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潤觀

蔣潤觀

(1916—1990)江西省廣豐區人。一九三八年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三大隊幹事,隊副政治指導員,三團二大隊特派員,第五分校政治處組織股股長,新四軍第三師十旅政治部組織股股長,十旅五團政治委員,抗大第五分校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新四軍第三師特務團政治處主任。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蔣潤觀 蔣潤觀

蔣潤觀(1916-1990):1916年2月生,江西省廣豐區人。1937年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3大隊幹事,華中大隊幹部隊副政治指導員,3團2大隊特派員,第五分校政治處組織股股長,新四軍第三師10旅政治部組織股股長,淮海軍區第10旅5團政治委員,抗大第五分校政治部組織科科長。1945年任新四軍第三師特務團政治處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肇州縣委書記,西滿軍區獨立3師1團政治委員。1948年任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21師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44軍132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東北1947年攻勢作戰及遼瀋、平津、廣東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4軍132師政治委員。1952年10月,第44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5軍合編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軍,蔣潤觀擔任第54軍第130師師長。 1953年任志願軍第54軍130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第54軍政治部主任。1955年入蘇聯伏羅希洛夫軍事學院學習。1957年回國後,1959年12月—1964年2月任高等軍事學院戰略教研室副主任,1964年2月—1969年2月任高等軍事學院戰略教研室主任。1969年12月—1975年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保衛部部長。1975年7月—1979年10月任福建省軍區政治委員。1979年10月—1983年5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副教育長,訓練部副部長(1982年6月起)。1983年5月任軍事學院訓練部顧問。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是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90年3月5日在北京逝世。

基本概述

原軍事學院訓練部顧問。
蔣潤觀同志是江西廣豐區人,1938年入伍,同年入黨。曾歷任學員、幹事、副政指、特派員、股長、科長、縣委副書記、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兼縣委書記、師長、軍政治部主任、高等軍事學院戰史教授會主任、總政保衛部長、福建省軍區政委、軍事學院副教育長等職。他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4年晉升為少將。戰爭年代,他先後參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一系列戰役、戰鬥,以及抗美援朝戰爭,有豐富的作戰指揮和政治工作經驗。新中國成立後,他投身於我軍教育事業,潛心研究學術難題,勇於創新,在毛澤東軍事思想和軍事戰略學的研究方面有較深的造詣,為繼承和發揚毛澤東軍事思想做出了顯著的成績,為我軍培養大批中高級指揮人才貢獻了畢生的精力。在10年動亂中,他堅決地同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作鬥爭。晚年,他積極參加了《中國軍事大百科全書》的編寫工作。
蔣潤觀同志堅持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敢于堅持真理;堅決擁護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自覺地同黨中央保持一致。
他光明磊落,襟懷坦白;作風正派,平易近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克己奉公,顧全大局;艱苦樸素,對家屬子女嚴格要求,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蔣潤觀同志因病於1990年3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歲。

人生經歷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54集團軍,於1952年10月在廣東惠陽奉命組建。所屬部隊系原第45軍軍部、直屬隊、第134師(欠400團)、第135師和原第44軍第130師、第134師第391團等部。

1952年10月,第四野戰軍奉命整編,將第45軍軍部、直屬隊、第134、第135師和第44軍第130、第131師第391團合編組成第54軍,丁盛任軍長,謝明任政治委員,吳瑞山任副軍長。原第44軍第130師改編為第54軍第130師,蔣潤觀任師長,姚國民任政治委員;原第45軍第134師改編為第54軍第134師,張曉冰任師長、藍文兆任政治委員;原第135師改編為第54軍第135師,任思忠任師長,韋統泰、陳德志任副師長。 該軍組成後,即奉中央軍委命令,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準備入朝作戰。

經過兩個月的抗美援朝動員教育和出征準備,於1953年1月21日,由廣東惠陽北上,2月上旬,第130師進駐朝鮮鐵山半島,擔負抗敵登入作戰任務;

軍部和第134、第135師進駐遼東半島,擔負守衛海防和作戰訓練任務。1953年5月2日,軍部率第134、第135師入朝,5月中旬各部先後進至平壤附近地區,接替第39軍防務,擔負西海岸抗敵登入及平壤地區反空降作戰任務。6月下旬,奉命由西海岸開赴金城前線,配屬第20兵團參加夏季反擊戰役。1953年7月13日,戰役開始,除第134師集結於洗浦里,為兵團預備隊外,第130師配屬第68軍向梨實洞、北亭嶺之敵發起攻擊,第135師配屬第67軍由慶坡山向梨船洞、金城川之敵發起攻擊。當日第130師即攻占424.4高地及866陣地;

第135師攻占了梨船洞、蘆洞裡等地。爾後,各部即轉入防禦作戰。在陣地防禦作戰中,第404團第1營第3連2排長麻俊坤在自己3次負傷、雙腿被打斷的情況下,仍忍著劇痛趴在陣地上指揮,連續打退敵10餘次進攻,直至獻出寶貴的生命,戰後被志願軍總部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第3營第7連3排長王占山在堅守陣地戰鬥中,指揮機智靈活,連續打退敵40餘次攻擊,出色地完成了堅守陣地、阻擊敵人的任務,戰後被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朝鮮停戰以後,該軍即在西起橋田裡,東至北漢江地段擔負三八線前哨陣地的守衛任務。

為防止美軍和南韓偽軍撕毀停戰協定重新挑起戰爭,部隊投入了緊張的戰備施工。經幾個月的艱苦奮戰,構築了大量的坑道、火力點、掩蔽部、塹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及各種掩體、火炮與坦克陣地、防空洞等,還新修了若干公里的軍事公路,使陣地更加鞏固,為長期堅守、粉碎敵人的進攻創造了條件。同時,修建了大量的簡易營房,改善了部隊的生活條件,為戰備訓練奠定了基礎。

同年11月,該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編改裝,增加了9個營,部隊得到了較大的擴充,戰鬥力增強了。 整編後,仍由丁盛任軍長,謝明任政治委員,吳瑞山任副軍長。

第130師,蔣潤觀任師長,姚國民任政治委員;

第134師,藍文兆代師長兼政治委員。

1954年4月中旬,奉志願軍總部命令,將金城地區防務移交朝鮮人民軍,部隊移防至元山北玉坪里、文川、龍潭裡、高原、永興地區,擔負守衛東海岸的任務。

1955年3月,又將東海岸防務移交朝鮮人民軍,調防上端洞、宣川、古邑、定州、下端地區,守備西海岸。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全軍湧現出“國際一等功巨連”等先進集體和麻俊坤等許多英模人物。1958年5月和7月,該軍奉命分批回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