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瀘州朝陽觀
朝陽觀——棉花坡戰役戰場遺址之一(朱德的成名之戰)
朝陽觀(因山頂建有一寺廟,巍峨雄偉,山下望去日猶在廟頂,故而得名。山海拔390米,為附近最高的山,於文革時期被毀),戰略高地,上可過九川山抵藍田壩進瀘州,下可退棉花坡拒守納溪。
棉花坡之戰
棉花坡之戰,朱德用智用勇力克“不可戰勝”的北洋軍,以一當十,以一敵十,成為護國戰爭中以少勝多的典範戰例。棉花坡之戰充分顯示了朱德卓越的軍事才能,後來赫赫有名的滇軍就是在這次戰役中開始出名的。朱德的名字從此威震敵膽,並使他成為遠近聞名的“滇軍名將”、“護國名將”。1917年7月,朱德升任少將旅長,成為川滇知名人物。在瀘州打仗,在瀘州成名,朱德的部隊也因此在瀘州駐防並長達5年。
歷史影響
朱德的“成名之戰”——棉花坡戰役,在歷史上的影響是重大的。吳玉章後來在祝賀朱德60壽辰時仍念念不忘:“你是護國之役的先鋒隊,瀘州藍田壩(棉花坡)一戰,使張敬堯落馬,吳佩孚、曹錕手足失措,袁世凱膽戰心驚,終將袁氏帝制傾覆,保存了中華民國之名”。朱德後來在自傳中也提及“棉花坡之戰”:“打大仗我還是在那時學出來的。我這個團長,指揮三四個團、一條戰線,還是可以的。”
戰爭故事
朱德在當司務長時,有一次和士兵講故事,講到了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一次戰鬥,被巡營的清軍雲南都督府統制鐘麟聽見了。鍾麟大為惱火,說朱 德蠱惑人心,宣傳異端邪說,要將他逮起來槍斃。是蔡鍔挺身而出救了他。 蔡鍔看出朱德是位有思想的血性青年。那時,蔡鍔正在醞釀在雲南起兵反清, 需要朱德這樣的人和他共謀大計。他不但不處罰朱德,還提升朱德當了連長。 這次護國起義,又讓朱德當了團長。
蔡鍔詣著牆上的地圖說:“你看, 棉花坡地處咽喉地帶,我軍和曹錕部集結在咽喉兩端,就好比一條河的兩岸。如果我們衝過去炸開那邊的堤岸, 曹錕就陷入滅頂之災,相反,曹錕衝過來炸這邊堤岸,我們則全線崩潰。我 調你來,就是要你去炸開對方堤岸,你明白了嗎?”
朱德點點頭。蔡將軍的分析是正確的,護國軍現在是背水一戰,沒有退路可言。
蔡鍔突然把話題一轉,說:“玉階,你還記得辛亥起事那會兒,我把五色旗交給你,要你插到總督府屋頂的事么?”朱德說:“記得,我怎么會忘 記呢!”那年,他才 25 歲,當一個小小的連長。他做夢也沒想到,蔡將軍會 把攻打清雲南總督府的重任交給他。這任務是異常艱巨的。但正是這艱苦的 任務,體現了蔡將軍對他的充分信任呀。
