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坊鎮[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藍坊鎮]

藍坊鎮[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藍坊鎮]
藍坊鎮[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藍坊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藍坊鎮隸屬於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位於高安市、豐城市和南昌市新建縣三縣市交匯處,處錦河高安段最下游,錦惠渠灌區最末端。東鄰省會南昌市,壤接南昌市新建縣石崗鎮,南毗豐城市隍城鎮,西連高安市筠陽街道,北傍錦河經灣頭渡改橋、高郵渡改橋接320國道,省道高豐公路穿境而過,直達昌樟高速梅林入口。 距市區8公里,2000年9月撤鄉設鎮,該鎮總面積72.9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2500畝,山林面積14700畝,水域面積8000畝。轄15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16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2800人,其中農業人口40900人。全鎮通用贛語(高安話),均為漢族江右民系。

基本信息

區劃人口

藍坊鎮位於宜春高安市、豐城市和南昌市新建區三縣市交匯處,處錦河高安段最下游,錦惠渠灌區最末端。東鄰省會南昌市,壤接南昌市新建縣石崗鎮,南毗豐城市隍城鎮,西連高安市筠陽街道,北傍錦河經灣頭渡改橋、高郵渡改橋接320國道,省道高豐公路穿境而過,直達昌樟高速梅林入口。1999年9月撤鄉設鎮。鎮政府設族裡單村,距高安城區8公里,總面積72.95平方千米,轄漢塘、藍坊、興仁、先崗、魏家、漆溪、新社、長坪、長樂、萬石、坑上、塘坊、銅湖、石牌、三孫15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149個村民小組。2012年,全鎮總戶數13182戶,總人口4201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2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63‰。2012年全鎮耕地面積3515公頃,其中水田3300公頃,旱地515公頃。山林面積980公頃,水域面積20公頃。森林覆蓋率11.5 %。

地理環境

境內屬平原丘陵,植被多為松杉林、油茶林、喬灌林。地勢東西走向呈“M”形,南高北低,海拔最高點為魏家村馬鞍山小菇玲,海拔202米,最低點為東頭崗下,海拔為21米。境內錦河堤長17.2公里,錦河道自西向東流經長坪、長樂、萬石、坑上、銅湖、石牌、三孫7個村委會31個自然村,傍河堤居住人口1.2萬人。其他圩堤29.8公里,導托25公里,為高安圩堤最長鄉鎮。因堤I外泡泉嚴重,地勢低洼易內澇,防汛任務十分艱巨。鎮內有馬鞍山小(一)型山忠水庫,年均蓄水量為220萬立方米,小(二)型水庫4座,山塘水庫18座,總蓄水量260萬立方米,為水庫主流灌渠道,其中蘇家塘、慢牛嶺、米篩嶺等山塘水庫總蓄水量僅60萬立方米,總有效灌溉面積5800畝。錦惠渠自西南向東北延伸,境內長24公里,分渠總長105公里,田間農渠200多公里,有效灌溉面積1.1萬畝。由於處錦渠末端,水庫蓄水量少,極容易遭受乾旱災害。1990年夏秋15個村委會遭遇罕見旱情,7個村委會受旱嚴重,81個自然村缺水,64個自然村當年顆粒無收,先崗村委會櫟頭自然村旱情最甚,民眾生活用水靠消防車裝水供應。以至於藍坊素有“晴三天需抗旱,雨三天要防洪”之謂。進入新世紀以後,當地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開展堤壩培高加固、水庫增固擴容、渠道清淤暢流等作業,大興水利工程,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民眾生產生活條件逐步得到改善。

