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對心理器官的認識
人類的神經系統是經歷很長時間的進化和發展才達到現在這樣高的水平,特別是人的大腦和大腦皮質進化的結果成為精神活動的器官和思維的物質基礎。現在生理學充分證明:思維和心理活動產生的器官是由無數神經細胞組成的大腦,這是誰都不可辯駁的事實,也是大家已經認識的常識。對於藏醫學來說,五境六識等意識的反映是通過大腦起作用,對大腦是心理器官的認識早在《四部醫典》及其論釋本等已知中已有闡述。例如,大腦、脊髓、白脈等是神經系統的組成部分,生理功能、病變等在無任何檢驗儀器的時代就有了與現代醫學相同的認識。藏醫認為:“腦為白脈之海”,這裡的海就是匯集的意思,如水大量匯集則稱之為海洋,知識大量匯集稱之智海,這裡說是腦是無數細小的白脈或神經聚匯的海洋。這一認識與西班牙著名神經解剖專家卡赫爾在20世紀初期才得出腦是許多神經細胞構成的觀點是一致的。對心理器官的認識,藏醫學還有其自己的特殊看法,這就是強調心腦有思維功能的觀點。在認為五官接受外界信號而傳導給大腦便產生六識之外,認為心臟也是記憶和六識產生的器官。藏醫經典中這種思維和心臟關係的認識雖然是從佛教思想中引用,但筆者認為這是一種合乎事實的觀點。一般而言,佛教時輪和密宗教義中有著“吾、江、若”三脈和脈輪的說法,這是針對特殊信徒身體生理結構而言的,而藏醫理論主要是針對疾病論治而言,按普通健康人體的生理為依據來認識的。因此,藏醫認為腦為思維器官是醫學本身實際觀點即符合現代科學的唯物觀點。但是,筆者認為醫生堅持這一科學觀點之外,對開藏醫“心為思之官”這一觀點也要深信和嚴肅理解。古代希臘哲學家被譽為生物學科之父的亞里斯多德曾看到心臟是人體重要的思維器官之後說道:“動於前、止於後” 。說心臟跳動是生命的開始,而停止跳動是生命的終結。從這一含義中我們不難理解心臟的重要性。近代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如果我們把思維看做大腦的唯一產物,對於我們來說獲得的只是一個離開靈魂的心理學” ,這一說法不無道理。因此,藏醫強調心臟也有心理活動的功能是其一種獨特的見解。
一般來說,心理活動,特別是情緒是個難以掌握的複雜過程,西方著名心理學家對情緒曾有過不同的解釋並著有許多論文。心臟在藏醫理論中有著靈魂八識運行的孔道,心同情感有關係的這一重要觀點,其正確性很難在一個短時間內有定論,但隨著科學技術和檢測手段的不斷發展,也許會有一天得到明確的證明。例如,藏醫學中有“心臟有五門靈魂通行的孔道”,其中有性格、心意及染污意三者通行的孔道即靈魂八識通行的孔道,它們與人的聰敏、自持、思考等心理活動和情緒有密切關係的闡述。對此如果國內外專家作深入探索,我想會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藏醫心理學的基礎理論
1.關於貪嗔痴(三情學說)貪婪、嗔怒、痴愚是五境(即五官)對自然事物的客觀反映而產生的三種情感,屬於藏族因明學五十一種心生物之三種。佛教因明學對心理的結構從有分別識與無分別識,心與心生識等方面進行分類,其內部又有著更詳細內容。正如當代科學家尤智寶所說:“佛教對思維的結構進行研究,這不僅比化學專家對物質的成分研究得更細緻,而且具有對內外物質之間的關係說明得更深入的特點。”從心理的研究中發現的煩惱等三毒,在佛教中就有其闡述,套用這些來解釋藏醫的基本概念,便形成了藏醫心理學的基礎理論。
(1)所有存在的物質都有顯與隱兩重性,而貪嗔痴三毒是屬於隱之中。如《四部醫典》所說:“三毒是一切疾病的內因”,可見它們是隱形東西,三毒又是藏醫三因隆、赤、培根產生的根源或最初形式,也就是說貪嗔痴產生隆赤培根,這種說法完全不是迷信的,而是具有科學性和唯物論,我們從深入研究中便可知之。
