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氏宗祠

蒲氏宗祠位於達州市三匯鎮重石村國小內,面積約2000餘平方米,坐西向東,由正殿、帝師堂、石獅、石桅桿等組成。 ”在全國姓氏宗祠中,唯三匯蒲氏宗祠僅有“帝師堂”之殿。 蒲氏宗祠由於歷來是學校校址,部分得以保存,規模最大、文化蘊涵豐富的“帝師堂”、雙石獅、雙石桅絕無僅有。

蒲氏宗祠位於達州市三匯鎮重石村國小內,面積約2000餘平方米,坐西向東,由正殿、帝師堂、石獅、石桅桿等組成。
該祠於1821年至1851年間,由蒲氏族人籌資在重石子坎下的風水寶地重石坪修建。宗祠的選址按中國傳統風水的理論,在地理、地形、風水、字向方面作了慎重考究。宗祠後面有一橫臥“巨龍”,名曰“重石山”。龍背上有高20米、圍長15米、酷似龍頭虎腰的雙疊重石矗立,威武雄壯,名曰:“龍石”,俗稱“重石子”,重石村因此得名。
該祠原有四殿(正殿、帝師堂、文昌殿、鼓樂樓)、四壩(內壩三個、外壩一個通稱“桅子壩”)。正殿約300平方米,是祖宗正堂,供奉蒲氏祖宗牌位和祭祀用的大堂。從供立的祖宗牌位上看出,蒲氏先祖蒲擇之系南宋紹定五年(1232年)進士,歷官禮部尚書,宋寶佑五年(1257年)任四川制置史兼知重慶府。蒙兵南下犯蜀,蒲擇之與練史胡載雲移渠州城禮義山(現三教寺),抗擊元軍守土護民,頗有影響,載於史冊。
“帝師堂”占地約200平方米,正殿中懸掛著寬二米、長四米的木匾,匾中用金粉書寫“帝師堂”三個大字,殿前有一聯曰:“作帝之師,我祖虞廷作典範,為王之佐,吳家宋代著奇勳。”
在全國姓氏宗祠中,唯三匯蒲氏宗祠僅有“帝師堂”之殿。據北宋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一書載稱:“蒲依之乃舜時賢人,十八歲為虞舜之師,舜以天下讓,不受而去、不知所終。”故蒲氏宗祠內有“帝師堂”之建。按封建禮儀,進入“帝師堂”,不但文官要下轎、武官要下馬,即使是皇帝也要下跪叩拜。
各殿兩側有廂房六間,殿間有內壩三個(現學校建成簡單花園),鼓樂外壩(桅桿壩)600平方米(現村小活動室),有石桅、石獅各一對。據原匯西鄉志《文教衛生文化》一章第四節(蒲氏雙獅、雙桅)載稱:民國十五年(1926年),由族人蒲孟仁、蒲蘭州等倡導、籌資維修蒲氏宗祠。在山門外塑石獅一對,建石桅兩根,其工藝之精湛,屈指可數。石獅為雌雄兩獅,高約3米,身圍2米,雄偉壯觀。石桅總高20米、直徑1米,上細下粗,中有三斗,分節嵌接。石斗四角,每角有蝙蝠斜撐,上飾花紋。下有石墩座,直徑2米,其底有四方。中有六方上為圓形扁鼓,上飾花紋圖案。兩根石桅由兩石工各施一根,猶如一模所鑄,毫無差異。安裝時以木塔架,麻繩吊升。民國十六年(1927年)六月初一午時立桅,當即雷雨交加,平地起水尺余,觀者2000餘人。其石桅的修建和安裝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石工技藝,是渠江上游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
文化大革命期間,視宗祠為封建糟粕、“四舊”產物,全縣各姓氏宗祠,幾乎全部被分、拆、占、毀,其中蒲氏宗祠文昌殿、鼓樂樓已拆修建為村國小。蒲氏宗祠由於歷來是學校校址,部分得以保存,規模最大、文化蘊涵豐富的“帝師堂”、雙石獅、雙石桅絕無僅有。
該祠設計考究,氣勢恢弘。殿內廊腰縵回,樓閣相連,石碑林立;殿頂飾以龍鳳仙鶴,龍麟奔騰,金蟾映月,二龍戲寶珠,雙鳳朝艷陽,仙鶴伴祥雲,鯉魚躍龍門,精雕細刻,栩栩如生;外壩石獅、石桅工藝精湛,赫然雄峙,巍然矗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