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保存環境

博物館為維護藏品質量,探索自然因素的變化規律,研究並創造有利於藏品保存的適宜環境。影響藏品質量的環境因素包括:氣候變化、空氣污染、光線輻射、生物危害等。藏品的損壞,並不完全出於某一種因素的作用,常常是出於幾種因素共同的作用。

正文

氣候變化 在影響藏品保存的各種環境因素中,最基本並經常起作用的因素是空氣的溫度和濕度。博物館氣候系指博物館建築物內外空間的大氣特徵。研究博物館藏品所在空間的空氣溫度和濕度的變化規律及其對藏品的影響,可為藏品保存創造良好的環境氣候。
博物館建築物外的氣候難以控制,而建築物內的小氣候環境,是可以設法改善的。建築物內空氣溫度和相對濕度,是衡量博物館氣候環境的主要指標。博物館建築物內空氣溫度和相對濕度的標準數值是:溫度為15~25℃,相對濕度為45~65%。溫度和相對濕度在此數值範圍內緩慢波動,適宜於藏品的保存。但不同質地的藏品,有其更嚴格的溫度和相對濕度的控制範圍,以相對濕度的要求為例:木漆器類藏品庫房為55~65%;紡織品、紙質類藏品庫房為50~55%;金屬類藏品庫房為45~50%。博物館建築物內氣候的變動不能過驟,氣溫日較差不得高於2~5℃,相對濕度的日波動不得大於5%。
博物館建築物內空氣濕度條件的優劣,是藏品保存環境的關鍵。藏品中的有機質地製品,對濕度的要求尤為嚴格。木漆器的原料主要為木質纖維;紙張的原料為植物纖維;絲織品的原料為絲素纖維,它們都是吸濕性物質,對於乾燥是敏感的。若相對濕度降至45%,有機質地藏品會發生翹曲、乾裂。考慮到有機纖維質地藏品易於失水乾脆的特點,其保存環境相對濕度的安全下限應為50%。相對濕度過高,紙張、紡織品、皮革等有機質地藏品,就會成為微生物的良好繁殖處,所以相對濕度的安全上限應為65%。控制相對濕度的上限,除防止微生物破壞外,還可防止機械破壞和化學破壞,如絲織品吸濕後,水分子進入絲素纖維,造成體積膨脹,重量增加,強度降低。水分滲入大理石、陶器等類藏品的孔隙裂縫後,當氣溫降至冰點以下時,水分凍結而產生膨脹力,便會使藏品開裂損壞。空氣污染物二氧化硫等與水蒸汽結合而生成的酸性物質,對各類藏品會造成化學破壞。
空氣污染 空氣中的污染物會造成對藏品的損害。空氣污染物包括: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氫化物、氯氫化物和灰塵。空氣污染物的來源可分為:工業企業排放源、汽車排放源、家庭爐灶排放源。
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氫化物、氯氫化物皆為酸性物質,對各類藏品均有破壞作用,其中危害最大的是硫氧化物中的二氧化硫,可使金屬腐蝕,紡織品、紙張酥碎,繪畫、彩塑變色,皮革、毛皮斷裂脫毛等。大氣中的酸性物質降落到地面形成酸雨或酸霧,是大氣污染的表現。酸雨中含多種無機酸和有機酸,絕大部分為硫酸、硝酸和碳酸,是由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碳氧化物轉化而成,酸雨侵蝕著博物館室外的古建築物、石刻、雕塑等文化遺存,酸霧則可浸入室內造成藏品的損害。
硫氫化物污染物主要是硫化氫,可對銅、鐵、銀、錫、鉛等各種金屬起反應,生成暗色的金屬硫化物。如繪畫顏料中含鉛的物質與硫化氫發生作用,可使繪畫的色彩改變;銀器受硫化氫污染,會失去光澤,變得灰暗。
氯化物對藏品的破壞不僅普遍而且嚴重。氯氫化物被水吸收,會生成鹽酸,它能使紡織品、紙張、皮革的纖維斷裂,金屬腐蝕礦化,有色材料變色、退色等。海洋的潮濕空氣,含有氯化鈉等鹽分,季風把潮濕的含鹽空氣,輸送至濱海地區和內陸,造成鹽霧污染。氯鹽對金屬有腐蝕作用,特別對青銅器的強烈腐蝕可使粉狀銹滋生蔓延。氯鹽的結晶顆粒具有吸濕性,它沉附於藏品上,可使藏品局部的相對濕度加大,為微生物的繁殖創造良好條件。
