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藏品事件

季羨林藏品事件

季羨林藏品事件,一位名叫張衡的人舉報稱,他通過拍賣得到了季羨林的外流藏品,並質疑這些字畫系季羨林秘書盜賣而流入市場。北京大學發言人稱,公安機關的調查進一步證實,張衡手中的字畫全系偽作,所謂的“秘書盜賣說”完全沒有任何依據,北大呼籲司法機關追究誣陷者的法律責任。

季羨林藏品事件季羨林

起因

一位名叫張衡的人舉報稱,他通過拍賣得到了季羨林的外流藏品,並質疑這些字畫系季羨林秘書盜賣而流入市場。北京大學發言人稱,公安機關的調查進一步證實,張衡手中的字畫全系偽作,所謂的“秘書盜賣說”完全沒有任何依據,北大呼籲司法機關追究誣陷者的法律責任。

“購字畫款至今未支付”

北京大學發言人稱,學校工作組通過多方取證,目前已經查明,“舉報人”張衡所掌握的這批字畫中,不僅有偽造艾青、臧克家等知名人士的作品,還有仿冒、偽造原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字,影響極其惡劣。

工作組在工商部門的協助下,找到了已歇業的“北京金兆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負責人,從該負責人處了解到:張衡於去年在該公司舉行的一次無底價拍賣會上,以6萬餘元購得這批字畫,但至今未支付任何款項。

知情人曾聯繫學校稱字畫系偽造

相關知情人向工作組提供證言,這批拍品全部為偽造品。北大發言人轉述說,此前該公司有知情人主動聯繫學校稱,這批字畫完全是假的,有關當事人是無辜的。

該發言人還表示,前段時間有媒體和網路上出現了一些沒有任何根據、不負責任的言論,誣稱季老向國家領導人寫信要求換秘書,因北大校方不配合最終未能如願,“這些都是無中生有、完全違背事實的。”

回應

季羨林藏品事件季羨林作品
舉報人:驗證字畫真偽應找我

針對北大發布的“張衡手中字畫全系偽作”聲明,張衡表示,北大在沒有找到他本人驗證這批字畫的情況下,聲明字畫全系偽作,“有種隔空叫罵的意思”。

張衡稱,北大能找到拍賣公司及時調查,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但如果北大能夠肯定地認為字畫系偽作,那他們應該看看我手中字畫的原件到底是什麼樣子。“我是舉報者,要驗證最開始應該找到我本人吧。”張衡表示,北大校方到目前為止尚未找過他本人驗證字畫。對於北大稱的“偽作”,張衡稱,自己是通過正規拍賣公司,在公開透明的場合,通過舉牌最終得到的。

對於北大校方調查稱“張衡至今沒有向拍賣所支付任何款項”,張衡解釋,去年因為現金流的問題,他曾向拍賣公司支付了違約金,雙方互不追究。後來拍賣行的藝術總監又問他還要不要這批字畫時,他告訴對方自己的錢還未周轉開,“當時我們約定,先給一部分錢,把字畫拿走,其餘部分寫個欠條,現在欠條還在那裡。”

進展

季羨林藏品事件季羨林
國學大師季羨林藏畫被盜賣事件尚未水落石出,但關於該事件的議論卻依然存在,對於為何遲遲不把手裡的字畫拿去鑑定,昨天,張衡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肯定會把字畫拿去鑑定。

不過,張衡提出了作鑑定的前提是,北大必須讓楊銳面對檢查,並對字畫核實清楚。

其實,張衡持有的字畫並沒有經季老過目。張衡說,目前他已完全無法再見到季老,以前去見季老,大都是趁秘書下班偷偷溜進去的,或者通過“其他”途徑,但目前這些途徑已完全被切斷。而且季老雙目視力極差,看不清拍賣圖錄中的圖片,他不可能帶上那14張字畫請季老過目。