蔡鍔沉浸在往事的回憶中:“玉階,你以一個連的兵力。攻下總督府, 不容易呀。鍾麟以一個團兵力死守,有堅固的工事,但還是敗在你手下。我 常將你和董鴻勛相比,他攻下玉華山軍械局,被打出了腸子,是很了不得的。 而你,攻下總督府,卻未曾傷一根毫毛,更了不得哇。你懂孫子兵法,會用 謀略,是個將才。 這次棉花坡之役,我相信你會用計謀取勝的”蔡鍔拿起指 揮棍,指著作戰地圖說:“你指揮第三支隊,在陶家瓦房背後,擔任正面主 攻。但我不要你馬上攻克,你要吸引住敵人的火力。我命令另外兩支部隊, 從左右兩側進攻,在他們打開缺口時,你再全力進攻,要一舉攻下對面的紅 廟高地,不能讓敵人有喘息的機會。”
朱德理解蔡將軍的意圖,對方的防守是堅固的,如果只突破一點,孤軍而入,很快會被敵人吃掉,只有左中右三路同時攻克,才能一舉擊敗強敵。 這就要求三路兵馬,互相配合,把握好戰機。
護國軍的總攻開始了。蔡鍔親臨前線督戰,他提著手槍,率領左翼部隊,進攻 朝陽觀敵陣。 朝陽觀山勢雄峻,曹錕的一個旅在此構築了多層工事,以 密集的火力實行封鎖。護國軍正面迎戰,傷亡慘重。總參謀長羅佩金見部隊 傷亡太大,就說:“松公,這樣硬拼也不是辦法。敵人居高臨下,我們在低 窪處地形對我們不利,不如主動後撤,誘敵深入,選擇有利地形,聚而殲之。” 蔡鍔搖搖頭說:“我軍現在雖然極度困難,敵人又何嘗不困難?勝負取決於 誰能堅持最後五分鐘!我軍決不可輕易後撤,以免功虧一簣!”他調集預備 隊,加強攻勢。當地的老百姓,痛恨到處奸淫擄掠的北洋軍,見護國軍反攻, 紛紛拿起武器配合作戰。有的老百姓被北洋軍抓去桃子彈,他們卻冒著生命 危險,把子彈送到護國軍這邊來。
總攻進入第六天了,戰鬥仍處於膠著狀態。朱德對面的紅廟高地上,曹 錕又增援來了一個團的兵力。朱德的這一個支隊,正承受著四倍於自己的敵 人的進攻。槍炮彈雨點般落到這邊陣地上,陶家瓦房全部被炸塌,變成了一 片瓦礫,而這瓦礫又被炸飛了,蓋上了一層又一層的新土,幾乎每時每刻都 有人在流血。朱德清點了一下,部隊傷亡已近一半了,而又沒增援,最可怕 的是彈藥也將告罄。朱德正想拉上部隊拼殺上紅廟高地,但他意識到這是違背蔡鍔戰術意圖的,萬萬不可莽撞。左右兩翼,打得也很激烈,因為袁世凱 又從湖南、湖北調來幾個師旅,他們同樣面對著幾倍於已的敵人,一時打不 開缺口。怎么辦呢?朱德決定把左右兩翼敵人吸引過來,以減輕他們的壓力。 他決定給敵人來狠的,刀子割進敵人肉里去,逼他狗急跳牆,把主力調動過來。
恰好,當地老百姓前來報告,說紅廟高地左側山腰有敵軍新設的一個指 揮部,其中有一個坐四人轎的大官。朱德馬上派人由老百姓帶路前去偵察, 探知是敵人增援部隊的旅部。他親自指揮第一營正面佯攻,由第二營偷襲得 手,北洋軍旅長倉惶逃走,軍用品扔了一地。護國軍前後夾攻,打得北洋軍 四下奔竄。雨天路滑,不少敵兵掉進水田裡,連滾帶爬,狼狽不堪,槍枝彈 藥丟得滿山坡都是。朱德一面命士兵撿了補充自己,一面乘勝追擊,占領了 紅廟高地左側。蔡鍔冒著槍林彈雨來到朱德的前沿陣地。他見朱德就像剛從 煤窯里鑽出來一樣,滿身灰土,雙眼布滿了紅血絲,帽子上、衣服上打穿了 好幾個彈洞。蔡鍔指指這些彈洞,關切地問:“沒負傷吧?”
