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問君從何處來:蓬溪姓氏備征

笑問君從何處來:蓬溪姓氏備征

《笑問君從何處來:蓬溪姓氏備征》,胡傳淮主編,21萬字,2008年出版。全書主要記錄蓬溪各姓氏原籍何處,入川始祖是誰,何年何月入川,入川路線、經過怎樣、字派是什麼,至今發展至多少代,分布在蓬溪哪些鄉鎮,有哪些名人、著述等等。是蓬溪縣第一本關於姓氏來源、人口遷徙的史料專輯。

基本信息

序言

傳承歷史記憶共建精神家園
——《笑問君從何處來:蓬溪姓氏備征》序

 陳世松

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撫張德地為了解決戰亂之後巴蜀大地荒無人煙的緊迫問題,向康熙皇帝啟奏,以湖廣之民填實四川。後來,朝廷果然採納這一建議,開啟移民大閘,隨之移民浪潮洶湧而至,一場歷史上罕見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由此拉開了序幕。如以此作為起點,“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到今年正好340周年。

為深入貫徹十七大精神,進一步推進我省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目前四川省正以紀念“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340周年作為契機,開展相關文化追思活動,一個以“移民文化與當代社會”為主題的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即將拉開序幕。恰逢此時,蓬溪縣政協文史委主持編寫的《笑問君從何處來:蓬溪姓氏備征》一書也將付梓,囑我撰寫序文。在對該書的出版表示祝賀之餘,也想把自己一些感懷書寫出來,以求正於方家和讀者。

“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以其持續時間長、移民規模大、省籍來源廣,移民們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和睦共處、相互融合,在中國移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湖廣填四川”內容豐富,貼近現實生活,與老百姓關係密切。它是從最近的源頭上認識現代四川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生動教材。不過,這場影響深遠、事關千家萬戶的大移民運動,在官方正史上僅僅寥寥數筆,一帶而過,並沒有留下多少記憶。這也難怪,在一貫謳歌帝王將相的封建史家看來,平民百姓的流徙遷轉不值得濃墨重彩加以記敘,以至隨著代遠事湮,記憶日漸淡忘。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有關這場大移民運動的鮮活歷史,至今卻深深地保存在民間,保存在民眾的記憶之中。論語曰:“禮失求諸野”。意思是說,在上層社會禮樂崩壞的時候,還可以到郊外、到民間到異域去尋求禮樂文化,這些地方往往有著長期的道德積澱。同樣道理,今天要研究和復原這場歷史罕見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在官方史書失載的情況下,理所當然地必須深入到民眾中去尋找求解的線索。

眾所周知,家譜與方誌、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具有其他書籍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和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其中,家譜在保存祖先遷徙記憶上尤其具有獨特的價值和功能。奉獻在讀者面前的這本《笑問君從何處來:蓬溪姓氏備征》,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解剖這場移民運動、透視當前民眾中正在悄然興起的文化尋根熱的最佳個案。

蓬溪縣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位於涪江和嘉陵江的分水嶺,屬成渝經濟圈的腹心地帶。在清初那場大移民運動中,外省移民進入四川後,一般不會僅僅停留在移民入川的幾條主要通道及其周圍的州縣範圍內,必然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於多次的遷移經歷。經過多次遷移後,外省移民最先在四川腹地落戶定居下來。蓬溪縣就是當時的移民聚居區之一。據道光《蓬溪縣誌》卷8《戶口》記載,蓬溪縣清初“土著稀少”。後來接受移民,“皆吳、楚、閩、廣、滇、黔諸省人,占籍討耕,移隸於此。所謂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收編入《笑問君從何處來:蓬溪姓氏備征》中的家譜,多達數十個姓氏、上百支家族,究其源流,均來自於四面八方。它不僅證明縣誌所載內容確切有據;而且更以生動感人的文字,真實地記述了今天蓬溪縣人的祖先,如何經過長途跋涉,從外省行進千里,落籍縣境,披荊斬棘,艱苦創業的歷程。

