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藍色革命(blue revolution)
值得慶幸的是,現代漁業正在實現由天然采捕向農牧化的轉變。海洋漁業農牧化就是從海洋生物的繁殖、飼養、生長到收穫的漁業生產的全過程,完全由人工控制,就像耕種田地、飼養畜禽、放牧牛羊一樣。這種對傳統漁業的改造,被稱為“藍色革命”。
科學種田
科學種田,使糧食、蔬菜、水果產量大幅度提高,被人們稱為“綠色革命”。畜牧業的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幅度提高了牛、羊、豬、雞、蛋、奶的供應量,被稱為“白色(奶)革命”。漁業農牧化的進步主要發生在海洋上,所以稱為“藍色革命”。
主要方式
現階段海洋漁業農牧化的主要方式是:人工育苗,放養到海里,在人工控制下生長,再捕撈(魚、蝦、貝類)或收割(藻類)上來。這種方式的漁業在日本稱為“栽培漁業”,在歐、美稱為增殖漁業。我國則稱為“增養殖漁業”。增殖主要是指人工育苗後大量放流到海洋中,通過增加資源量提高漁獲量。
構想
80年代初在我國正式提出開展“藍色革命”的新構想,其含義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向藍色的海洋和內陸水域索取人們所需要的、更多的水產品。
在人類居住的地球上,陸地面積約為1.5億平方公里,占地球總面積的29%;而海洋水面為3.6億平方公里,占地球總面積的71%。迄今為止,海洋為人類提供的食物還不到1%。據科學家估計,海洋蘊藏著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地球上90%的動物蛋白質存在於水體之中。發展海洋牧業,向水面要食物,被稱為21世紀的“藍色革命”。
長期以來,人類最早對海洋經濟價值的認識,僅限於“興漁鹽之利,引舟揖之便”,現代科技進步使人們發現海洋不僅可以提供豐富的食物,還是一個取之不盡的蛋白脂和脂肪倉庫。開發海洋牧場已成為人類大力增加食品來源的努力方向。
海洋牧場
科學家構想建立海洋牧場有幾個主要環節。
第一是種苗培育工廠化。採取人工育苗和天然育苗相結合,擴大種苗繁殖倍數。如創造魚類的產卵環境,適時將幼魚放回海灣。據科學家觀察,海鱸魚卵成活率低主要是狂風暴雨的摧殘。採用舊漁網和柏樹枝建“窩”並沉入海底,引誘海鱸魚到窩內產卵,然後將產有魚卵的“窩”遷移到人造溫水流域,提高海鱸魚的魚卵孵化率和魚苗成活率。這樣每年可向一個海灣漁場放出800萬條幼魚。同時建立種苗養殖場,從采卵、孵化直至育成幼體,均實現規模繁殖,定量放養。
第二是科學養殖。在自然海域放流是培育魚貝類資源的重要方法,但要努力提高放流回收率。科學家研究在開闊海面繁殖魚類的方法:在海體中安裝配備有超音波發生器或發生節奏音響的食槽,經常添加餌料。經過一段時間馴養之後,使魚兒形成條件反射。聽到信號的魚兒從四面八方聚向魚槽進食,待魚兒長到一定體重時,則可放超音波或音響聚而捕之。這個試驗為建立漁業基地提供可能性。另一种放流方法,利用魚貝類自然回歸出生地或洄游距離短的特點,又養又放,成本低,效率高,簡便易行。
第三是建立海底牧場。科學家設計的海底牧場包括:建立魚類產卵場、改造灘涂、種植海底飼料、投入人工魚礁等。世界漁亞已開發國家正在試建或擴建海底漁場,其中以投放人工礁石效果最好。人工漁礁作為誘集漁類的棲息場所,為魚灶提供生長、繁殖、索餌的生活環境,有利於實現魚類養殖、捕撈和加工的規模化生產。
海洋牧場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相開發的領域。我國海域遼闊,海灣曲折,海岸線長,近海水質肥沃,藻類繁茂,是各種海洋動物棲息、索餌、生長、產卵的良好場所。全國大陸架漁場面積40多萬平方海里,占世界大陸架漁場總面積的1/4。數量較多的魚類達1500多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有150~200種,例如黃花魚、帶魚、鯧魚、鰻魚等。此外,浮藻、海洋爬行動物、海獸和貝類資源也十分豐富。
我國科學家提出“開發海洋牧場,以海養海,向海洋索取食物”的發展戰略,有計畫地建立一批科學實驗、養殖培育、產品加工的綜合漁業生產基地。即從海產品中培育魚蝦飼料,以海牧海,減少飼料消耗,降低養殖成本,發展綜合養殖技術,立體利用水域,擴大多品種增殖規模,逐步實現海洋牧場化。
科學家估算,隨著科技進步和養殖技術的發展,我國近海漁業資源每年可捕撈海產品總量在400萬~500萬噸,沿海灘涂可供開發的經濟魚類、貝類、藻類有120多種。僅開發利用此類產品即可提供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