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翠凌天圖

蒼翠凌天圖

畫面重山層壘,石木業生,近處茅屋數間,柴門半掩,遠方山泉高掛,樓閣巍峨。山石樹木用濃墨描寫,乾墨皴擦,又以赭色勾染,焦墨點苔,遠山峰頂,以少許花青勾皴,全幅景物茂密,奧境深幽,峰巒渾厚,筆墨蒼茫。自題詩,款署:“時在庚子深秋,石奚谷殘道人記寫。”鈐“石奚谷”,“電住道人”白文印二方。署年“庚子”為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

作品名稱

蒼翠凌天圖

蒼翠凌天圖蒼翠凌天圖

作品簡介

髡殘,為清初“四僧”之一,字石溪,一字介丘,自稱殘道人、電住道人、石道人。原為湖南武陵人(今常德)。生於萬曆四十年(1612)四月八日,卒年說法不一,大致在康熙十二年到十四年(1673—1675)間。石溪何時為僧,目前說法有兩:據程正揆《石溪小傳》載其19歲時因父母強婚,弗從,乃於次年削髮為僧。另據錢澄之《髡殘石溪小傳》載,在其27歲六游白門(今南京)時得高僧啟示而削髮為僧的。按程、錢兩人均為石溪好友,孰是孰非尚難確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當他43歲時在今南京聚寶門外舊大報恩寺內掛單,並受缽於高僧浪丈人。既而,石溪除參禪外乃與豐人名士如錢謙益、顧炎武、熊開元、程正揆等廣泛交遊。當他48歲時禪師浪丈人在大報恩寺示寂,以後他到黃山雲遊年余。黃山歸來後的石溪即進入了創作的盛期。據載他的傳世作品中作於1660年8月到12月的就有7幅,大多畫他游黃山的感受,這幅《蒼翠凌天圖》即是其中之一。現藏南京博物院
《蒼翠凌天圖》,紙本,設色,縱85.3厘米,橫40.8厘米,清秦祖永《桐蔭論畫》曰:“石道人髡殘筆墨蒼莽高古,蓋胸中一股孤高奇逸之氣畢露筆端。o此段文字著意於蒼莽高古和孤高奇逸,前者論筆墨後者論氣韻。以此圖而言這個分析是精到的。此圖筆墨沉著,先以濕筆淡墨而後以乾筆深墨層層皴擦,蒼茫渾厚,似有元人王蒙的面貌。然而其中也不乏凝鍊圓渾、簡潔空靈的中鋒勾勒,以及山頭石上之濃墨大點,恰似從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中來。山勢層巒重疊,顧盼、朝揖、賓主、向背分明。間以煙雲迂迴其間,使全圖密而不塞。《山水純全集》以為“通山川之氣,以云為總也”。其中前景樹石之後一片輕嵐,空靈靜寂,更是全圖的精神所在。這片雲氣一則襯托前景松樹的兀立,再則為此圖的中心人物的安置創造了一種靜謐的氣氛。山道曲折,有隱有現,溝通了整個畫面,似將觀者的視線從前景曲折盤鏇而上,直至高而遙遠的關隘。一股清泉從雲霧瀰漫的高處款款流下,時斷時續。山道由下而上,清泉由上而下,使全圖充滿著動感。
當我們的視線從下往上,最後迎著我們的是題識。這由長短不一的線所組成的圖案中,石溪向我們透露了繪畫所不可能表達的信息。題曰:“蒼翠凌天半,松風晨夕吹。飛泉懸樹杪,清磬徹山。屋古摩崖立,花明倚磵披。剝苔看斷碣,追舊起餘思。游跡千年在,風規百世期。幸從清課後,筆硯亦相宜。霧氣隱朝暉,疏村入翠微。路隨流水轉,人自半天歸。樹古藤偏墜,秋深雨漸稀。坐來諸境了,心事托天機。時在庚子深秋石溪殘道人記事。”在這段帶有敘事性質的題畫詩中,石溪記述了他沐浴于山水自然之中的適意自在的感受,表達了自己能與大自然達到和諧和默契的滿足,表達了他心目中參禪與筆墨的關係。圖中小屋兩楹,坐落於古樹掩映之中,屋前輕嵐浮動,山道自此處始,清泉及此處止。在這山水的交匯處,殘道人撩幾而坐,“坐來諸景了”,一了而百了,好一個平和而無欲的境界。石溪正是在這種境界中達到頓悟的。他曾說:“殘僧本不知畫,偶因坐禪後悟此六法。”以禪入畫,畫中有禪,正是石溪山水畫的絕妙之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