如果說,在四川各地都可以找到類似於蓬溪縣這樣的移民遷川歷程的記錄,內容多少有點大同小異的話,那么,蓬溪縣如下一個資源優勢,則是其他地方所無法取代的。我在幾年前撰寫的《大遷徙:“湖廣填四川”歷史解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一書的緒論中,曾經這樣寫道:“公元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5月,剛剛於上個月過完60歲生日的清聖祖康熙大帝,這一天端坐在金鑾寶殿之上,開始臨朝理事。他首先把主管田糧戶冊的戶部尚書、四川遂寧人張鵬翮宣進殿來,詢問起有關四川大移民起因的事情。原來,上個月康熙大帝在接見各省老人祝壽團時,已同一位來自四川的87歲長者、張鵬翮的父親張烺有過接觸。”這個張烺,就是《燼餘錄》一書的作者。《燼餘錄》是張烺應康熙皇帝的要求撰寫的一部有關明末清初四川歷史的回憶錄。張烺以他的家族和生平見聞為依據,在書中記述了從明熹宗天啟七年(1627年),一直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80餘年的所見所聞,為研究明末清初歷史背景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有助於揭開“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的歷史奧秘。這個張氏家族的先祖,最早是從明洪武二年(1369年) 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遷入四川遂寧縣黑柏溝的。黑柏溝位於遂寧東部,距遂寧城10餘公里,明代、清代和民國時期均為遂寧縣所轄。1954年,黑柏溝始劃歸蓬溪縣管轄,今屬蓬溪縣任隆鎮黑柏溝村五社大樟樹灣至金橋鄉翰林村兩河口一帶地方(參見胡傳淮:《清代名人張鵬翮張問陶家族源流》)。由此看來,在追憶“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的歷史源流時,蓬溪縣占有首開先河之利,其地位之特殊,顯然是其他地方所無法比擬的。

張氏家族的祖籍是麻城縣孝感鄉,這也是蓬溪縣乃至全川許多家族的根脈之所在。在今川、渝兩省、市民眾中,普遍存在聲稱自己祖籍是“麻城孝感鄉”的現象,其分布範圍之廣、人數之多,堪稱罕見。從《笑問君從何處來:蓬溪姓氏備征》一書中可以發現,蓬溪縣的許多家族在追溯祖先來源時,也都把麻城縣孝感鄉作為祖居地。我們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移民祖居地的問題,在它的背後還蘊藏著更為深刻的文化內涵。按照當今學術界的意見,這應該把它作為一種文化整合和區域文化認同現象的構成元素來解讀。它屬於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祖先記憶、家園意識、根源觀念、鄉邦文化的範疇。在這個問題上,至今仍迷霧重重,隱藏在其中的區域文化整合、文化認同規律有待破解。時下,由我牽頭的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區域文化整合與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研究——“麻城孝感鄉”現象的歷史解讀與認同建構》(批准號:08BZS040)剛剛啟動,希望能得到包括蓬溪縣在內的各地政府和民眾的大力支持幫助,以期在不久的將來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共有精神家園是一種文化積澱,也是一種文化認同,更是一種符號象徵。精神家園的構成要素是多方面的,從各個區域的歷史文化中提煉出的共同的認同要素,就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守護好民族文化的傳統根基,需要更全面地認真挖掘和提煉祖國傳統文化中的有益思想價值。從《笑問君從何處來:蓬溪姓氏備征》一書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廣大民眾中正在興起一股文化尋根熱。蓬溪縣政協為了增強民族向心力,在全縣範圍內廣泛動員,發起回憶入川祖先、開展姓氏文化研究活動,這是政府關注民生,滿足民眾現實精神生活,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廣大人民民眾通過這一活動,傳承歷史記憶,發揚尊崇祖先、尊敬歷史,有利於提高文化素質,培養尊重傳統文化的美德。飲水必思源,數典不忘祖,無古不成今。這樣做,正是為了以文化尋找今天的家園感,為建設共同的精神家園提供歷史借鑑。面對這樣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我欣然為之感動,承蒙本書主編傳淮先生的邀請,匆忙命筆,寫下這些文字,是為序。

2008年12月7日於四川省社科院

目錄

傳承歷史記憶 共建精神家園…………………………………………………………陳世松(1)

根在麻城孝感鄉——且說四川大移民的一個古老話題………………………………葛劍雄(1)