朱德詼諧地說:“將軍放心,我是福將,刀槍不入!”話音剛落,一顆 炮彈在附近爆炸,朱德眼疾手快,將蔡鍔一把按倒在地。爆炸過後,兩人一 骨碌爬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相視一笑,朱德還忘不了開玩笑,說:“怎 么樣,我說我是福將吧,炮彈也躲著我!”蔡鍔警惕地觀察敵陣的動靜,說: “玉階,曹錕被你揍狠了,馬上要調動主力前來攻打,你一定要頂住,我馬上組織左右兩翼趁虛進攻!”說完,匆匆走了。
夜幕降臨了,槍聲稀落了下來,紅廟高地的敵人,也暫時停止了射擊, 整個 棉花坡死一般寂靜。微風裡,夾著陣陣惡臭,這是陣地上來不及掩埋的 屍體腐爛後發出的,刺激得人直想嘔吐。朱德知道,這是大廝殺之前短暫的 間歇,雙方都在窺測方向,伺機撲向對方。他命令士兵抓緊時間喝水吃乾糧, 聚積力量,準備戰鬥。
午夜,護國軍向 朝陽觀附近的小樹林猛烈開炮。白天,觀察哨從望遠鏡里發現了小樹林裡隱蔽有敵人的部隊。蔡鍔估計,這是敵人準備晚上偷襲而 部置下的,他命令先不要驚動對方,待敵人主力運動到紅廟高地後,再炮擊 消滅之。真可謂一髮千鈞,小樹林裡的敵人剛準備摸出樹林偷襲護國軍,炮 彈便從天而降,炸得他們人仰馬翻。指揮作戰的旅長、團長也被炸傷。護國 軍乘機占領了 朝陽觀高地。
再說朱德聽得左右兩側先是響起了激烈的槍聲和炮聲,後又傳來喊殺聲。他知道,左右翼已打開了缺口,是全線攻擊的時候了。他命令山炮、機 槍向紅廟高地同時開火。曹錕調集的主力,運動到紅廟高地,正欲向朱德部 反撲過來,想不到朱德先下手了,他連忙指揮部隊還擊,但為時已晚,左右 兩翼的護國軍從背後殺過來,子彈雨點一般掃過來,北洋軍成片成片地倒下 了。朱德把手一揮,帶領衝鋒隊越過水田,衝上紅廟高地。
曹錕的數萬之眾,好像決了堤岸的水,稀里嘩啦全垮了。 棉花坡之役,大振了護國軍的威風,吹旺了全國反對袁世凱稱帝復辟的烈火。湖南、廣西、四川等省紛紛宣布討袁。袁世凱四面楚歌,不得不宣布 取消帝制,不久便氣病身亡。
朱德在護國戰爭中,戰功卓著,被提撥為少將旅長。
朝陽觀位於瀘州市納溪區棉花坡鎮柑灣村。如今山上還可尋覓到護國戰爭時的戰壕等戰爭痕跡。
山東濰坊朝陽觀
修貞觀 現名朝陽觀,位於浮煙山上,元代趙志克等建。趙志克,元代濰縣望留村人,志於道教修行,以種稼種菜的收穫,建修貞觀。
歷史記載
據清乾隆《濰縣誌·山川》載:“程符山原名浮煙山,後以山隸程符社故名,明劉子和先生將麓台修貞觀移建山半。高鳳翥先生復修整之,一邑勝地也,今建書院於上”。由此知,建在麓台上的修貞觀在明代時移建於浮煙山半。
歷史沿革
修貞觀民國年間尚存,後廢,1994年人民政府在瞰海岩南側山腰原址重建。重建後修貞觀有正殿5間,東西配殿各3間,山門1座。它氣勢宏偉,重現了古修貞觀的風貌。
湖北建始朝陽觀
朝陽觀,雄踞鳳冠山之巔,離建始縣城業州鎮西南約1公里,占地約500平方米。因鳳冠山形似一隻向陽欲飛的彩鳳,寓丹鳳朝陽之意,故名“朝陽觀”。位於業州鎮西南側的鳳冠山上,歷史上曾因建有朝陽觀而聞名。又因觀外一天然水池曰“天池”,故朝陽觀又名“天池寺”。這座寺廟始建於 明代中葉,清代道光年間維修。
景區西起建始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業州鎮,東到小溪口庫區,以縣城為依託,總面積五十平方公里,交通便捷,209國道從景區橫穿而過。 朝陽觀景區具有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 朝陽觀鳳冠山及周圍地貌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勢高峻,環境幽雅,自然生態保存完好,人文勝跡眾多,生態農業呈現出勃勃生機;小溪口電站的建成,又為朝陽觀增添了一道人文景觀。
