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文獻叢書

蓬溪文獻叢書

蜀中蓬溪,歷史悠久,人文蔚起,代有明賢,號稱“梓東鄒魯,文獻名邦”。詩聖杜甫曾作《唐興客館記》,明有禮部尚書加武英殿大學士席書,清有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張鵬翮、著名詩人張問陶。為了弘揚傳統文化,保存蓬溪文獻,延續地方文脈,胡傳淮主編了《蓬溪文獻叢書》。

基本信息

《叢書》書目

蜀中蓬溪,歷史悠久,人文蔚起,代有明賢,號稱“梓東鄒魯,文獻名邦”。詩聖杜甫曾作《唐興客館記》,明有禮部尚書加武英殿大學士席書,清有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張鵬翮、著名詩人張問陶。為了弘揚傳統文化,保存蓬溪文獻,延續地方文脈,胡傳淮主編了《蓬溪文獻叢書》,其書目為:
張問陶研究文集
燼餘錄注
《張鵬翮研究》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
《赤城春秋》

《叢書》總序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文化具有極強的傳承性、長久性、基礎性。物質有可能曇花一現,而文化將永久不滅。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歷經無數磨難而不潰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有深厚的傳統文化這條血脈作紐帶,代代相傳。
蓬溪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優秀歷史文化。世世代代的蓬溪人,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
蓬溪重教興學,人才輩出。從宋至清,蓬溪有四十餘人考中進士,故有“ 梓東鄒魯,文獻名邦 ”之譽。他們中

胡傳淮主編《張問陶研究文集》胡傳淮主編《張問陶研究文集》
“或以才略冠時,或以文章見志。”明代席書,學術純正,才識優長,乃嘉靖時名相。清代張鵬翮,位極人臣,揚歷中外,為傑出的治河專家,時稱賢相,乃有清一代四川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其玄孫張問陶,號船山,不僅是清代蜀中詩冠,亦是乾嘉詩壇泰斗、書畫名家。張氏一門,風雅相繼,著書滿家,極一時之盛,為清代蜀中第一大家望族,後人贊曰:“風雅之集,薈於一家,海內所罕有也。”清代張氏家族與宋代眉山蘇氏家族、明代新都楊氏家族,構成了巴蜀地區歷史上最有名的三大家族。由此可見:蓬溪具有深厚的人文資源積澱,形成了極大的比較優勢,即使把這些放到全省全國的背景上看,也是毫不遜色的,極具開發前景,特別是對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更具有現實意義。
地方文獻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內容上有地方特徵的區域性文獻;是一個地方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社會事業發展及風俗、民情、自然資源、人文景觀等的綜合反映。它包括家譜、方誌、作家別集、詩文總集、文史資料、地方人士著作等等,是該地區發展軌跡的客觀縮影與文化底蘊的智慧結晶。
胡傳淮主編《張鵬翮研究》胡傳淮主編《張鵬翮研究》
一部完整的地方文獻,就是一部地方精神文明發展史,一部地方人文教育的教材,是後人豎起的地方精神標桿。文化是層累而進的,正是這些地方文獻,以一地匯之,則成就一地之文化的輝煌,並成為文化再創造可借鑑的資源;以一國匯之,則見證民族文化之演進,成為華夏文明的巨大財富。挖掘與利用地方文獻,編輯出版《蓬溪文獻叢書》的意義和重要價值,正在於此。2009年5月,我縣成立了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開展以家譜、方誌為主要代表的地方文獻的蒐集、整理;宣傳、研究和開發利用蓬溪家族文化;編輯出版《蓬溪文獻叢書》。
《蓬溪文獻叢書》的編輯出版,是蓬溪地方文獻挖掘與利用的一大成果,是對蓬溪地方歷史文化的一次全方位的系統梳理,讓人們看到了蓬溪歷史文化家底的主要組成部分。在《蓬溪縣誌》之外,便有了一座鮮活生動、足以讓尋常百姓涉足感受的蓬溪地域文化殿堂,巴蜀文化的大局,也便有了更加踏實的基礎。從保存文獻的角度看,又仿佛是一部蓬溪地方的《四庫全書》,其功甚偉!
編輯出版《蓬溪文獻叢書》是一項浩繁的系統工程。我希望大家,特別有關方家和廣大讀者,貢獻你們的聰明才智,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到我們的工作中來,推動我們把此項工作做得更好。我相信並期待著蓬溪地方文獻的循環利用之花,一定會盛開在蓬山溪水間。
溫勉雙
2009年8月

《叢書》簡介

張問陶研究文集

《張問陶研究文集》,胡傳淮主編,2009年11月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該書40萬字,500頁,對張問陶的

胡傳淮主編《張問陶研究文集》胡傳淮主編《張問陶研究文集》
胡傳淮主編《張問陶研究文集》胡傳淮主編《張問陶研究文集》
生事、詩歌、詩論、書畫等方面進行了卓有建樹的探討,尤其對張問陶在清代乾嘉詩壇的地位及影響,作了公正客觀的評價,匯集國內清代文學研究專家、學者的論文為一集,質量甚高,可謂研究張船山之學術論文的集大成。為深入研究張船山的政治觀、文學觀及張氏詩、書、畫等各個方面,提供了豐厚、珍貴的參考資料。燼餘錄注