氣候條件

境內屬典型亞熱帶溫濕氣候,春夏雨水較多,秋冬雨量偏少,霜凍期較短。1986-2006年平均氣溫為17.7-19.5℃之間,受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進入新世紀以來無霜期在280天以上,是全市光照條件最好的鄉鎮。最冷月份為12月-1月,平均氣溫7.9℃,最熱的月份為7-8月份,平均氣溫31.8℃,極端最高氣溫為41.9℃,極端最低氣溫為-11.5℃。1991年冬,因氣溫驟降,霜凍嚴重,出現持續數天-10℃以下低溫,冬作物普受冰凍災害,坑上村椪柑樹凍死三分之二以上,松杉茶楊等樹木凍死無數。秋伏乾旱現象比較嚴重。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降雨年份最少為1990年,僅為480毫米,降雨量最多為1993年,為1490毫米。日降雨量最多為2004年6月24日,降雨量達288毫米,為全市之最。1993、1994、1998、2003年洪水災害相當嚴重。1998年受內澇面積最大,水田受浸2.8萬畝,65個村莊內澇嚴重,直接經濟損失1100萬元,洪水半個月後方退。境東北先崗下羅村因海拔最低,1991-1992年實施人工圍堤造湖工程,圍湖面積4000畝(俗稱流坪湖),為該村解除了內澇之患,又新增豐產水田面積400餘畝。

土地資源

境內土壤為中性偏鹼性紅土質,紫色灘泥田、麻沙泥田,有白沙山、漿岩鵝卵類。紅土適於紅磚青磚生產,故紅磚廠、磚瓦窯遍布全鎮,2006年有紅磚廠30家,青磚瓦窯47家,居高安首位。因墾挖紅土過度,資源減少,形成窪水地多處,政府已限制新上磚廠。沿河一帶沙質田地,利於種植棉花,為高安優質棉花生產基地之一。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30年來,在上級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勤勞勇敢、頑強不屈的藍坊人民幾十年如一日,不向窮山低頭,不向惡水讓路,在藍坊這塊土地上築堤壩,御洪魔,修渠道,暢灌溉,興農技,活農業,引項目,壯工業,建新村,美家園,勤創業,富家業,熱鬧上演了藍坊人戰天鬥地改面貌、克難制勝謀發展、勤奮創業富一方、擺脫貧窮奔小康的振奮人心、感天動地的一幕幕,創造了改革開放以來藍坊發展史上的奇蹟,2012年實現了財政收入首次突破4000萬元大關,較改革開放之初增長了120多倍。至目前,全鎮建有坑上椪柑、柒溪葡萄、新社雙惠蔬菜、漢塘甜玉米等農業產業化基地和桂樹蚊帳、下湖掛麵、萬石綠殼雞蛋、新社蝸牛、先崗油茶、魏家香樟、燕窩封缸酒等“一村一品”“一組一業”產業。建有藍坊趙灣創業經濟小區,交通便捷,環境優越,入區企業達38家,集聚竹木造紙、建築建材、塑膠電子、農產品精加工四大產業。

農業

境內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先後採用整地板塊育秧、地膜育秧、旱床育秧。1997年始試行拋秧新技術,推行良種良法,2001年已全面普及。為解決人多地少、傳統作物增收難的矛盾,鎮政府因勢利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形成了坑上椪柑、長坪蠶桑、柒溪蔬菜、萬石蕎頭基地。隨著國家糧食直補和良種、農機補貼政策的落實,一度興旺的長坪蠶桑產業萎縮,養蠶戶改種優質水稻。養殖業發展迅猛。2003年有規模以上養豬場達60多家,年出欄生豬48000頭,存欄39750頭,居各鄉鎮之首。

工業

一批自主創業成功者積極返哺家鄉,支援家鄉發展。1991年新社劉厚生返鄉自辦高安第一家打工者企業——高安科教儀器廠,2001年8月銅湖羅來足創建高安首家五金模具企業——高安市藍天塑膠五金製品有限公司。之後,相繼有松達電子、瑞發塑膠、第一酒廠、福生針車等24家返哺型企業落戶。2006年,在廣東創業的22家針車類企業有7家返鄉發展,將為打造全省最大的針車配件配套生產基地夯實基礎。2006年,返哺企業總資產達4500萬元,年產值1.6億元,年稅收285萬元。返哺創業又促進了藍坊以友招商、以商招商,推動了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2002年--2006年,共引進雙林彩印、三源模具、百匯高科、富勝工業、永盛電子等企業20多家,契約資金3.5億元,到位資金1.3億元,尤其是2004年後引進新建廠房建築物類實體性固定資產投資企業11家,新增廠房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固定投資超過7900萬元。2006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2億元,稅收485萬元。

