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氏

蔣氏是百家姓之一,據《元和姓纂》中記載,蔣氏出自姬姓,乃周公旦第三子伯齡之後,以國名為氏。先秦時期,蔣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內發展繁衍。

姓氏起源:

關於蔣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姬姓,以國名命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是周朝的一個小國。後來蔣國被楚國所滅,伯齡的後代子孫就以原國名命姓,稱蔣姓。《元和姓纂》中記載:"周公第三子伯齡封蔣,子孫氏焉,國在汝南期思縣。"期思縣因期思公復遂而得名,治所即今河南淮濱縣城東南13公里得期思集,北鄰死河,系春秋時楚滅蔣後所置,屬於汝南郡,魏、晉時改屬弋陽郡。因此,蔣姓祖根在今河南淮濱。

聚集地(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蔣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內發展繁衍。自楚滅蔣後,蔣氏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遷。其中,有一支首先於漢時已遷居陝西省境內,又一支於東漢遷往山東東萊郡。另一支於南朝宋時遷往義陽羨縣(今屬江蘇)。西漢哀帝時,又杜陵人(今陝西長安縣東南)蔣翊被封為兗州(今屬山東)刺史,其子孫東漢初渡江散居江南各地,其中一支徙居陽羨(今江蘇宜興),一支徙居毗陵(今江蘇常州)之滆湖,一支遷至今浙江奉化之三嶺。個兒子避難四方,待帝省悟後,9子皆隨地封侯,即:公華侯穎,會稽(今屬浙江)侯鄭,臨江(今四川忠縣)侯川、臨湖侯曜、臨蘇侯浙、浦亭侯巡、九江(今屬江西)侯稔、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侯默、函亭(今屬江蘇)侯澄。可見,自蔣橫以後,其子孫便多散居我國南方的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蘇等地。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有河南蔣姓將佐隨從,後在福建安家落戶。宋代,蔣氏已有移居今廣東者,如南宋理宗時進士蔣科為電白人(今廣東高州縣東北)。元末,永嘉人(今浙江溫州)蔣允文避亂移居閩中。元、明時期,福建、廣東的蔣氏已發展成為大族。
蔣姓是台灣的第六十六大著名大姓,其地位的顯赫,自不待訪問說。蔣氏家族的源頭,史書上記載為:“系承伯齡,望出蔣鄉”。蔣氏遷台,始於明末永曆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當時,有位叫做蔣毅庵的人,跟隨鄭成功父子在台灣高舉義旗,反清復明,並且當了鄭氏軍隊的副總。蔣毅庵死後,就葬於彰化市的八卦山麓。同時期,還有一位姓蔣鄭氏部屬,入墾港東中里西勢莊。這兩 位追隨鄭成功來台的蔣姓人士,已被公認為蔣氏移台的始祖。另據史籍記載,台灣的蔣氏,主要來自福建的泉州。從《福建通史》可知,泉州的蔣氏的始祖,是南宋的大學者蔣邕,他是仙遊人,在南宋紹興年間,到泉州教書,後來就定居下來,成為蔣氏在閩南的開山祖。由此推斷,台灣蔣氏的祖先,應該也是來自中原的蔣邕。
蔣姓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
三、堂號
"鐘山堂":後漢時有秣陵尉蔣子文在山中剿匪時犧牲了。他生前說過"我的骨頭輕,死後一定成神"。到了三國時代,吳國孫權在健康(今南京)建了國都。一天,孫權到鐘山堂遊覽,果然看到了死去了好久的秣陵尉蔣子文,騎著白馬,拿著鵝毛扇子,孫權於是就在鐘山上給他蓋了廟,封他為蔣侯,專門派人奉祀他。蔣氏因以"鐘山"為號。
"九侯堂":西漢時蔣詡忠於漢室,王莽篡漢後要他做臣子,他堅決不乾,就被王莽殺害了。光武帝中興漢室後,蔣詡已死,光武帝就把他的九個兒子都封為侯。蔣氏因以"九侯"為號。

歷史名人:

蔣介石:名中正。早年入保定軍校學習,後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依附滬軍都督陳其美。後在上海經營交易所失敗,投靠孫中山。1924年,孫中山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蔣介石表示擁護,得到孫中山信任派去原蘇聯學習。回國後,任黃埔軍校校長,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1926年製造了"中山艦事件"和"整頓黨務案",排斥共產黨人,乘機取得國民黨中央常委會主席、組織部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等職。1927年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南京建立國民黨政府,任軍委會委員長、中央政治局會議主席,掌握了軍政大權。1948年他召開國大會議,通過憲法,他被推選為總統。1949年冬,他率領國民擋部分高級官員和殘餘部隊退至台灣。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勢,終年88歲。
蔣琬:三國時蜀漢著名大將軍。初隨劉備入蜀,後為諸葛亮所重,任丞相長史。諸葛亮攻魏時,他主持兵源糧餉的供應。諸葛亮稱他為"社稷之器",諸葛亮死後,他曾代諸葛亮執政,任大將軍、錄尚書事等職。
蔣廷錫:清康熙文華殿大學士。工詩善畫,尤精花卉,多用逸筆寫生,點綴坡石,無不超絕。曾奉雍正皇帝命核定"古今圖書集成"共一萬卷。
蔣植:戲曲作家、文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作有雜劇、傳奇16種。詩文負盛名,與袁枚、袁翼並稱"江右三大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