朝陽觀簡介
整個觀宇,原由佛祖殿、觀音殿、十八羅漢殿、玉皇樓、呂祖閣、靈官殿等建築群祖成,坐東朝西,系磚木結構。大門上方,塑有凸面正楷“天池寺”三字;青花石大門框上鐫刻對聯一幅:“池深憑魚躍,天空任鳥飛”,橫額是“寺內皆空”。廟內泥塑神像,栩栩如生,陳列井然,氣氛肅穆,曾有長老主持,香火興旺,常有善男信女求神卜吉。廟外南側有天然水池,原來清沏如鏡,譽稱“天池明鏡”,上建單跨拱橋,俗稱“月拱橋”。
天池寺外自然環境優美,林木蔥鬱、幽雅清靜、鳥語花香,風景如畫。朝陽十景有:天池明鏡、石澗飛泉、虎頭昂翠、鳳尾拖青、崖懸白印、石聳烏紗、獅灘夜吼、虎榜天開、蓬萊仙境、石澗天橋。周邊景點還有穿洞子林場、米水河、天生橋、閘木水、石鼓門、寶塔山、女兒寨、弓箭岩等。
朝陽觀周圍,原來曾有參天的古柏、馨香的桂荷、數畦稻田,幾處清香,點綴其間,雨後初晴,滿山霧靄,綠樹青樹,其幽雅清靜宛如洞天褔地。加之觀內鐘鼓聲聲,香菸縷縷,所以古人把它譽為“蓬萊仙境”。鳳冠山的東北面,有湖北“三傑”之一石瑛先生書題的“醒獅洞”。此處還有“石洞飛泉”和“石洞天橋”等三景。遊人曾作有“碧水淙淙,流向天然石洞,青山鬱郁,掩映人間天橋”的聯句,山腳下廣潤河中有漩水漣漪,波光粼粼的“獅子灘”(獅灘夜吼)和形象逼真的“船兒島”;在獅子灘上游,還有單孔跨越的“鐵索橋”。鳳冠山的東南面,有四十八個太極圖形,綠水蜿蜒洄旋的馬欄溪。 “虎頭昂翠”即在馬欄溪的西北山頭。鳳冠山的正北面,有重要歷史遺蹟和清幽謐靜的“三清洞”及“虎榜天開”、“崖懸白印”和“石聳烏紗”、“黑岩洞”諸景。鳳冠山的西面,有大寨山上絕壁千仞的寨子(胖娃)洞;有綿延數里的“鳳尾拖青”;有可容萬人的巨型“穿洞子”。西北面人石坡腳下,有“好善樂施”的“魚仙女洞”,淘米水色的“米水河”和天然石體構成的“印盒山”。這裡景色別具一格,是朝陽觀風景區尾部的最佳勝地。據說抗日戰爭期間,這裡作為當年國民黨的湖北省第一監獄囚禁過葉挺將軍。
歷史沿革
據史料載,建始建縣於三國吳孫休永安三年(260),是現恩施自治州最早建縣且一直保留“建始”縣名的縣。朝陽觀、石通洞作為建始的風景名勝,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如果自宋代黃庭堅游石通洞起算的話,距今已有九百多年。且黃庭堅路經建始,之所以游石通洞,說明石通洞當時已成為建始的一處旅遊勝地了。由此上溯,朝陽觀、石通洞於何朝何代成為建始的風景名勝,雖無史料可考,但可以斷定,距今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建始載於志書最早為明正德八年(1513)《夔州府志》,但該志“藝文志”卻未載入有關建始名勝的詩文。目前,所蒐集到的清代《建始縣誌》僅三種版本。一是嘉慶年間知縣羅洪鑄所纂,《志》中所載關於石通洞的詩僅劉珙徵一首,曰《石洞通天》。第二種版本為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縣袁景暉所纂。此《志》在石通洞石壁上收集到宋明時代的題壁詩七首,載於《志》中,這對研究石通洞名勝古蹟是一大貢獻。第三種版本是同治五年(1866)知縣熊啟詠所纂。此《志》中增加了鹹豐年間蔣樹昌、鄭本勛、賀九如三人所作的朝陽觀、石通洞詩共十首。