(2)在社會生活中,有許多因喜怒驚恐而引起瘋癲等神不守體的心理疾病的例子,也有體內疾病因心情不安引起病情輕重變化的情形,這是中外醫學一致認同的事實。貪嗔痴三邪就是七情作用的結果即喜怒驚恐是潛在的貪嗔痴的表現形式,貪嗔痴通過喜怒驚恐這些真實而可看見的情緒外露出來,所謂心理平衡或不平衡實際就是貪嗔痴三者是互助平衡。總之,引發疾病的內因即心理因素無一不是從貪嗔痴三毒中產生,因此,所謂的七情學這一中醫學和中醫心理學的基礎或主要觀點也沒有超過藏醫的貪嗔痴範圍。
(3)藏醫理論從發病原因出發將健康人體的心理功能分為貪婪、嗔怒、痴愚三毒。三毒之中的貪婪性質與外界世界的風的特性相似具有動盪性,嗔怒與火的特性相似具有熱燃性,痴愚與水、土的特性相似具有穩、重性。貪嗔痴產生的隆赤培根依次也具有動熱重穩性質,兩者有對應和因果的關係,可見貪嗔痴心生的根源,與作為藏醫學理論基礎的五源學或三因學有密切關係,因此,顯而易見貪嗔痴是藏醫心理學的理論基礎。當然藏醫在一千多年實踐中已證明心理的貪嗔痴是引發疾病的內因的正確觀點,但進一步研究這一問題,並用現代科學觀點來進行認識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
2.關於五源學
五源學是藏醫理論的基本核心,它是根據自然界物質的動、穩等性質及其變化歸納出來的一種學說,五源一詞最初的產生和上述認識是外界大的可見物質通過肉眼認識產生這一概念,後來這一概念推廣到一切微觀物質。現在當然將物質的微粒元素認識得更細微,但本人以為這些說到底無不包括到五源範圍之內。另外,西醫對人體構造的成分認識到了分子水平,而藏醫認為人體構造成分是五源。兩者有較大不同之處,但前者著眼於物質的實質,後者著眼於物質的功能。這些均被勞動生產實踐和科學檢驗儀器所證實。可見上述藏醫的一切物質都是由水土火風四源無數微粒構成的觀點與西醫學的觀點道理是一致的。
藏醫學對機體、疾病及藥物成因都是用五源學說來解釋的。因而從這一解釋中產生出隆赤培根和三因學說,可見隆赤培根三邪和三因學說都不能脫離五源學說。三邪和三因是處於愚昧時代的藏族祖先們從自然界的認識中總結的新名詞和新發現,它是合乎自然科學觀點的,以後成為藏醫學所依據的如意金寶。
健康人體中的四源或三邪成分多寡不同決定了人的性格、體質、心理及疾病治療等方面的差異性。對身體和心理疾病的治療,藏醫堅持平衡四源這一根本原則,因為隆赤培根三遠因是心理貪嗔痴三毒。也就是說,從三毒產生的,與三特性相同的隆、赤、培根是三毒的外在表現形式。比如,一個人當內心產生很大憤怒時,身體的赤巴成分增多,反映出的赤巴功能過甚,表現為體溫突然增高,膚色紅赤等赤巴熱症症狀。可見心理情緒的變化總是表現於體表的,而這表現離開三邪就不能達到。因此,所說的貪嗔痴產生隆赤培根就是就是基於這一道理的。總之,三毒產生三邪,而從三邪的表現反映出三毒的性質,它們都是五源功能的表現形式,可見貪嗔痴和隆赤培根及五源是同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相互有聯繫的物質。
除此之外,心理的表現形式——作夢和神不守體、三門(身、語、意)行為的改變等鬼崇疾病或神志疾病也是與四源或三邪失調有關係。藏醫認為人有七味體質類型,而這種差異也依據五源或三邪的成分的多寡來解釋的。總之,五源學說及其產生的三邪學說充分體現在藏醫心理學全部內容之中,是藏醫心理學理論的主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