《燼餘錄注》,清代張烺撰,當代胡傳淮注,2010年11月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明末清初,四川人民遭受到了今人難以想像的災難。從巨觀上看,可以說是四川歷史上最殘酷的一場浩劫。《燼餘錄》就是記載明末清初張獻忠起義軍在巴蜀地區活動情況及這場浩劫的親歷記。撰者張烺

胡傳淮主編《燼餘錄注》胡傳淮主編《燼餘錄注》
(1627—1715),清代四川遂寧黑柏溝(今遂寧市蓬溪縣任隆鎮黑柏溝村)人,清初宰相張鵬翮之父。康熙五十二年(1713)四月,康熙帝問尚書張鵬翮:“明末張獻忠兵到四川,殺戮甚慘,四川人曾有記其事之書籍否?”張鵬翮奏:“無有記其事者。”上曰:“爾父今年八十有七,以張獻忠入川時計,約已十七八歲,必有確然見聞之處,爾問明繕折進呈。”康熙五十四年(1715),按康熙旨意,張烺撰寫成《燼餘錄》一書,由張鵬翮繕疏上聞。詳盡記錄明末清初四川大毀滅歷史真相的史書——《燼餘錄》,終於問世了。《燼餘錄》自錄張烺之生平,起於明天啟七年(1627),止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記載了明清之際80餘年見聞,對張獻忠據蜀記載甚詳,是最可信、最珍貴的“三親”史料,對研究明史、清史、中國戰爭史、中國人口史、中國移民史、中國農民起義、四川地方史、“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和張獻忠起義等,均極有價值。近三百年來,《燼餘錄》一書一直沒有單行刻本問世,更無注本,流傳匪廣,影響到人們對它的閱讀與研究。有鑒於此,巴蜀文化研究專家胡傳淮先生以清光緒九年(1883)《遂寧張氏家乘》卷四收錄之《燼餘錄》為底本,加以點校、注釋,並於書後附錄了清代禮部尚書陳詵、狀元王敬銘、武英殿大學士熊賜履等人撰寫的有關張烺及其夫人景氏之碑傳資料,知人論世,對人們閱讀該書頗有助益。張鵬翮研究

《張鵬翮研究》,胡傳淮主編,2011年12月由中國文聯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張鵬翮(1649—1725),字運

胡傳淮主編《張鵬翮研究》胡傳淮主編《張鵬翮研究》
青,號寬宇,清代四川遂寧黑柏溝(今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黑柏溝村)人。康熙九年(1790)進士,選翰林院
胡傳淮主編《張鵬翮研究》胡傳淮主編《張鵬翮研究》
庶吉士。歷官蘇州府知府、兗州府知府、河東鹽運使、浙江巡撫、江南學政、刑部尚書、兩江總督、河道總督、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加太子太傅;雍正元年(1723)拜文華殿大學士,成為宰相。著有《治河全書》、《奉使俄羅斯日記》、《張文端公全集》等。張鵬翮一生,輔弼帝業,清正廉潔、秉公辦事,剛正不阿,乃一代名相、治河專家、清代第一清官。《張鵬翮研究》分上編、中編、下編三部分。上編收錄張鵬翮世系、年譜,以譜主為中心,以年月為經緯,比較全面細緻地記述了譜主一生的事跡和經歷,旁及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等諸方面的情況,可知人論世、彌補正史之不足。中編收錄有關張鵬翮的敕誥、御書、諭祭文、家書、傳略、行述等重要史料,這些史料大多是第一次面世,是學術界未曾注意或利用的,彌足珍貴,為進一步研究張鵬翮提供了基本史料。下編選錄張鵬翮研究論文。這些論文,題材較為廣泛,對張鵬翮作了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討;不少文章材料紮實、闡證深切,關注學術前沿,汲取學術界最新成果,令人眼界洞開。本書是研究張鵬翮的第一本專集,打破了張鵬翮研究默默無聞的局面,對清史研究、巴蜀文化研究、張鵬翮及其家族研究起了推動作用。

《叢書》主編

胡傳淮,1964年8月生,四川省蓬溪縣人。四川教育學院中文系本科畢業,文學學士。著名文史學家、張問

胡傳淮在蘇州留園胡傳淮在蘇州留園
陶及其家族研究專家,四川省楹聯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清詩、巴蜀文化及鄉邦文
胡傳淮部分著作胡傳淮部分著作
獻。著作有《張問陶年譜》、《王灼集校輯》、《大英風物誌》,後兩書為合著,均系巴蜀書社出版。主編《張船山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張問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船山詩草全注》(第一副主編,180萬字,2010年巴蜀書社出版)、《燼餘錄注》(2010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張鵬翮研究》(2011年12月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蓬溪文史資料精選》(2011年12月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胡氏族譜》、《蓬溪家譜序跋集》、《蓬溪縣誌》(副總編)、《蓬溪文史資料》等。編著有《芝溪集》,編選有《呂潛詩選》、《張鵬翮詩選》(2006年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張問安詩選》等清代詩人詩集和《蓬溪詩存》(唐代至民國)。已在《文學遺產》、《社會科學研究》、《紅樓夢學刊》、《蘇州大學學報》、《蜀學》、《西華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著述達500餘萬字,並多次獲得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等級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