這三種版本的縣誌除在“藝文志”中載入了歷代文人騷客們遊覽朝陽觀、石通洞時所題詠的詩文外,還在“勝跡”中對朝陽觀和石通洞作了較詳細的描述。 嘉慶《志》記載:“朝陽觀在縣西三里,觀居山巔。山聳峻,磴道隘而險,徒步數憩始得上。極目遠眺,闔境諸山皆若培塿;俯瞰縣城,萬瓦鱗萃,了如指掌,洵可供人遊覽。他山太高,輒患枯竭,而茲山頂水田冬夏源泉不涸,亦一異也。石通洞在朝陽觀山下,大山中空,門當山麓,穹隆如屋。入門左旋而上,逶迤曲折,可容數百人。洞頂豁開,仰見天日。他洞沮洳此獨燥,他洞幽暗此獨明。右壁鑿床,遊人多攜飲具趺坐詠詩其上,覺塵氛迥隔也。壁間鐫‘涪翁’二字,略可辨識。相傳黃魯直貶涪州日,弟嗣直令巫山,來視,因游斯洞。故邑人詩多及之,然洞中無山谷題詠也。”袁志將這段文字略加修改後載入其中,後熊志再次修改後載入其中。這段文字簡略地描述了朝陽觀的地理位置及山勢,而對石通洞則作了較細緻地描寫。尤其是“壁間鐫‘涪翁’二字,略可辨識”的記載,成為考察石通洞史跡的重要依據之一。袁志中另有一段關於朝陽觀的記載:“朝陽觀一名天池寺,池在寺後,冬夏不竭。余名其山曰‘鳳冠山’。山足聳削而頂平,林木蔥蔚。俯視城郭,儼如畫圖。其大殿塑觀音大士聖像(原註:道光辛丑仲秋暉恭送扁額曰‘慈雲偏覆’);其外一間塑關聖帝君聖像;其山門暉敬顏其額曰‘邑南勝境’;其東淨室一間,題曰‘小蓬萊’,僧人趺坐處題曰‘瞭然清淨’。”
從這段文字可以略知清道光年間朝陽觀寺廟的概貌。同時,這段文字還證明“鳳冠山”以及其後的詩作中多處寫到的“蓬萊勝境”、“小蓬萊”均為道光年間知縣袁景暉所命名。以上這些記載,進一步說明朝陽觀,尤其是石通洞作為建始的風景名勝的歷史之悠久,風光之秀麗。
女兒寨
女兒寨系朝陽觀景區的一個重要景點,位於朝陽觀南麓的馬欄溪畔的峽谷中,離縣城僅3公里,該峽谷內小溪、瀑布、森林、溶洞、絕壁等景色多變,色彩繽紛,其中丹霞岩峰、象形奇石獨具特色,綠色的灌木遍布。懸岩下的兩個大溶洞,相傳為當年的貧苦農民女兒揭乾起義的聚集地,根據《風流女兒寨》的傳奇故事提供的背景,擬在此處建設一處具有獨特風味的寨堡,為城鄉居民提供一處功能齊全、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展示建始民風民俗的大觀園,土家女兒生活習俗的表演場所。
大沙河景區
大沙河景區位於朝陽觀山腳下的廣潤河的下游,以小溪口大壩壩下經汪家寨大橋、南部沿河水延伸20公里左右,目前,縣旅遊公司正在大沙河開發五公里的漂流河段,漂流河段不僅有雄偉壯觀的汪家寨峽谷和驚險刺激的急流險灘,而且還有神秘莫測的地下伏流,穿過峽谷觀山鄉農莊,恰似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一片果園顯現出蓬勃生機。
詩選
黃庭堅一首
石通洞
古木蕭蕭洞口風,昔人曾此出樊籠①。
崖前況有涓涓水,好滌塵襟去效翁②。
註:
①樊籠:關鳥獸的籠子。東晉詩人陶潛《歸園田居》詩有“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之句。
②翁:指陶潛。
簡析: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宋代詩人、書法家。
朱勝非一首
石通洞
涪翁詩名垂宇宙,李杜椎鋒①君殿後。
山川草木經品題,千古佳名長不朽。
中年微累②謫黔中,石通曾運羲之③肘。
