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菲帝國實行王權統治,國王(沙)集政治、軍事、司法和宗教大權於一身。中央設最高會議(埃米爾會議),由7個突厥土庫曼部落貴族、高級官吏和伊斯蘭教長老組成,作為國王的諮詢機關,後改為大臣會議。全國大部分土地歸王室所有,將部分沒收的封地以祿田的形式分封給文武官吏。農民無土地所有權。16~17世紀,王朝興修水利,改良耕作技術,減輕捐稅,使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對工商業採取獎掖政策,修築驛道,減關稅,建置貨倉,招攬四方商旅。首都伊斯法罕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人口達50萬,與東、西方各國貿易頻繁,來自中國、印度及歐洲的商人云集到此。蠶絲、掛毯、紡織品、陶器、玻璃製品為主要外貿商品,由王室壟斷。
薩菲帝國實行政教合一制,利用國家政權大力推行什葉派教義,實行伊斯蘭教法,確立了什葉派在伊朗的統治地位。伊斯瑪儀執政時,向全國派出傳教師(即達伊)傳播什葉派教義,並派什葉派教法官主持各地教務和司法。明令各地清真寺在聚禮日(即主麻日)為阿里和國王祈禱,對遜尼派的學者和毛拉進行迫害。阿拔斯一世統治時,什葉派長老在朝廷參與國事,創製教法,享有較高的政治地位。各清真寺舉辦的宗教學校以傳播什葉派聖訓和教義為主。正式確定納賈夫和馬什哈德為什葉派聖地,並下令全國紀念什葉派的節日。什葉派學術研究和著述活動得到廣泛的開展,伊瑪目敦義和馬赫迪學說形成理論體系,出現了阿卜杜勒·阿里、巴哈丁·阿米里、薩德爾丁·設拉齊、米爾·達馬德、馬吉里西等著名的什葉派學者,被國王賜予“伊斷蘭長老”稱號。王朝在各地修建了大量清真寺和什葉派宗教學校,首都伊斯法罕成為宗教和學術文化中心,有清真寺160多座,宗教學校40多所,尤以皇家清真大寺最為著名。王朝十分重視發展學術文化,宮廷學者雲集,在文學、語言學、繪畫、手工工藝、建築等領域部取得重大成就。波斯語逐漸代替阿拉伯語,學者多以波斯語從事創作,出現了波斯伊斯蘭文化的復興。
相關詞條
-
薩珊帝國
薩珊王朝(226年-650年)是波斯在公元3世紀至7世紀的統治王朝,亦是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的首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當時薩珊王朝與中亞的...
簡介 歷史 戰爭 政治 與中土的關係 -
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Austro-Hungarian Empire)(德語:Österreich-Ungarn,馬扎爾語:Osztrák-Magyar Monar...
簡介 領土構成 行政劃分 建立 政府結構 -
薩珊王朝
薩珊王朝(英語:Sasanid Empire)是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國祚始自公元224年,651年亡。薩珊王朝的居民稱薩珊王朝為埃蘭沙赫爾或...
歷史 軍事 經濟 宗教 文化 -
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
拜占庭帝國(英語:Byzantine Empire;395-1453年),即東羅馬帝國,是歐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 395年1月17日,羅馬帝國皇帝狄奧...
國名 歷史 政治制度 經濟 文化 -
莫臥兒帝國
莫臥兒帝國(波斯語:شاهان گورکانی Shāhān-e Gūrkānī;烏爾都語:مغلیہ سلطنت;英文:Mughal Empire...
歷史 疆域 政治 軍事 經濟 -
俄羅斯帝國
俄羅斯帝國通常簡稱為俄國或沙俄。14世紀中期,從蒙古帝國之金帳汗國獨立出來的諸羅斯公國之一的莫斯科公國日漸強大,兼併周圍小國。1546年,莫斯科公國大公...
國家標誌 歷史階段 改革與革命 行政區劃 政治制度 -
古羅馬帝國[歷史帝國]
羅馬帝國(前27~476年/1453年,西羅馬帝國於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於1453年滅亡),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1] ...
歷史 行省 文化 外交 軍事 -
第三帝國
第三帝國(Das dritte Reich)是以阿道夫·希特勒為國家元首的德意志帝國的非正式稱呼。
自然環境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國家象徵 政治 -
《內陸帝國》
焦慮不安、迷失方向的鄧恩從一個身份到另一個,從一個真實到另一個真實,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帶著如此令人可怕的惡夢邏輯在這樣一個如此漫長的時間裡到此為止似乎...
基本信息 上映日期 演職員表 製作發行 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