商業貿易

藍坊商貿繁榮。單家圩素有“鬧子上”之稱,乃“熱鬧繁忙之集莊”,歷為高安、豐城、新建三縣市邊貿區。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由於單圩集市建設滯後,人流物流逐漸減少。1999年4月,鎮政府拆除老舊、狹窄農貿市場,10月,建成全省鄉鎮一流的鋼架框合式結構、總投資達600萬元、集商貿、住宿、服務、菜市、家居於一體的“新世紀大市場”。每逢農曆二五八圩日,日最大人流量可達6000多人。2003年對集貿廣場進行綠化、硬化和亮化,疏通下水道,鋪設人行道板,規劃居民建房。2004年完成集鎮總體規劃和經濟創業區詳規,2005年在全市率先完成農村村莊規劃編制,2006年完成了漆溪趙家、坑上、新社前敖、長樂劉金灘、魏家喻家五個村的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為全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堅實基礎。

交通狀況

境內交通便捷。省道高(安)豐(城)公路穿境而過,境內長度7.5公里,東距昌樟高速梅林互通出入口處18公里,北距320國道3公里,距南昌40公里。2006年水泥路面達通車裡程由2002年的3.5公里發展到2005年46.95公里,全鎮基本實現了村村通。

勞務輸出

藍坊為勞務輸出大鎮。1986年有80餘人在外務工。2006年底,務工人員14125人在外工作,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務工人員總資產超過4.8億元。每年帶回家鄉收入超過8000萬元,占到農民純收入的80%以上。2003年鎮設立勞動保障事務所,引導外出務工創業人員成立外出務工創業者協會和黨總支,並在北京、廣州、深圳、惠州、上海、浙江、廈門設立了7個分會和4個黨支部,為組織勞務輸出、促進就業、推進創業發揮了應有作用。

小康建設

高安文明小康示範村——藍坊坑上。1988年,坑上自然村升格為坑上(大隊)村委會。1991年,選聘時年36歲,思想解放、頭腦靈活的坑上磚廠老闆梁雪光擔任村支書,坑上村經濟走上了自強發展之路。1992年村集體經濟擁有總資產400多萬元,1998年達800多萬元。1990年秋冬,坑上率先在全縣實施千畝園田林網化建設工程,配套建成排灌站、水泥硬化排灌渠,田間套種農果,路旁、田梗栽種池杉,逐步形成了農果套種化、耕作機械化、路渠林網化、灌溉自流化、環境生態化、管理科學化、農業現代化的“七化”農業生產格局,並建成為高安第一批水稻棉花生產基地,椪柑林果套種基地,農民收入大幅提高。1992村出資60萬元規劃建設了第一批西式小洋房30幢,建成三層樓房的村部和村級國小,成為高安園田林網化最早,村莊規劃最早、村辦企業最多、效益最好,村部、村小樓房最高面積最大,村民收入最高、村容村貌最新最美、生態環境最好、農民負擔最輕的村。1992年,村支書梁雪光當選為黨的十四大代表,中央、省地(市)各級領導多次到坑上村視察。1994年坑上村被中央授予小康示範村,1997年被授予生態農業示範點,省授予坑上小康文明村等光榮稱號。1998、2004年又規劃建設了第二第三批別墅式樓房85幢。2006年修通了村內水泥公路,公共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

通訊教育

藍坊其他事業也發展較快。上世紀八十年代,藍坊工業比較發達。1986年開通程控電話,1991年各村各單位全面開通,為高安最早普及程控電話的鄉鎮。1998年,擁有電信用戶2700戶,2005年擁有手機戶1.8萬戶,外出務工人員人均擁有0.9部手機,在家農戶人均擁有0.1部手機。2001年集鎮開通了自來水,2006年有8個村共2800戶開通了有線電視。1999年農村國小全部實現樓房化,2004年調整義務教育布局,全鎮有村小15所,完小1所,國中1所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