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我們可以體會到,在以前欣賞西方繪畫時,對畫家在作畫時的創作本身要素關注很少,比如畫家的創作方式、運筆方法以及創作時的精神狀態等。而波洛克的作品打破了這種欣賞模式,他將自己作畫的本身也構成了繪畫的一部分,使我們在欣賞他的作品時能夠很清晰地看到他作畫時留下的痕跡。
波洛克深受“潛意識”繪畫方式的影響,作畫時非常隨心所欲、一揮而就,雖然這其中也貫穿著畫家有意識的支配,但是畫家有意把它放到了一個很次要的位置。在作畫時,他常常把畫布釘在牆上或放在地板上,把整個畫布當成了一個表演的舞台,自己手執畫筆深入其中,騰挪跳躍,盡情揮灑。由於作畫時要在畫布面前走來走去,所以被人稱為“行動繪畫”。他自己曾說:“我的畫不是出自畫架,在作畫之前,我幾乎從不把畫布繃緊。我寧願把未繃緊的畫布釘在堅硬的牆上或地板上,我需要堅硬的表面的那種反抗力。在地板上畫,我感到更輕鬆。我覺得與畫更接近,更像是畫的一部分。因為那樣一來我就能繞著畫走動,先從畫面四邊入手,然後逐漸接近中心,完全是在畫中。”
《薰衣草之霧:第一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出來的作品。
名畫賞析
《薰衣草之霧:第一號》它長3 米,寬2 米多,是一幅巨畫。在欣賞時,我們很自然地就被捲入了這種宏闊的場面中。像是畫家無法從如此優美的色彩中脫身般,這是波洛克的作品中色彩最濃重且最豐富的作品之一,彼此纖細複雜地糾纏、攙和在一起的各種圖形,還有全彩的交響樂都給人驚奇。薰衣草色調是這幅畫的基調,看起來的彩色如霧一般,有光粒子在搖曳閃耀。畫面上纏繞、糾結在一起的色彩布滿了所有的角落,用指甲、平頭針、鈕扣或者硬幣等各種東西刻畫出來的線條星羅密布,看上去仿佛是一片繁密茂盛、零碎雜亂的野草地。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作為一幅畫,其中又充滿了一種總體的和諧、均衡的協調,還有一種深層次的潛在的藝術底蘊,很有我國寫意畫的那種揮灑自如、淋漓盡致的灑脫氣質。從表現的技術層面看,畫中沒有什麼立體透視的運用和結構布局的精心設計,只是通過在平面上色彩的純粹運用來表現繪畫效果,畫家對此曾說道:“顏料有自己的生命,而我試圖把它釋放出來。”因而,當我們面對這樣一幅畫,我們不僅驚嘆畫家的創作方式,也為畫面所表現出來的藝術效果而驚訝。畫家一直在追求“潛意識”的直接表現方式來進行創作,雖然也有一些理性考慮,但是在一幅完全沒有形象、完全由顏色構成的畫中,我們仍能感受到一種潛在的藝術理性充斥其中,仍然能感到一種藝術的衝擊力蘊藏其中。
波洛克這種奇特的繪畫方式,在他的創作初期,美國的公眾普遍無法接受或者根本無法理解。直到後來,他的藝術價值和特殊意義才被逐漸認識。1973 年,波洛克的一幅作品《青色柱子》被澳大利亞政府以200 萬美元從一私人收藏家手中收購,而1954 年,畫家買此畫時僅6000 美元。作為一種全新的藝術探索,波洛克把創作的本身納入了人們的欣賞範圍,並把“潛意識”的創作行為也視為藝術本身,從而為抽象表現主義開拓了一條嶄新的發展道路,深遠地影響了美國現代藝術的發展。
畫家簡介
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1956),1912年於美國懷俄明州的科迪城,在亞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亞州長大。1930年18歲來到約,師從壁畫家托馬斯·哈特·本頓學繪畫。1936年,與墨西哥壁畫師一起工作,接觸到實驗噴塗頗料畫法的給畫工作室。1945年,與畫家李·克拉斯納結婚。1947—1952年,在這一時期創作了最為著名的滴色作品。1956年在一場車禍中不幸離世。
抽象表現主義
抽象表現主義是產生於20 世紀50 年代美國的重要畫派。表現為以抽象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大膽地揮灑顏色,隨心所欲地進行創作。在畫中找不到具體的形象,將繪畫的內容簡單為單純的形式和顏色。抽象表現主義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強調力量與動感,充滿激情;另一種則是更純粹的抽象,給人以寧靜的感覺。抽象表現主義被認為是美國第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畫派。代表人物為波洛克、馬瑟韋爾、羅思科、克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