然而,在季羨林學生、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看來,這批字畫裡肯定有偽作。

張衡再次跟記者“爆料”:“楊銳曾是河北省一個下崗工人,只有國中文化,念報紙都是錯別字,沒有北大編制,只是一個官太太……”不過,記者從已披露的楊銳發給錢文忠教授的簡訊中看到,楊銳質疑張衡:“有人(張衡)偷得我不在時裝成修魚缸,在先生面前讒言,讓先生生氣,而無中生有之詞讓先生困擾。”楊銳的文字表達頗有文人氣質,不像只有國中文化,另外,其夫吳志攀身為高級知識分子,會娶國中生,也頗值得懷疑。楊銳在簡訊中也有“有些人搞陰謀”的字樣。

張衡同時質疑北大的聲明“借用季老的意見,應付社會公眾”,並叫板北大將“真品”拿出來展示。不過至今,他本人也只是在部落格上公布字畫的照片。

再添疑雲

季羨林藏品事件季羨林藏品事件
季羨林私人藏品流入拍賣市場,季老否認經其授權。而對藏品真偽質疑聲一直未斷。對此,北大工作小組已進行調查,並發出官方聲明稱目前尚未發現季老藏品外流的情況。前晚,北大又公布了調查的最新情況,北大新聞發言人稱2007年拍賣“季老部分藏品”的“北京金兆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註冊情況不實。

北大新聞發言人稱,學校由紀委、黨辦校辦、保衛部、圖書館、外國語學院以及熟悉季老的老領導、老同志聯合組成了工作小組,受季老的委託,對季老在其家中保存的字畫逐一進行清點登記。清點的結果表明,秘書楊銳保管的季老藏品並未外流。

與此同時,工作小組還前往懷柔區對部分媒體所報導的曾於2007年拍賣“季老部分藏品”的“北京金兆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進行了調查。註冊信息顯示,該公司成立於2003年5月16日,註冊地址在北京市懷柔區廟城鎮彩各莊村2號,法人代表馬淑琴。但是根據廟城鎮彩各莊村村長介紹,該村根本沒有馬淑琴這個人。在廟城鎮工商所的查詢結果表明,該鎮既沒有這個公司,也從未聽說過馬淑琴這個人。

此外,工作小組還根據網路查詢的結果,前往該公司公布的地址“北京市西直門北大街41號”調查。該處系一居民小區。工作小組向小區物業查詢得知,曾有人在該小區租房做字畫生意,但早已搬走。

對此,北京金兆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原藝術總監崔貴來昨日告訴記者,公司所在是個居民小區兼寫字樓,公司確實很小,就幾個人。不過,崔貴來強調自己是在2005年後進入該公司,所以對該公司的註冊情況不清楚,平常很少見到老總,只知道老總可能姓馬。

北大回應

季羨林藏品事件季羨林藏品
北京大學新聞發言人通報了“季羨林藏品外流拍賣”一事調查的最新進展情況。北大稱“舉報人”張衡手中的字畫全系偽作,且張衡至今並沒有付給拍賣公司任何款項。

北大新聞發言人介紹,學校工作組進行了認真負責的調查,通過多方取證,目前已經查明,“舉報人”張衡所掌握的這批字畫中,不僅有偽造艾青、臧克家等知名人士的作品,還有仿冒、偽造劉華清、費孝通等領導人的題字,影響極其惡劣。學校工作組已將此情況向相關部門匯報。

北大表示,學校工作組在工商管理部門的協助下,找到了已經歇業的“北京金兆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負責人。經向該公司負責人調查,工作組了解到,張衡於2007年在該公司舉行的一次無底價拍賣會上,以6萬餘元購得這批字畫,但至今沒有支付任何款項。有關知情人和業內人士向工作組提供證言稱,拍賣公司只是提供拍賣平台,對拍賣物的真偽不承擔責任,但公司對拍賣物的真偽有鑑別能力,按無底價拍賣的這些拍品全部為偽造品。在此之前,該公司有知情人主動聯繫北大。這位知情人向學校表示,看到部分媒體和網路上的一些言論後,內心十分不安,這批字畫完全是假的,有關當事人是無辜的。

北大新聞發言人表示,上級領導對此事高度重視,有關部門給予了大力支持,公安機關也開展了深入調查,進一步證實“舉報人”手中的字畫全系偽作。所謂的“秘書盜賣”,完全沒有任何根據。學校呼籲司法機關追究誣陷者的法律責任。