不獨鄉人敬重之,神物④堪持百年久。
我昔浯溪澹崖⑤游,敬誦君詩三四首。
至今身價重瀟湘⑥,一字千金⑦猶未售。
石通當在伯仲⑧間,更藉文人開囗口⑨。
註:
①椎鋒:頂峰之意。
②微累:微,微言;累,累及,拖累。被微言所拖累、牽連。
③羲之: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
④神物:
⑤浯溪澹崖:浯溪,源出湖南祁陽西南松山,東北流入湘江。澹崖:即淡岩或淡山岩,在湖南永州浯溪邊,黃庭堅曾題詩於上,收錄於《山谷集》。
⑥瀟湘:湖南湘江的別稱。
⑦一字千金:一字值千金,喻文章一字不可易,後多以形容詩文的價值很高。
⑧伯仲:兄弟,指不相上下的事物。
⑨開囗口:“囗”號為原文脫落的字。
簡析:
朱勝非,字藏一,蔡州(今河南汝南)人。宋高宗紹興年間官拜尚書僕射,宋史有傳,並收錄於民國年間臧勵和編纂的《中國古代人名大辭典》。詩人曾到建始游石通洞,寫下《石通洞》一詩。
對聯
上聯:朝陽觀上觀朝陽 (讀音chao yang guan shang guan zhao yang)
下聯:
河北赤城朝陽觀
朝陽觀位於赤城縣後城鎮的滴水崖上,距張家口180公里。滴水崖有“幽燕第一峰”之稱,通體是一整塊高600米的摩天巨石,丹崖碧頂,峭如刀削。崖頭有一洞,名叫“碧落洞”,洞中玉泉終年滴水,隆冬不凍,滴水崖由此得名。
修建
朝陽道觀於明嘉靖三十年開始修建。經過5年多的大規模開鑿,1557年初竣工。傳說,施工的民工光食鹽就吃掉7200公斤,可見消耗之巨。 是我國著名的古代建築
評價
明文學家、書畫家徐文長曾題詩:“朝陽道觀一石懸,滴水孤崖百丈邊;餘氣出關連大漠,長風吹壁立青天”。由於滴水崖山勢巍峨,當曙色初啟,大地還在朦朧之中,惟此崖上開鑿的道觀獨得一片朝陽,故名“朝陽觀”。
甘肅秦州區朝陽觀
簡介
朝陽觀,位於天水市秦州區大(音:dai代)門鄉下街村西側,是一座鮮為人知的道教觀宇。它面南背北,背靠沙帽嘴山,面前有西漢水發源河緩緩流過,地勢高峻,視野開闊,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登之俯瞰,大門鄉全川景物盡收眼底,給人以無限的遐想。朝陽觀歷史悠久,它和歧山諸葛軍壘、華歧木門道、天水關諸葛廟、汪川易蒙台、汪川十二連城遺址等共同組成了秦州歷史文化古蹟群。朝陽觀豐富的道教文化和人文景觀,是大門鄉乃至秦城區西南片歷史發展的有力證據。
朝陽觀的建築時間
朝陽觀初建的準確時間,已不可考。據朝陽觀的整修歷史資料(手抄本)記載,朝陽觀最早約建於東漢建武年間(公元25年)左右,只修建了正殿三間。唐代永徽六年至顯慶三年(公元656年至公元659年)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此次修建了三庭二廂大殿五間,東西禪院各四間,八卦玄頂樓等建築。此次修建歷時三年,使朝陽觀初據規模。這些手抄本的記載與歷史上唐代尊佛敬道的國策是相符的。元代順帝年間(公元1333年至公元1341年)進行了修換柱子等小規模翻修,明代神宗萬曆十間(公元1583年)二月,進行全部翻修重建,於萬曆十二年(公元1585年)完工。清代光緒三年(公元1878年)正月至十月補修一次。中華民國25年三月至九月,修換四角閣樓一次。解放以前,我們看到的基本上是明代建築和部分清代建築。
