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坊林氏
林氏宗祠創建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擇地連城縣林坊鄉老街、現大梨村境內,亥山巳向兼乾,堂
號:“崇本堂 ”。土木結構,始建時規模較小稱“林氏家廟”。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重建而成,改稱“林氏宗祠”,總面積達4.4畝(合2928平方米)。其中總祠面積535平方米,公局面積176平方米,後院面積687平方米。戲台坪面積1360平方米,戲台面積170平方米。總祠坐北朝南,磚木結構,64根木柱立地,分上、中、下三廳,左右建走廊。上廳有神龕三閣,中龕為始祖伯八公至6世祖神主,左為長房神主,右為二房神主,左側廳為三房神主,右側廳為四房神主。中廳“宿人亭”建築別具一格,6柱聳立地面,飛鰲斜閣裝飾,雄偉壯觀。檐下木雕雲衣,雕各式精巧圖案,具有客家古建築特色。前面欄桿上端配有一對小石獅,左右兩側配有懶人椅。天井兩旁栽有桂花、茶花樹,艷麗清香。大門上端門樓構建更具有古建築特色,木雕三山,拱斗重疊,巍峨屹立,兩翼燕尾高翹,十閣鰲頭氣凌霄漢。“林氏宗祠”金字大匾掛中央。大門左右立著石雕大圓扁鼓,台階下立著一對大石獅,瞠目相望,頗顯威嚴。大門口有歷代建樹功名裔孫所立石木桅桿,可惜在1954年拆除。祠堂 內棟樑上掛有歷代名人金字匾70多塊,也惜在祠堂改學校時拆除。照牆外建有廣場、戲台、公王亭、半月池等建築,祠堂右側建 有廚房、公局一座。公局有上下廳廂房,上廳高有議事廳,供鄉紳耆們議論決策、處理鄉規民約等事項。
東莞林氏
林氏宗祠占地1230平方米,是傳統的嶺南祠堂建築風格,磚瓦建築,共有四棟,原有內外炮台兩棟。第二棟“九牧流芳牌坊”是為紀念林氏祖先善樂公的九個兒子都是“九牧刺史”之職,牌坊下面有屏風門,平時不開,只作迎接京城、省城大官員之用,兩列馬房,供京城或各地官員的馬匹休息之用。第二與第三棟之間是一方天井,兩旁左右有兩個鑼鼓亭,凡有喜慶大事和迎接上級官員都會鳴鑼擊鼓;第三棟是“存著重地”牌匾, 中間大堂是族人喜慶(結婚、開燈) 、開會議事之用, 兩側設有兩間書房,供林氏族人上京考試使用。據傳大堂下面有七星伴月,很久以前有人挖開下面確有七個大沙缸空著。林氏宗祠因年久失修, 並遭戰亂、水災等影響,多次重修,有記載的是在清朝乾隆年間重修過,最近一次重修是在1998年。
大煉林氏
林氏宗祠歷史
林氏宗祠,位於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燕西街道辦事處大煉村。宗祠始建於元末明初年間,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由林家木(又名林翊)籌資改建。
宗祠占地面積1186平方米,建築面積467平方米,原主體建築為木質結構,由正堂、廊廡、廂房、天井、宗祠大門、圍牆等組成。解放後宗祠被作為學校的辦公室、教室、廚房、教工宿舍使用。宗祠內設遭嚴重破壞,祠前石旌表已損毀。公元1980年學校遷出,由林氏後裔德偉等人組織了修繕,初步恢復了宗祠作為祭祖的活動場所。