針對前段時間網路和一些媒體流傳的北大不善待季老以及炒作季老家庭事務等言論,北大新聞發言人稱,學校始終尊重季羨林先生的意願。那些言論是沒有任何根據、完全不負責任的,甚至是無中生有、完全違背事實的。

對於北大的說法,張衡表示,他手中的作品均為真跡。北大至今未與他聯繫過,也從未看過他手中的字畫,無權說字畫的真偽。目前許多小的拍賣都是無底價起拍,其中雖然大部分為偽造品,但至少有百分之二三十為真跡。此外他承認,因資金緣故,他至今未付清餘款,但先前他已付過一部分的定金。張衡稱,有一個辦法可以證明這些字畫的真偽。如果真跡仍在季老家存放著,北大將這些真跡向外界展示後,那所有的說法就可以不攻自破。

詭異

國寶級大師季羨林先生陷入了其個人藏品被懷疑外流的詭異漩渦里。之所以稱其詭異,一是因為北大的聲明語焉不詳,讓人疑惑不明,只是籠統的表示“尚未發現藏品外流”,那就存了外流的可能,只是沒發現而已。二是舉報者張衡拿著一卷照片到處兜“售”、鑑別,據其說真品在他狡兔三窟之一里。雖說是國人僅憑照片就揪出了周老虎,可那畢竟是活體成像跟平面成像相差太大,所以大家慧眼識假,但是字畫啥的本來就是平面藝術,怎么憑照片分辨?誰敢斷言真假?

整件事情里透漏著詭異

楊銳是季先生的秘書,負責看護保管大師的物品、照料起居。在舉報中,除了懷疑她私下外流出季先生的書畫藏品,還包括給季羨林先生吃剩雞骨、阻止季先生和孫女見面等。後兩件事情我不能理解,這可能么?季先生何許人也?再說照顧老先生的也並非她一人,真讓先生吃剩雞骨頭,還算是人么?至於阻止親屬見面,我想這也不太靠譜,人之常情豈是個人所能阻止得了的?他孫女不是很孝敬么?那幹嘛在美國定居?前面說了,季先生是國寶,出於健康方面的考慮,限制人員探訪是應該的,畢竟先生年事已高。

張衡何許人也?我倒是充滿了好奇。據報載,是一字畫行老闆,更以“季羨林友人”自居。雖說張某自稱“拍下名人字畫上千,資產上千萬”,但我想,這些還不夠入季老法眼,說不定季老的一幅清前藏品就搞定這個什麼上千萬。商人無利不起早,他接近季老的意圖是什麼?詭異成謎。而且還主動提出要掌握安排季老生活和人事大權。我就樂了,這個張衡到底算是哪根蔥啊?一個小小的字畫行當末學後進,竟妄圖掌控季大師身家一切,其目的何在?

越詭異的事件,真相往往越簡單。個人認為,還是季老的那些珍貴藏品鬧的。藏品的最後歸屬問題。這或許才是各方博弈的真正目的。都別吵了,還是讓季老先生安生些吧!

季羨林簡介

季羨林藏品事件季羨林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

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設新育國小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同學中還有胡喬木。喜歡"純詩",如法國魏爾蘭、馬拉梅。比利時維爾哈倫,以及六朝駢文,李義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譯德萊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學期間,以成績優異,獲得家鄉清平縣政府所頒獎學金。

1935年9月,根據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協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為期3年。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美國與喬冠華同游。10月,抵達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我要對中印文化關係徹底研究一下,或許能有所發現”。因此,“非讀梵文不行”。“我畢生要走的道路終於找到了,我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在,而且還要走下去。”(《留德十一年》)“命運允許我堅定了我的信念。”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40多堂課,季羨林學習異常勤奮。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於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獲得博士學位。因戰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後再沒有過了。"博士後"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飢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著戰禍之苦。而作為海外遊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

1945年10月,二戰終結不久,即匆匆束裝上道,經瑞士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離開哥廷根35年後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米特恩師,相見如夢。後來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達上海,鏇赴南京,與李長之重逢,經李介紹,結識散文家梁實秋、詩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謁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教,遂又拜見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會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創建該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先後出版的德文中譯本有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年),梵文文學作品中譯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達羅》(劇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優哩婆濕》(劇本,1962年)等,學術著作有《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1957年)、《印度簡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並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後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1978年復出,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

