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升熙 

蔡升熙 

蔡升熙,字旭初,湖南省醴陵縣人。1924年春入廣州講武學校,後轉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黃埔軍校期間,先後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軍閥陳炯明叛亂、軍閥楊希閔叛亂的戰鬥,表現出突出的軍事才能,晉升為營長、團長。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任第二十四師參謀長。後參加廣州起義,起義失敗轉戰各地,先後擔任中共江西省委軍委書記、吉安東固地區游擊隊第一路總指揮、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他是紅十五軍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擔任軍長,帶領所部北上鄂豫皖邊區與紅一軍合併組建紅四軍,相繼擔任第十師師長、鄂豫皖軍委副主席、彭楊軍政學校校長、率二十五軍軍長等職。1932年10月,在湖北紅安縣河口鎮戰鬥中身負重傷,仍然躺在擔架上指揮作戰,最後犧牲在戰場上,年僅二十六歲。

姓名:蔡升熙
性別:男
民族:漢族
籍貫:湖南醴陵
出生年月:1906年
犧牲日期:1932年10月08日出生於一戶貧苦農民家庭。8歲啟蒙。因聰明好學,2年即學完初小4年的學業。後由蔡氏宗祠資助,考入醴陵縣立中學。1923年與左權、宋時輪等在學校組織“社會問題研究社”,並編印《前進》周刊,以探討和宣傳進步思想。1924年先後考入廣州講武學堂和黃埔軍校第一期。同年秋,在黃埔軍校加入中國共產黨。曾隨軍校教導團參加第一、第二次東征和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等戰鬥。1925年7月,出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營長。北伐戰爭中,調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任營長,參加過汀泗橋、賀勝橋等戰役。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曾根據黨的指示返回湖南、衡陽開展武裝鬥爭。不久,奉命到武漢賀龍部的第二十軍第二師任團長。同年8月1日,隨部參加南昌起義。隨起義軍南下途中,調任十一軍二十四師任參謀長。9月底,部隊在揭陽湯坑嚴重受挫後,率少數幾人突出重圍,輾轉來到廣州,由葉劍英安排到新編的警衛團,從事廣州起義的準備工作。廣州起義失敗後,幾經周折才在上海找到黨中央機關,並被安排到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工作。1928年,調任中共江西省委軍委書記。1929年秋,為配合紅四軍開闢贛南閩西根據地,與趙酷吾等成功地策動羅炳輝部起義。不久,奉調去東固革命根據地,任游擊隊第一路總指揮,統一指揮江西地方紅軍第二、三、四團。同年11月,為配合湘贛邊反“圍剿”鬥爭,率部東渡贛江,出敵不意地攻克國民黨軍隊供應基地峽江縣城。1930年6月,調武漢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奔赴鄂東南領導武裝鬥爭,參與指揮攻打宿松、廣濟、英山等戰鬥。同年10月,在黃梅縣考田鎮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並任軍長。接著,率部戰黃梅、克太湖,然後,於同年11月,揮師北上,到達皖西根據地。月底在黃麻地區與中共鄂豫皖特委取得聯繫後,立即率部投入鄂豫皖第一次反“圍剿”戰鬥。1931年1月率部在商城南部與紅一軍合編為鄂豫皖之紅四軍後,被任命為第十師師長,同年2月被選為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員兼軍委副主席。曾率部攻打麻城磨角樓據點,殲敵一個營。在光山縣新集圍攻敵據點時,還曾採用坑道作業炸開城堡缺口,全殲守敵千餘人,以智勇雙全聞名全軍。3月,在消滅國民黨第三十四師的戰役中,右臂和左腿被敵機槍同時射中,右臂因傷勢過重而致殘。5月至6月,先後擔任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員、鄂豫皖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彭楊軍政幹部學校校長、鄂豫皖中央分局監察委員會主席等職。曾堅決抵制張國燾“左”傾“肅反”政策。1932年7月,在皖西紅二十五軍遭到數倍國民黨軍的進攻,在損失過半的危急關頭,奉命接任二十五軍軍長。重整隊伍後立即投入第四次反“圍剿”戰鬥。從8月下旬到9月中旬,指揮紅二十五軍和皖西地方革命武裝,從南起山北到麻埠的戰線上,同進犯的國民黨軍展開激戰,予敵重創,一直堅持到與紅四軍會合。其間,還與徐向前一起堅決反對張國燾的冒險主義軍事指導思想。9月底,率紅二十五軍擔負起掩護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的任務。10月8日,在黃安縣河口鎮地區遭國民黨軍第一師、第二師、第八十八師包圍。為擊退敵人的反覆圍攻,在率全軍與敵激戰兩晝夜後,又率一小分隊堅守陣地,以掩護三面受敵的主力轉移。激戰中,不幸小腹中彈,血流不止,仍躺在擔架上堅持指揮戰鬥。最後終因流血過多而犧牲。1989年被中央軍委授予軍事家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