從手抄本的記載可以看出,歷代重修均為春天開始,最長為三年,至少翻修過三次,屢次被毀而屢次重建,足以說明朝陽觀的重要和影響程度之大。從最初修建時間來看,朝陽觀比天水市玉泉觀要早若干年代,玉泉觀始建於元末明初(公元1340年)左右,由全真教真人丘處機弟子梁志通籌建。玉泉觀名大而朝陽觀無聞,筆者認為,朝陽觀地理位置偏僻及屢遭破壞,大門鄉位於天水和徽縣的交界處,歷史上行政區域反覆劃分,朝陽觀得不到保護和穩定,因而影響不大。
朝陽觀的成因
朝陽觀的得名原因,說法不一。有人認為,因朝陽觀的地勢高峻,早晨的太陽最先照到蒼松翠柏掩映的道觀上,故稱為朝陽觀。朝陽觀的建設與宗教中的“三寺必有一觀”的說法有關,即有三個寺院就有一個道觀。大門鄉東南十里有園通寺(至今仍保留),朝陽觀東面有洪林寺(今大門鄉政府所在地),西南四里有龍鳳寺(今大門鄉陰灣村),此三寺的建設規模較小,與朝陽觀建設相輔相成,符合當時宗教建設的基本慣例。
朝陽觀的建築規模
朝陽觀最後一次被毀於1976年,當時的朝陽觀是清代光緒年間最後一次重修後的建築。被毀前的規模和大致情況是十分雅致和風範的。據當地老人回憶,遠眺朝陽觀,紅牆碧瓦,雕樑畫棟,柏樹成蔭,綠色遍野,甚為壯觀。朝陽觀依山而建,錯落有致,道觀和群山綠草共同構成了一幅工筆細描的丹青畫。
過山前偏殿,拾級而上,有魁星廟攔住去路。魁星廟是半山腳旁的一座小寺廟,院牆前後開門,登山之路穿廟而過。廟內有一小殿,正麵塑有魁星右手執筆,左手執硯台的塑像。相傳魁星是文曲星,主管天下考生文場科舉功名之神,可以想像當時莘莘學子蜂擁朝拜的熱鬧場面。和魁星相背而坐取“靈官守山”之意塑有王靈官塑像。
出魁星廟,轉過山道彎路,來到山門。山門是朝陽觀最具有代表和象徵意義的最壯觀的建築。山門又稱“獻樓”,全木質結構,共三層,一樓三間,中間為正門,兩側兩間為道士居住間和廟會臨時活動的地方;二樓四周建有欄桿,扶欄可遠眺,中間建有觀音菩薩殿,建築形式呈“回”字型;頂層呈亭子狀,供儲藏道觀用品用。整個“獻樓”上下洪然一體,朱門銅鑲,飛檐翹壁,氣度非凡,是整個道觀的門面。
山門右側建有鐘樓,左側山腰建有鼓樓,清代重建時鼓樓未能建起。鐘樓八卦玄頂,四角飛翹,上下二層,頂端懸掛直徑約1.5米,高約1.8米,壁厚5寸的青銅巨鍾,鐘身鑄有經文,敲響巨鍾,聲音洪亮,方圓數十里均能聽到,是朝陽觀的鎮山之寶。
山門周圍栽有大量的柏樹、杏樹、酸棗樹、皂角樹和一種被當地人稱為“鐵靈芝”的稀有樹,此樹開白花,結類似豆角的果實,散發出一種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裨,比較少見。其中有十幾顆均為直徑2米以上的文物樹。山上還有大片的臘梅花點綴其中,春天一到,似繁星點點,和道觀相應成趣,山風吹過,松濤陣陣,似虎嘯龍吟,令人遐想無窮。身居道觀,鐘鼓聲中,使人心靜神清,無窮煩惱隨之而散,而晨鐘暮鼓,飛鳥穿梭覓食,香火忽明忽暗中透出的點點燈光,似一幅優美的圖畫吸引了許多人來此修身養性。
朝陽觀的整體建築呈四合院形狀。正對山門北面建有無量祖師大殿,三官殿,三清娘娘殿。祖師殿中祖師塑像腳踏皂石居中,左站周公,右站桃花。屋樑上塑兩條火龍,龍嘴噴火,目光炯炯,斗大的龍頭伸向殿門,左右盤旋,似行雲霧中,顯得氣勢宏偉,令膽小心虛之人兩股顫顫,不敢仰視。三官殿中塑天官、地官、水官塑像,並配天聾、地啞站像。娘娘殿塑有雲霄、瓊霄、碧霄三清娘娘像,送子、催生、點豆娘娘像。西禪院塑有漢高黃爺及牛、馬王爺像。東禪院為道居。院內有教爐一座。山下建有戲樓。
朝陽觀的建築比較普通和教為常見,由於地處秦州,方圓數里宗教建築星羅棋布,且有許多如麥積山、玉泉觀等影響很大的建築,故朝陽觀僅僅是當地的宗教文化中心,在一定的範圍內具有知名度,影響的範圍有限。