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語言文字卷》編輯委員會主任等等。其學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中世紀印歐語言的研究上頗多建樹。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1978年~1984年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其著作已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並曾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季先生長年任教北大,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現在即使在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書,不僅是老先生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季羨林先生備受關注的《病榻雜記》近日公開發行。在書中,季羨林先生用通達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項桂冠的,他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70年代後期擔任的學術回體職務有: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1978年)、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79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1980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1981年)、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3年)、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1984年)、中國作家學會理事(1985年)、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1985年)、中國亞非學會會長(1990年)等。1998年4月,《牛棚雜憶》出版(1988年3月一1989年4月草稿,1992年6月定稿)。出版界認為"這是一本用血淚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曾被“2006年感動中國”獲獎人物之一

季羨林,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散文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他博古通今,被稱為“學界泰斗”。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西語系。

1934年畢業後,在濟南山東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文。
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季羨林的學術研究涉及的範圍

印度古代語言,特別是佛教梵文;.吐火羅文;印度古代文學;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中亞佛教史;唐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差異和共性;美學和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德國及西方文學;比較文學及民間文學;散文及雜文創作……

從事件看網路輿論傳播

季羨林藏品事件季羨林藏品事件
不可否認的是,網路媒介在季羨林事件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這件事情之所以在網路上引起關注,首先是由於事情本身的重大性。季羨林作為學術大師,在許多領域造詣深厚。90多歲高齡的他是中國最早出國留學的一批人之一,被稱為“國寶”級人物當之無愧。當這樣一個德高望重的學者、老人可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自然而然地引起了網友的注意。其次,由於公安司法機構的介入後信息遠遠落後於媒體的報導,此時傳播速度最快,並能夠通過複製、轉貼、搜尋等等各種渠道接受網友的自主傳播的網路成為了人們關注事態發展的最好渠道。此外,由於唐師曾、張衡等人發布的信息都是通過個人部落格這樣具有即時更新、個人化的渠道,對廣大客群來說少了經過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形式的處理,顯得真實、完整、可信。

值得一提的是,在季羨林事件的討論中,網路的輿論出現了多元分化,並且在事情真相併不明朗的情況下,爭議明顯,出現了群體的極化傾向。這種傾向和網路的本身性質有關係。第一,由於網路身份的匿名性,使得發言者可以將自己的背景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過濾掉,而將自己的話語表達放在最主要的地方。這就不可避免地使得網民對言論的後果不加重視。在他們真實表達自己想法的同時,非理性、易激動的言詞也未經仔細修正就被發表出來。第二,網路上的言辭並非轉瞬即逝的口頭語言,而是具有一定持續時間。一句原始的話即使被上百篇的跟貼淹沒掉也依然存在,並且通過複製以及對相似條目的搜尋、連結而反覆出現在客群眼前。越是特立獨行的、駭人聽聞的訊息,越可能被其他人引用,從而反覆出現在網路空間的不同地方。第三,網路空間的開放性,使得個人的言論或者針對特定對象的意見變成了向所有人說的話,這就帶來了其效應呈指數擴大。

此外,網路輿論本身就是由分化而類聚的。由於網路環境中存在海量的信息和角度,網友傾向於加入與自己價值同質的群體來增加自己的力量,也不至於被淹沒於“沉默的螺鏇”的被壓制一方。觀點來源、角度類似的人聚集組成了相對固定的話語環境。不同的群體之間則存在異質。因此,網路輿論往往比實際交往中更容易出現極端的傾向。有數據說,“群體極化傾向在網上發生的比例,是現實生活中面對面時的兩倍多。”(郭光華,2004)從網路留言上看,有關季羨林事件的意見也大體分化成支持張衡或反對張衡兩種觀點。除去最平淡的沒有發表具體看法的意見以外,不管是對其餘的人有什麼觀點,網友都幾乎是在表明了對舉報人張衡的動機的褒貶判斷之後,才開始相關的推理或陳述。這實際上是讓他們分化了陣營,而保持中立的留言幾乎很快就被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評論所淹沒,在憎惡鮮明的觀點中被忽視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