隨著悠悠歲月的流逝,櫛風沐雨,宗祠日趨破舊。公元2008年4月由大煉村林氏後裔德厚、洪通等宗親捐款集資10萬餘元(其中洪通個人捐資6萬元),並指定專人負責進行修繕,於同年8月完工。修繕後宗祠煥然一新,祠貌壯觀。
宗祠正堂坐乾山巽向兼戌辰三分,丙戌丙辰分金,坐奎宿六度(吉),向軫宿十五度(吉),為陽金祿局,四維兼友月宮,乾金俱屬陽,為陽金正祿局,名為天門地戶,系四天柱,坐祿迎祿馬朝元貴格地。宗祠正堂面朝巽山(下班坑山麓),書云:“巽山高尖對面照,金花斜插宴瓊瑤。”背倚八仙岩,碧水青山。風光旖旎。祠前文川溪水繞村東去。祠後右側有庚龍入首似萬傾波濤滾滾而來,好一處鍾靈毓秀之地。宗祠地理位置好,為眠牛形,雙臂土星天財,為邊單結穴,穴居壽星。天井左右兩側溝水緩緩繞圍牆流去甲方,更喜面前水去,山來更吉昌。現今天井前培植一大片草地,使臥牛既有水飲,又能吃上肥草。祠前又得巳丙方來水先天水上堂,收右邊離卦水,轉左流歸甲方,為天劫水,喜出不喜入,主丁財兩旺。外水口右水倒左出乙辰方為借庫消水自生向合楊公救貧進神水法,不作衝破養位論,主富貴、壽高、人丁大旺。內水放丁方吉。宗祠四周砂水是呈祥之地,主子孫繁衍,世代榮昌,又有砂體豐隆秀麗,合楊公撥砂得生,旺財砂者,以雙山五行從甲字起長生順行,長生乾亥,辛戌峰高大,大旺人丁。主子孫顯貴,財源綿長,加之有丙(東權甲)、巽(下班坑)、辛(仙牛嶺)、兌(仙牛嶺)、丁(麻公寮),五峰為六秀砂,山峰優美,如同錦上添花,主定出文士。據統計,清朝出貢生1人、庠生1人、民國時期縣長1人、解放後正處2人(含小磉1人)、正科2人、副科3人。改革開放,政通人和,百業俱興,尊師重教,人才蔚起,出博士2人、碩士4人、高工2人、本科14人、大專21人。
宗祠大門上方由省林氏委員會主任偉功書寫的“林氏宗祠”四個鎏金大字蒼勁有力,金光閃閃,給宗祠增添了光彩。步入宗祠大門,只見宗祠正堂與兩側廂房呈“凹”字形,中間露天天井(明堂)為長方形,長度13.6米,寬度13.3米,面積為180.88平方米。為木星多主貴(堂合木星,執笏朝延)。明堂顯得寬敞而平坦,是祭祀、擺席聚餐的場所。祠前台階三級為陽,單數為吉,院門圍牆高度1.71米,合在本字興旺上為吉。宗祠內的整體布局基本符合中國傳統古建築中軸對稱的格式要求,即祠門內、天井、大香爐、廂房、台階、廊廡、正堂排列在中軸線上,且左右廂房規整對稱,布局合理、平衡。主正堂為懸山頂,穿斗式抬梁構架,單層兩面坡頂。屋脊中部塑有"雙龍對吻"和花藍式造型,滿堂屋頂全部用金黃色琉璃瓦蓋,色彩艷麗,在陽光的照射下,遠看閃閃爍爍,近看光彩耀眼,使宗祠更顯得壯麗、厚重、莊嚴、肅穆,展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林氏宗祠建築
廊廡與正堂緊相連,為雙面坡頂。由天井步上三級石條台階或打開廊廡兩側邊門即可進入正堂。正堂門寬度1.535米(在官字、進益上為吉),高度2.18米(在財字、六合上吉)。古時祠堂為祖宗靈位所處之地,事關整個族人的吉凶禍福,子孫後代的賢慧貴賤,故對建築、修繕祠堂非常重視,特別是對門的闊度和高度則更為考究,按門光尺的尺寸,中間闊度合。“義、官”兩字上,耳門闊度合在“本、財”兩字上,以示子孫有發達榮耀之意。
