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位於開平市北部。面積128.1平方千米。2008年末戶籍總人口3150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122人。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蒼城圩西門街28號。鎮海水(蒼江)自北向南過境。古蹟有學宮故址、東牛牯坑山保厘塔。
沿革
原名“倉步村”,明末清初定為縣城,改名“蒼城”。明代屬恩平長居都,後屬開平縣長靜都。1649~1950年曆為開平縣治。1912~1950年屬開平縣第一區,1952年為開平縣第十區,1958年設蒼城公社,1983年改區,1987年撤區建鎮。1996年,面積132.5平方千米,人口2.9萬人,鎮政府駐蒼城墟,轄大羅村、聯豐、聯紅、聯勝、新村、聯興、城東、旺崗、附城、下灣、田心、蓮塘、六合、樓田、潭碧15個管理區(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
交通運輸
交通十分便利,建有東西、南北幹線水泥公路,一條省一級公路橫貫全鎮,東距開平市區18公里,連線廣湛公路,西通新興、雲浮、肇慶等粵西縣市及廣西地區,南往恩平接廣湛公路,北達鶴山市接通肇慶至廣州。投資2000多萬元完成鎮通村委會水泥達標公路,村村通路,路網交錯,布局合理,四通八達。
工業經濟
蒼城鎮積極營造“安全、賺錢、開心”的投資環境,建立了完善的投資服務體系。外資、私營企業不斷湧入,企業不斷增資擴產,形成了規模。蒼城鎮已擁有外資民資企業家,已形成了造紙、製鞋等特色相關行業。
農業經濟
蒼城鎮南倚北立山,蒼江上游的東河與大沙河兩支流交匯於鎮區。全鎮地貌屬低山丘陵,地勢走向從北向南,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良好的氣候環境,為發展農林牧副漁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有盛產竹木的傳統,種植業主要有優質水稻、荔枝、龍眼、常年蔬菜、西瓜、荷蘭豆、花生、木薯、豆類等。
潭碧冬瓜、豬仔茨、蓮塘豆角、茨菇、六合芙瓜、樓田茨芋遠近聞名;養殖業以瘦肉型生豬、三鳥、地皇鴿、塘魚為主,是個“魚米之鄉”。
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蒼城發揮自然資源的優勢,積極發展“三高”農業,興辦了大批“三高”農業基地,如優質荔枝基地、龍眼基地、蔬菜基地、地皇鴿基地等,效益顯著。1997年基地產值達6000多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70%以上 。
居住環境
蒼城的鎮區規劃建設科學、合理。重新修編了總體規劃,抓好三大工程改造。其功能分工業加工區、商業開發區、居民住宅區、文化娛樂區、行政辦公區、文化教育區等,布局合理,設備完善。建有市場、銀行、郵電、學校、幼稚園、賓館、醫院、電影院等公共服務設施。
新開闢的東郊新區與古縣城遺留的古建築物為主的舊城區,形成一河兩岸各具特色。現代化的城鎮初具規模,高樓林立,街道縱橫,綠化美化,成為開平市西北部的人流物流中心。
蒼城鎮治安秩序良好,社會穩定,政通人和。全鎮層層落實治安責任制,警隊的自身建設良好,先後興建2個警務區和15個安全文明小區,治安隊員日夜巡邏,確保全鎮人民和投資者的人身、財產不受侵犯
娛樂環境
蒼城鎮擁有一座總投入資金1000萬元按四星級的標準新中山城大酒店,是一家集飲食、娛樂、旅業和休閒於一體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園林式綜合性服務大酒店。
為滿足社會各界人士的要求,酒店開設了多種綜合性服務。其中,一層開設飲食,二層開設豪華卡拉OK食府,三層開設健康桑食按摩、沐足,四至七層開設客房服務,在河濱公園開設休閒茶莊和啤城,席間伴有歌舞表演。各項功能配套設施完備。
學宮文化
縣學和文廟的總稱o位於開平蒼城鎮區東門街。是清康熙八年(1669)建成大成殿,康熙二十年(1681)添建兩廡、啟聖公祠、名宦祠、鄉賢祠、明倫堂、月台、戟門、泮池和欞星門等。整座建築為石、木結構、懸山頂,採用金流漓瓦,瓦當有龍鳳紋,四方三層花崗古柱礎,石板地面,占地面積6684平方米。
縣學設在大成殿,按禮部題定定額,從童生中考選文學、武學生員就讀,縣學生員享受公費讀書,進而選送參加科舉考試,光緒三十一年(1905),縣學停辦。清光緒年間,學宮曾經過一次重修和多次個別修葺、粉飾。中華民國時期,1913年被風吹塌欞星門後,改石建為磚建。
1929年,奉命改大成殿為孔子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宮為蒼城糧管所使用。1982年列為開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學宮泮池右邊已填,左邊及中間的石拱橋保存完好;戟門、名宦洞、鄉賢祠基本保持原貌;大成殿已改建,東廡尚存,現存的兩快石碑,一些文字已磨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