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由來
它產生於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賽詩會活動的興盛時期,參賽者每循著二重韻詩的節奏,擊掌作拍,以拍伴歌,以歌助興,歌拍愈揚。後賽詩會的活動傳人清真寺附設的宗教學校,擔任教職的長老,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經常舉行賽詩會。學生不滿足於坐歌式,便依詩歌的韻律和節奏手舞足蹈,以腳跺地,既為歌拍,又為舞步。遂進入宮廷,成為宮廷舞。後伊斯蘭教蘇菲派長老阿格勒·白蒙吉將此舞加工提煉,形成具有宗教色彩的薩瑪哈舞,引入蘇菲派念誦迪克爾的宗教儀式。此舞以儒雅端莊為特點,舞蹈的腳點變化多端,甩頭聳肩,隊形時而成圓形,時而形成幾何圖形。一些蘇菲教團成員在念誦迪克爾時,根據念誦內容的韻律、節奏的快慢伴以相應和諧的薩瑪哈舞動作,以增強贊念者的宗教情感。舞蹈氣氛莊嚴肅穆,動作穩重安詳,不允許有蹦跳、下蹲等大幅度的動作。後這種舞蹈形式傳到西亞、中亞和北非的伊斯蘭國家,成為穆斯林在慶祝開齋節、古爾邦節及舉行婚禮時的舞蹈形式,並與各地傳統的民族舞蹈形式相融合,形成多種民族特點的薩瑪哈舞蹈藝術。中國新疆依禪派的穆斯林在念迪克爾和歡慶宗教節日時也伴以薩瑪哈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