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窯泥陶

薛家窯泥陶

薛家窯泥陶位於山東臨沂莒南縣, 屬於傳統手工技藝 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信息

薛家窯泥陶

文化遺產名稱薛家窯泥陶
所屬地區: 山東 · 臨沂 · 莒南縣
遺產編號:Ⅷ-45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莒南縣
遺產級別: 市

工藝概述

薛家窯泥陶製作工藝歷史悠久,最早可上溯至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從南宋開始逐步形成產業規模,至明、清達到鼎盛期,其泥陶製品在魯南、蘇北成為深受民眾歡迎的日常生活用品,其製作工藝在山東境內廣為流傳,並被帶到東北三省、新疆、內蒙古等地。

歷史溯源

南宋時期,紅襖軍首領李全、楊妙真率部在馬亓山安營紮寨,薛家窯成為紅襖軍抗金根據地。紅襖軍利用這裡傳統的燒制泥陶技術建窯開工,供部隊所需,那時這裡叫營子官莊。明洪武年間,從武陽遷來薛氏家族,這裡的制陶業重新崛起,並且越來越紅火,薛家窯出產的泥陶製品遠近聞名,此地遂改名為薛家窯。
薛家窯人在生產實踐中創造的泥陶製作技術,經過不斷發展、創新,形成了獨具特色、覆蓋面很大的技藝流派。鼎盛時期,村里被外地聘請的傳藝師傅達幾百人。
薛家窯出產的泥陶製品大部分是日用品,特別是在塑膠製品還沒出現之前,因泥陶製品價格便宜,使用方便,人們燒水、做飯、就餐、飲水大部分用的是泥陶。而製作泥陶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創作過程。一把泥在師傅手中瞬間即成形狀各異的泥陶坯體。

工藝發展

有關部門統計,薛家窯泥陶製作鼎盛時期,村裡有120多個輪盤,近500人從事泥陶製作業。從上世紀80年代起,泥陶製品逐漸被塑膠製品、金屬製品替代。
泥陶的製作工藝複雜,特別是拉坯技術全憑手感操作,年輕人不願意學。加上泥陶製品利潤薄,因此從事泥陶製作的村民越來越少。薛家窯村能夠熟練掌握拉坯技術的,特別是拉制燒水壺坯的只剩四五個人,而且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

工藝現狀

雖然曾經鼎盛時期的黑陶被現今耐用品所替代,但是人們還是對土陶情有獨鍾。因為土陶的材料是陶土,陶土製品無化學成分,無污染。泥陶製品中含有活性碳,對水有除鹼濾清作用,泥陶餐具有吸收異味的功能。在魯南、蘇北賣牛、羊肉湯的小店大多用泥盆盛湯,因為它能去膻味,就是一個例證。
莒南縣已將薛家窯泥陶列為重點挖掘保護對象,制定了切實可行的保護計畫,並將落實具體措施以保護這一寶貴民間手工技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