“麻城孝感鄉現象”探疑………………………………………………………………陳世松(6)

尋訪我們永遠的“麻城孝感鄉”……………………………………………孫曉芬曾東平(24)

“湖廣填四川”源頭麻城孝感鄉考證…………………………………………………凌禮潮(31)

清代名人張鵬翮張問陶家族源流……………………………………………………胡傳淮(44)

張氏必泰支族繁衍概況………………………………………………………………張永顯(56)

二十二支張氏遷徙源流………………………………………………………………張 科(61)

新勝鄉李氏源流………………………………………………………………………李先柞(84)

任隆李氏略考…………………………………………………………………………薛恆淵(87)

高升鄉李氏源流………………………………………………………………………衡克義(88)

蓬溪李氏源流…………………………………………………………………………薛恆淵(92)

文井李氏由來…………………………………………………………………………李映海(98)

蓬溪縣老一區王姓源流………………………………………………………………王登傑(100)

王氏天瑞支族…………………………………………………………………………王國璽(105)

蓬溪王姓源流概述……………………………………………………………………王登傑(108)

高升鄉蓮枝嘴王氏源流…………………………………………王文洪王文金王學孝(115)

荷葉鄉陳姓源流………………………………………………………………………薛恆淵(118)

蓬溪楊姓的由來與發展………………………………………………………………楊賢普(119)

荷葉鄉楊姓源流………………………………………………………………………薛恆淵(131)

羅戈鄉黃氏源流………………………………………………………………………黃林澤(132)

高坪鄉黃氏源流………………………………………………………………………薛恆淵(136)

文井胡氏源流考………………………………………………………………………胡傳淮(138)

常樂胡氏由來…………………………………………………………………………胡延權(143)

赤城鎮上河街胡氏支族………………………………………………………………王登傑(145)

蓬溪朱姓溯源…………………………………………………………………………朱應武(148)

新會鎮裡壩寺何姓源流………………………………………………………………何澤海(151)

蓬溪郭姓考略…………………………………………………………………………郭孝儒(154)

蓬溪羅姓源流…………………………………………………………………………羅正洲(156)

蓬溪梁氏源流考………………………………………………………………………梁志體(159)

高坪梁氏源流…………………………………………………………………………薛恆淵(163)

蓬溪下河街謝氏源流…………………………………………………………………薛恆淵(164)

群利鎮印心村唐氏源流………………………………………………………………唐經洪(166)

四十四支唐氏源流……………………………………………………………………王登傑(172)

栗樁唐氏由來…………………………………………………………………………唐雨亭(182)

新勝董姓略考…………………………………………………………………………薛恆淵(183)

蓬溪附南袁氏源流……………………………………………………………………薛恆淵(184)

蓬溪鄧氏蟠龍支族發展歷程…………………………………………………………鄧家源(186)

西華曾氏源流…………………………………………………………………………曾其政(190)

新會鎮大林溝曾氏……………………………………………………………………王登傑(194)

三鳳鎮蔣姓來源及其發展簡況………………………………………………………蔣 恆(196)

荷葉鄉蔣姓源流………………………………………………………………………薛恆淵(198)

新會附西等地賈氏來源及發展………………………………………………………賈極君(199)

蓬溪薛氏源流…………………………………………………………………………薛恆淵(202)

蓬溪杜姓源流…………………………………………………………………………杜倫德(208)

荷葉鄉杜氏……………………………………………………………………………薛恆淵(213)

鳴鳳鎮鍾氏源流………………………………………………………………………鍾子寬(214)

高坪鍾氏源流…………………………………………………………………………薛恆淵(215)

蓬溪田姓源流…………………………………………………………………………王登傑(216)

姚姓始祖虞舜及蓬溪姚姓……………………………………………………………姚顯卿(218)

蓬溪姚氏源流…………………………………………………………………………薛恆淵(222)

蓬溪廖氏考略…………………………………………………………………………廖凱榮(225)

高坪廖氏源流…………………………………………………………………………薛恆淵(227)

蓬溪廖氏源流…………………………………………………………………………薛恆淵(228)

孔子後裔在蓬溪……………………………………………………………孔憲果 孔慶年(232)

新會鎮裡壩寺白姓……………………………………………………………………白文海(234)

