索藝術創造力的奧秘

第9章 兒童藝術家

第10章 兒童對藝術的理解

第11章 藝術象徵早期的個體差異

第12章 繪畫的黃金年齡

第13章 探尋原始歌曲

第14章 兒童的趣味語言

第15章 文藝想像之起源

第16章 繪畫天才的挑戰

第17章 神童的發展

第三部分 教育與傳媒:知識的傳播

第18章 自由成長或教育:藝術技能的最佳培養方式

第19章 有趣的審美經歷

第20章 奇妙的智慧型玩具

第21章 電視的影響僅源於電視本身嗎

第22章 破解電視密碼

第23章 電視對兒童的影響

第24章 每個人都能書寫自己的傳記

第四部分 智慧型的衰竭

第25章 探究人類智慧型的方法

第26章 認識我們的大腦

第27章 語言的缺失

第28章 如何培養閱讀能力

第29章 人的語言技能與大腦

第30章 大腦損傷後的藝術才能

第31章 心理學家的傳奇人生

第五部分 創造力的頂峰

第32章 成年人的創造力

第33章 莫扎特的智慧之作

譯者後記

書摘插圖

第一部分 思想大師

引言

20年前,對於那些有意充分創造性地利用“內心”的人來說,心理學似乎還是個十分遙遠而又貧瘠的領域。該領域包含三大欠完善的專門研究。其一為理論心理學(academic psychology),利用人造實驗儀器來研究視錯覺感知或者對長串無意義音節的記憶。此類研究與人類思維沒有明顯的聯繫。其二為行為主義,該理論源於對老鼠以及鴿子的相關實驗。行為主義者認為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是因為我們受到了某種刺激強化的作用。這些學者注重外在的行為,否定人類的內心生活——沒有思維,沒有幻想,也沒有渴望。最後是心理分析,不僅提供了一個有爭議的處理方法,還提出了一個關於人類本質的重要理論。該研究的深度和重大意義是理論心理學和行為主義都望塵莫及的,它突出強調人的個性和無意識動機,卻未能涉足理性思維過程或解決問題的意識過程。

認知革命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坦白認識,即能夠——應該——認真看待人類的心理過程,包括思維、解決問題以及創造。心理研究再一次成為一項科學事業。第二個部分已被一些研究者證實,即人的思維過程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和結構性。並不是所有的認識都被人發現,而且認知的過程也不是都能與外部刺激產生聯繫,都經得起再三推敲,但是思維過程仍然存在結構性,只要經過仔細分析便能揭示這樣的一個結構。

我們中的許多人,在20世紀60年代都在進行行為科學的研究,之後也受到了這場革命的席捲和激發。其中有部分人主張電腦程式編程和人工智慧——設計展示智慧型的機器。而對於另一部分人,令他們興奮不已的則是在實驗室里小心翼翼地進行實驗,他們希望通過實驗,能夠以精確到毫秒的方法描繪出人在進行乘法運算、邏輯推理或者在頭腦中鏇轉一個幾何圖形時的心理思維過程。還有一些人則走教育學、人類學或神經科學的道路。就我個人而言,我對工作在各社會科學認知領域的結構主義者們提出的心理研究方法頗有興趣。

在本書的開篇部分我呈現了該結構主義的主要構想,這一點很多理論家都有過例證,如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以及人類學家克勞德·列維·史特勞斯。這些思想家都一致認為心理的運轉都是有規則可循的——通常是無意識的——並且這些規則可以通過對人類語言、行為以及解決問題的系統檢測得出並使之明朗化。有趣的是,他們運用的方法各有不同,我了解了其中的一些方法,還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也令人安慰的)相似點,他們都關注兩個問題,即人類思維到底是怎樣的,以及怎樣解釋這一思維才最能達到科學目的。

結構主義的思維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些局限的聯繫是最緊密的,若從我自身的藝術知識來看,它們都源於結構主義者“系統間緊密聯繫”的本質。儘管創造性思維還在他們的注意範圍之內,但是每一個主流認知結構主義者都認為人類思維的選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受到先天限制的。這一認識給他們的思維研究造成了困難,而思維研究的焦點應該是革新與創造,如對藝術原創作品的精細加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