空氣污染物中的氨、氫氧化銨,對銅、銀和顏料也會發生化學作用,造成藏品的質變。
空氣污染物中的灰塵包括: 具酸鹼性的化學微粒、金屬粉塵、微生物孢子、植物纖維、動物皮毛、昆蟲排泄物及蟲卵等。灰塵中的化學微粒, 特別在遇水分時,能與藏品材料發生化學變化,造成對藏品的損害。灰塵積落在藏品上,不僅會改變藏品外觀色彩,形成污垢層,還會造成機械性損壞。微生物孢子飄落在藏品上,環境適宜時就會繁殖。灰塵中的弱酸性物質是黴菌生長的培養基,可加速黴菌的滋生蔓延。蟲卵在適宜環境下孵化,害蟲會蛀食有機質地藏品。
光線輻射 博物館環境光學是研究博物館的天然光環境、人工光環境對藏品質地的影響及其防治的重要措施。
天然光環境的光源是太陽,人工光環境的光源是燈光。藏品保存環境的光輻射,對各類有機質地藏品,會發生化學作用,導致藏品退色、泛黃、酥脆,這是光輻射中紫外光作用的結果。有機質地藏品易受光輻射的影響,稱為光敏性藏品,包括紙張、文獻、拓片、檔案、書籍、皮毛、皮革、羽毛、棉麻織品、絲毛織品、木漆器、書畫等。無機質地藏品受光輻射影響較小,對光的穩定性強,稱為非光敏性藏品。
藏品保存環境的光污染主要為紫外光,紅外光和可見光也有一定的破壞作用。有機化合物分子是由碳氫原子主要以共價鍵的形式相互連結而成,若鍵斷裂就會造成有機物的分解。紫外光具有足以使有機物化學鍵斷裂的能量,使有機質地藏品損壞。紅外光是熱輻射線,藏品被紅外光照射,使被照物表面及內部溫度急劇上升,產生內應力,出現翹曲、龜裂現象。
光輻射對纖維的破壞作用是漸進的變化過程,光照停止,其破壞作用仍在繼續。如果在潮濕環境中,就會加速質變過程。從藏品保護的角度出發,藏品應貯存於無光的環境中,但陳列時必須具備一定的照明,所以採光與避光問題,在博物館應妥善解決,要創造宜於藏品保存的光環境。
生物危害 在藏品保存的環境中,生物對藏品的危害來自害蟲和黴菌。
害蟲對有機質地藏品的破壞作用是蛀食。藏品害蟲具有喜溫畏寒、喜濕畏乾、喜暗畏光的生活習性。它們在長期特殊的環境中生活,能耐飢、耐乾,如破壞它適宜的生活環境,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害蟲的生長。
藏品害蟲的繁殖力,因其種類及所處環境條件的不同而異。昆蟲是沒有固定體溫的變溫動物,一定的溫度是藏品害蟲生長繁殖不可缺少的條件。溫度適宜,害蟲發育快,繁殖多;溫度不適,害蟲生長繁殖就會受到抑制以至死亡。藏品害蟲生長繁殖的適宜溫區為22~32℃。每種害蟲,各有自己適宜的溫區範圍,如毛衣魚為22~28℃,菸草甲為22~35℃。環境潮濕是害蟲生長繁殖的優越條件,水分是害蟲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質,蟲體失水或水分過低,會使害蟲的代謝活動發生障礙。一般害蟲的適宜濕區相對濕度為70~90%。
中國地域廣闊,氣候差異懸殊,各地生長的害蟲種類也各不相同。博物館藏品庫房常見的害蟲有:毛衣魚、菸草甲、檔案竊蠹、鱗毛粉蠹竹長蠹、黑皮蠹白腹皮蠹、花斑皮蠹、書虱、家白蟻等。
黴菌滋生繁殖能使有機質地藏品的纖維素破壞,造成紙張、紡織品的強度降低,糟朽霉爛。凡遭黴菌感染的藏品,因黴菌分泌的色素不同,呈現霉斑的顏色也不相同。黴菌所造成的有機酸,會使紙張酸性急劇增加,導致紙張泛黃、脆裂。菌群發育可使紙張、紡織品膠結、粘連,成為磚塊狀。有機質地藏品腐敗變質,是黴菌作用的結果。陰暗、潮濕、通風不良、氣溫偏高是黴菌滋生繁殖的適宜環境。
防止生物危害藏品,主要方法是控制傳播途徑和生存環境。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