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銷瓷

外銷瓷

我國歷代銷往國外的瓷器。瓷器出口在我國古代輸出品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中,起著橋樑和鈕帶的作用。

外銷瓷

陶瓷貿易的主要線路:一是沿著著名的絲綢之路,從陸路銷往中亞細亞。波斯乃至地中海沿岸地區。另一條從海路自廣州繞馬來半島,經印度洋達波斯灣,遠到地中海及非洲的埃及,被稱為“海上陶瓷之路”。在過去的千餘年裡,中國陶瓷通過各種渠道輸往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和澳洲的許多地區,對這些地區的物質文化發展和社會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公元九世紀初的唐代,瓷器已成為重要的出口商品。從考古資料看,從東亞的朝鮮、日本、到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中東的伊朗、伊拉克、阿曼,到非洲的埃及等國都發現大量晚唐、五代時期的瓷器。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在廣州設立市舶司,後又在杭州、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泉州相繼設立市舶司。南宋趙汝適《諸番志》一書中列舉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有三十個國家、地區或地點用瓷器進行貿易,最遠的包括非洲的坦尚尼亞等地區。朱或《萍洲可談》記述當時陶瓷出口盛況:“舶船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占貯貨,人得數尺許,下以貯物、夜臥其上。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可見陶瓷在當時對外貿易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明代瓷器的大量外銷,是在鄭和下西洋之後,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在近32年的時間內,七次遠航,足跡遍及亞洲、非洲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今天的索馬里和肯亞一帶,大大促進了我國和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當時中國的青花瓷和青瓷很受歡迎,外銷數量十分驚人。據T·沃爾克編著的《瓷器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書記載,公元1602至1682年,即明末清初的八十年間,僅荷蘭人販運我國瓷器就達1600萬件以上。

總結

在這些外銷瓷中,不少是專為外銷而特製的產品,其造型和圖案紋飾有些是根據國外客戶的要求而設計的。十九世紀上半葉以後,隨著歐洲瓷器的發展和日本瓷器的崛起,以及清朝政府的腐敗與社會動亂,尤其在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瓷業趨於衰落,瓷器外銷亦銳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