鵠蒼

鵠蒼亦作“鵠倉”。出自晉乾寶《搜神記·卷十四》,傳說中的神犬名。

詞語

鵠蒼

拼音

húcāng 

注音

ㄏㄨˊㄘㄤ

引證解釋

亦作“鵠倉”。傳說中的神犬名。清趙翼《娘娘叫狗山》詩:“宛如獨母撫鵠倉,莫疑帝女偶槃瓠。”

簡介

鵠蒼 (hu cang),神犬名,後化為黃龍,後來以“ 龍鵠”指

相關故事

古代 徐國的一個宮女,懷孕以後卻生下一個卵,她認為不吉利,就把它扔在河邊。有條狗名叫“鵠蒼”,把這卵叼了回去,結果生了個兒子,成為徐國的 嗣君。在鵠蒼臨死前,長出了角和九條尾巴,它其實是條黃龍,於是人們把它安葬在徐國的鄉間。現在那裡還保留著它的墳墓。

原文記載

古徐國宮人,娠而生卵,以為不祥,棄之水濱。有犬名“鵠蒼”,銜卵以歸,遂生兒,為徐嗣君。後鵠蒼臨死,生角而九尾,實黃龍也。葬之徐里中。見有狗壟在焉。——晉 乾寶搜神記·卷十四》