蓬溪唐氏源流…………………………………………………………………………薛恆淵(235)

東寧黎氏簡況…………………………………………………………………………黎匡明(239)

蓬溪岳姓源流考………………………………………………………………………岳朝培(241)

明清蓬溪蒲氏紀略……………………………………………………………………胡傳淮(246)

蓬溪蒲氏源流概況……………………………………………………………………蒲其恩(253)

蓬溪佘氏尋根及發展狀況……………………………………………………………佘 武(256)

蓬溪申姓源流…………………………………………………………………………王登傑(259)

中和鄉歐氏源流………………………………………………………………………王登傑(266)

西華樊氏略考…………………………………………………………………………薛恆淵(268)

蓬溪青氏源流…………………………………………………………………………薛恆淵(269)

蓬溪陶氏源流…………………………………………………………………………衡克義(274)

西華溫氏源流…………………………………………………………………………薛恆淵(276)

蓬溪龐氏源流…………………………………………………………………………薛恆淵(279)

蓬溪敬氏源流…………………………………………………………………………薛恆淵(285)

高升鄉衡氏源流……………………………………………………………衡克義 薛恆淵(290)

蓬溪胥氏源流…………………………………………………………………………薛恆淵(292)

赤城鎮喻氏由來………………………………………………………………………薛恆淵(294)

蓬溪縣部分姓氏來源…………………………………………………………………薛恆淵(296)

後 記…………………………………………………………………………………胡傳淮(303)

後記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國人自古就有很強的認祖歸宗的意識。明末清初,四川人民遭受了今人難以想像的大戰亂、大災難,人口銳減,田土荒蕪,蜀山盡碧。據清道光本《蓬溪縣誌》記載:清順治三年(1646),蓬溪縣城居民僅存數十戶,全縣殘存人口僅300多人;老虎竟白日出遊。其凋殘之甚,可想而知。鑒於四川地廣人稀,急待墾殖,清政府組織鄰近四川的湖廣等省移民入川,掀起了“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活動。如今就譜問籍,蓬溪宋元時代的老民是不多見的,更不說秦漢、魏晉、隋唐本地人的種子了。他們究竟把生命火炬的接力棒,交給誰了呢?今日蓬溪人的祖先又來自何方?

為了增強民族向心力,給海內外同胞尋根問祖提供便利,讓人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努力構建和諧新

胡傳淮在眉山三蘇祠
胡傳淮在眉山三蘇祠

蓬溪,我委決定編印《笑問君從何處來:蓬溪姓氏備征》一書。全書主要內容是記錄蓬溪各姓氏原籍何處,入川始祖是誰,何年何月入川,入川路線、經過怎樣、字派是什麼,最初插占在何處,至今發展至多少代,人口有多少、分布在蓬溪哪些鄉鎮,有哪些名人、著述等等。

在編輯本書過程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回響,積極投稿;得到了著名歷史學家、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長、四川省歷史學會副會長陳世松研究員賜序,為本書增色良多。在此,一併致以衷心感謝!

本書是我縣第一本關於姓氏來源、人口遷徙的史料專輯,因屬草創,掛漏甚多,敬祈方家郢政

胡傳淮

二○○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主編

胡傳淮,生於1964年,四川省蓬溪縣人,文學學士。現為四川省蓬溪縣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四川省楹聯

胡傳淮在蘇州留園留影胡傳淮在蘇州留園留影

學會理事、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主任,張船山研究會學術顧問。出版專著有《張問陶年譜》(2000年巴蜀書社出版、2005年再版)、《王灼集校輯》(1996年巴蜀書社出版)、《大英風物誌》(1999年巴蜀書社出版)、《張鵬翮詩選》(2000年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張問安詩選》(2002年出版)、《燼餘錄注》(2010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張鵬翮研究》(2011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等,編著出版了《船山詩草全注》(2010年巴蜀書社出版,第一副主編)、《蓬溪詩存》(2005年出版)、《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張問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蓬溪文史資料精選》(2011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蓬溪家譜序跋集》(2010年出版)等。已在《社會科學研究》《紅樓夢學刊》《中國韻文學刊》《蘇州大學學報》《收藏家》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