朝陽觀的現狀
朝陽觀的明清建築在解放後直到1976年,長期被大門鄉糧站作為糧倉占用。其塑像早已被毀掉,道觀古鐘在1958年“大鬧鋼鐵”的年代亦被銷毀,但房屋主體猶存。1976年大門鄉政府擴建缺少木料,朝陽觀因而被毀,夷為平地,周圍樹木因缺乏管理和重視,逐漸被不法之徒盜伐而光,惜此古觀美景不復存在,成為當地民眾心中的一大憾事。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形勢發生了很大的的變化,廣大農村民眾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地提高,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長。隨著傳統的春節文化活動的恢復和發展,越來越多的民眾要求恢復朝陽觀廟會和重建千年古觀——朝陽觀。 朝陽觀廟會會長(民間臨時組織負責人)和熱心民眾向上級管理部門——天水市宗教管理局申請成立了“天水市秦城區大門鄉朝陽觀道教管理小組”,全面負責朝陽觀的修復、維護、廟會組織等工作。
自1986年起至今,朝陽觀按照“自願、自主、公開”的原則,組織資金、人力及物力,利用農閒時間,逐漸建成了山門獻樓、大殿、東西禪院、鐘樓、鼓樓,購置巨鍾、巨鼓等,彩繪塑像,深圳法師捐贈的石獅一對,雄踞山門,修建登山石級,硬化了路面,補栽了大量的松樹、柏樹。正殿廊下立一石碑,記載了本次修建的情況,碑文曰:
重建金童山朝陽觀記
朝陽觀者,秦州之名觀也。其歷史悠久,香火隆盛,青山獨秀,風光無限,為古秦州西南路一大景觀。
朝陽觀曾經數朝整修重建:漢光武帝初年建大殿三間,唐永徽年間歷時三載再建正殿三廳兩廂,添東西璮場,造八卦玄頂樓;元順帝初年換柱小修;明萬曆十年盡三載翻修重建,清光緒三年及民國二十五年兩度修繕維護。歷千年之風雨,聚山川之毓秀,集人文之靈氣,匯一十八莊之信仰始成之。
登朝陽觀,憑欄遠眺,俯瞰西漢水,群山環峙,村落棋布,聽松濤陣陣,鐘鳴謦響,感天地之蒼茫。
至民國末年,滄桑巨變,境內廟宇不復完整,或多夷為平地!自廿十世紀八十年代,有楊三義等數人力主重建朝陽觀。自丙寅年始,歷時一十八載,聚資數十萬元,重修此觀。共建山門獻樓、鐘樓、鼓樓、正殿、偏殿數十間,彩塑真武祖師、三清大帝、三清娘娘、財神、藥王、牛馬王、觀音菩薩、文昌、魁星等神像數尊,建戲樓戲場,恢復三月三廟會,此舉功德無量。善男信女,無不欣悅,文人居士,莫不稱頌,千年道觀,重現昔日風采。
今朝陽觀,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道號妙化子著任法融親題“朝陽觀”三字金匾,雕樑畫棟,蒼松翠柏,曲徑迴環,遊人如織,成為秦州西南路道教一大勝地。
適逢甲申歲初,國泰民安,游者俱感今日朝陽觀初具規模,莊嚴肅穆,皆嘆名觀重建之不易,遂著文以記之,以留後人。
今日朝陽觀已初具規模,雄健中透出古樸,莊重中顯出威嚴,華而不俗,麗而不奢,雖不及大型的宗教建築氣勢宏偉,但也有自己明顯的地方特色。隨著朝陽觀農曆“三月三”廟會的恢復和影響日益擴大,朝陽觀不僅是大門鄉春節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更在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中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