遺址及相關傳說

在古徐國國都 泗洪縣半城鎮的南郊,有座千年古墩,該墩位於半城鎮南二、三公里處的陳圩鄉大新莊境內,古墩上長滿雜樹和野草,別看這座小小的土墩,它記載著兩千多年前徐國的一段歷史,被鄉人傳為佳話。
據舊志書記載,這座古墩名曰:"龍墩",又稱"鵠蒼冢",老百姓世代相傳稱作"狗墳"。為什麼一座古墩會有三個不同的名字?要了解這段來歷,歷史還得從東夷盟主徐偃王說起。
在我國夏朝時期,雄踞在東方的部族,名稱" 東夷",其首領名 皋陶(也稱咎繇),偃姓。相傳,皋陶曾被部落聯盟領袖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官員。皋陶生子伯益,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曾被大禹選為自己王位的繼承人。 大禹去世後,禹的兒子 繼承王位,伯益與啟爭奪王位,為啟所殺,伯益子若木,被夏後氏封於徐,其部落名“徐戎”亦稱"徐"或"徐方",為東夷之一。從夏至周,徐戎分布在淮河中下游一帶(今江蘇西北部和安徽東北部)。為東夷中最強大的部落。曾數次聯合淮夷諸部族抵抗宗主國周朝。
周初,以江蘇泗洪一帶為中心建立徐國,徐國為宗主國周朝的子國,國都就建在泗洪境內的半城鎮,當時的泗洪,是徐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儘管當時已進入奴隸制社會,由於徐國的國君一直實行仁政,以仁義治國,故經濟飛速發展,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發展為東夷中最強大的方國,成為統轄淮泗流域的東夷盟主。徐國從夏朝建國,共傳四十三世,直到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為吳閹閭所滅,歷時一千多年。
徐國的歷史傳至第32世時,國君即東夷盟主徐偃王。據《帝鄉紀略》、《泗州志》等志書及《博物志》載:"徐偃王之異言,徐君宮人娠而生卵,以為不祥,棄之於水濱,狐獨母有犬,名曰鵠蒼,獵於水側,得棄卵,銜以來歸,狐獨母以為異,覆溫之,遂成兒,生是偃,故以為徐君,宮中聞之,乃列錄取,長而仁智,襲君徐國後。"上述汜載的意思是徐國第31世徐君宮人,十月懷胎,分娩時,產下一肉卵。徐君認為是不祥之物,命人將其棄之水濱。徐君家狐獨母有犬名鵠蒼,將棄之水濱的肉卵銜回,狐獨母將其放在懷中以體溫暖之,遂成兒,(一說是鵠蒼咬破卵皮卵內有一男孩)取名"徐子誕",(誕與蛋諧音)這就是後來的徐偃王。
由於鵠蒼銜卵救偃王有功,偃王厚待之,飼養至老死。據舊志載:"鵠蒼將死,頭生角而九尾,蓋黃龍也。葬之徐里,有壟存焉。"葬犬之處舊稱"龍墩",又名"鵠蒼冢",老百姓名"狗墳"。由於鵠蒼死時變成了九尾黃龍,故葬處稱"龍墩"。徐里的百姓對鵠蒼十分崇敬,認為鵠蒼為"吉祥"的象徵,千百年來,人們祭祀它,祈禱其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平安吉祥,世世代代為鵠蒼冢添土,現"龍墩"遺址仍高高聳立在泗洪縣陳圩鄉大新莊境內。
《泗州志》、《泗虹合志》又載:"王生有異相……目不能縮視,望遠乃見。荀子注云:'其狀偃仰,故稱偃焉"'《尸子》中載:"徐偃王好怪,沒深水而得怪魚,人深山而得怪獸者,多列於庭。"以上傳說和記載,雖荒誕無稽,然而歷史上常給著名人物塗以種種神話色彩的做法,能使我們悟出一個道理,徐偃王必是徐國歷史上一位非凡之乏。關於徐偃王的種種傳說,雖然不可完全相信,但這些傳說數千年長久不泯,說明了徐偃王是受當時廣大人民 民眾擁護和尊崇的賢君。《 荀子·非相篇》中將徐偃王與仲尼( 孔子)、 周公(周公旦)、皋陶、伊尹(商初大臣名伊摯)、傅說(商朝大臣)、和堯、舜、禹等賢臣名帝共舉,可見歷史對徐偃王的評價是多么崇高。
徐國到了徐偃王時期,由於偃王治國有方,素以仁義聞名於世,因此徐國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國力不斷增強,宋朝貢者日益增多,統治的範圍也越來越大。據史料記載,當時各地宋朝者"三十有六國"、"地方五百里",範圍涉及到淮河、泗水流域的蘇、魯、豫、皖的部分地區。
周王朝在開始的200年中,特別是成王和康王時期,政治比較穩定,國力比較強盛,社會經濟發展較快。但到了昭王和穆王統治時,西周王朝大肆對外侵犯,結果昭王南征,淹死在漢水,全軍覆沒;穆王西征,消耗了大量財富,加劇了民族矛盾,加重了內部剝削。同時,宗主國西周,對其諸侯子國頒布了很多規制,不允許子國逾制。諸侯國對宗主國的暴虐統治和沉重的負擔甚為不滿,掀起了多次反周的軍事行動,徐偃王就是反對宗周最強烈的國君之一。周穆王六年(公元前996年)春,諸侯子國徐國的國君徐子誕,前往周朝錫命(接受賜給爵位),周天子只賜給徐子誕"伯"爵,當時諸侯國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徐子誕從"子"爵升為"伯"爵,只升一級,甚為不滿。歸國後,他無視宗周的規定,僭 越"稱王,將31世的"封君"變成了"王";同時逾制建築徐國都城。當時,周天子的王城"方九里",而徐城的範圍卻大大超過了周天子的王城。據《 漢書·地理志》記載:"故徐國也,其城周十二里。"不僅如此,徐偃王尚有"欲霸上國"的雄心。《帝國紀略》、《泗州志》等舊志上就有這樣的記載:"(徐偃王)周穆王時為東方諸侯,長行仁義.欲霸上國,獲朱弓彤矢,以為天瑞,乃僭稱王,陸地而朝者三十六國。"這種"僭越"稱王,"逾制"築城的違規之舉,只有統領三十六國、被東南的江淮地區眾多方國推為盟主,敢於同周天子分庭抗禮的徐子誕才如此造次。不僅如此,徐偃王在都城外還建築了他與寵妃的離宮和偃王夫人禱祀處及梳妝樓。據舊志記載:"廢皇城,在故城北里許,偃王時築,蓋離宮也。"香城,在故城北里許, 相傳為徐偃王夫人禱祀處"。在今泗洪縣太平鄉境內的顧勒子,廢皇城遺址尚在,香城之名亦一直沿襲至今。
徐子誕不僅"僭越"稱王,"逾制"建都城,而且還有代周為天子的雄心。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988年),徐偃王率東夷各諸侯國聯軍向周進攻,當東夷聯軍進至周王朝東都洛邑附近時,周穆王正在巡狩西戎的征途上,驚聞徐戎率東夷聯軍侵洛,火速回兵,據《 史記》載:"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穆王……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穆王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造父即古之善御者,幸於周穆王,周穆王使造父御車,征討西戎,樂而忘歸,驚聞徐偃王反,急乘千里馬,日馳千里歸周。同時,周穆王遣使往楚國,命楚國發兵,乘徐國兵將遠徙洛邑,國內無備,攻人徐國。在周楚聯合攻擊下,徐偃王率兵回徐,途中徐偃王被殺,這次反對宗周的戰爭,以徐國的失敗告終。
當徐國被楚兵攻破,徐偃王途中被殺,偃王子宗只好率眾北徙彭城附近的原武山下。由於徐偃王深受徐國人民和東夷各國的擁戴,在偃王子宗北徙原武山時,數以萬計的百姓隨之入原武山。
徐偃王被殺,周穆王的目的已經達到,為了顯示周天子寬大為懷的氣度,在偃王子宗北徙了一段時間後,又復封宗於徐,仍為徐國國君。從宗開始,徐國又相傳了11世至章禹,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徐國被吳王闔閭所滅。
古徐國經過了夏、商、周、春秋,直到戰國初期,歷時一千多年,在漫長的歷史中,徐國人民創造了光輝的徐國史和燦爛的徐文化,它與長江以南的吳國史、吳文化共同組成了光輝的江蘇地區上古史和江蘇古文化,這為後來的江蘇封建文化,乃至今日的江蘇文化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形成了淳樸的徐國民風。光輝的徐國歷史和燦爛的徐文化似晶瑩的寶石,永遠放射出不朽的光芒。

相關詩詞

清· 趙翼《娘娘叫狗山》詩:“宛如獨母撫鵠倉,莫疑帝女偶盤瓠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