正堂內壁和大柱油漆一新,巍然聳立的正堂木柱上有中華林氏書畫院院長、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副會長林偉功書寫:“九龍衍派家聲遠、十德傳芳世澤長”;正樑柱上林國良書寫”西河郡晉安派支分九牧下廣大煉里、始祖堅閩宗祿蕃衍蘊公廷三林金一“等楹聯。中間”四柱“出廳(據說只有帝王世家謫系祖祠才能用六柱出廳,一般只能用四柱出廳)。正堂進深一間,面闊五間,正堂明間中央為神龕,後壁上畫有始祖堅公和金一公畫像,儀態逼真,祖宗牌位安放在神龕中。神龕上方懸一塊金字“永安堂”匾,神龕左右上角各鏤刻一頭牛形,凸顯有力,形象栩栩如生。神龕下砌築一張大理石面供桌,桌上擺放香爐燭台等祭品,桌下正中供奉后土塑像。
大煉村林氏族譜在“文革”動亂中被毀,片紙無存,其間幾經續修,均未成功,現林氏宗親為了落實永安市編纂林氏宗譜工作實施意見,結合本村實際,進一步認真抓好,做好修譜和宗祠修繕工作。現宗祠修繕後已有專人看護管理。
飲水思源,尊宗敬祖。大煉林氏宗親繼中華歷代先賢之教風,樹本族好學上進之正氣,弘揚客家精神,豐富客家文化內涵,他們堅持每年秋祭八月初一為祭祖“會期”,正是同祖、同根、同血脈相聚秋高氣爽時,屆時,林氏宗親聚集祠內舉行祭祖典禮一併給先人掃墓,進一步激發林氏後裔敬祖睦宗愛國愛鄉的熱情。
福蔭林氏
林氏宗祠在福建省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建於清順治年間,面積843平方米,座北朝南。布局依次為門樓、前廳、正堂。門樓兩側有一對青石抱鼓,塑有人物浮雕。前廳門窗以鏤空圖案組成,兩側走廊為7檁卷棚式。正堂為17檁懸山抬梁式結構,明間金柱為菱形。
埔坪村居民姓林,據縣誌載,其先祖於元至元年間由漳浦深土路下遷至此地。幾百年來,子孫繁衍,俗稱“埔坪林”。清乾隆十九所(1754)埔坪村民林石過台灣,在台中霧峰發展,創業有方,子孫繁衍旺盛,成為此間望族之一。特別是後世出了“三代公卿”,聲名遠播海峽兩岸。
所謂“三代公卿”即林文察、林朝棟、林祖密祖孫三人,他們在近代閩台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林文察官至福建陸路提督,逝世後贈太子少保銜。林朝棟因抗擊侵台法軍,開拓台灣有功,欽加二品頂戴,賜黃馬褂,統領全台營務。林祖密是個革命家,1915年,他參加孫中山組織的中華革命黨,先後擔任陸軍閩南軍司令、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軍、福建省水利局長等職,1925年被北洋軍閥殺害,犧牲時年僅48歲。
林氏三代公卿,發跡後仍不忘鄉親,心繫桑梓,多有貢獻。埔坪村林氏宗祠現保存一方“田產碑記”。記載林朝棟“出資購公田為林氏家族祭祀之用。
化州林氏
林氏宗祠位於粵西化州那務鎮章道村璠璧坡,為南地坡林之祖祠,始建於清鹹豐二年(1852年)農曆七月,解放前,每年都舉行春秋二祭,大躍進時被拆毀,淪為農地,至今尚未修復。1984年,恢復拜祭事宜。龍自大嶺起祖,蜈蚣塘六存,秀麗極高裝出脈,三台並列,帳軒連直石兒崗,水木行龍,最綿遠度協而至樟道村,坐子向午,楹聯:蹌濟萃一堂報本追遠昭厚德、典型垂萬襈去奢崇儉守家風;東國仰儒宗東粵衣冠綿燕翼、西河傳教澤西園翰墨慶蟬聯;始祖一念恤鄰媯納觀型聿成九龍鼎族、群孫百行惟孝構堂世守當紹十德高門;祠對苑山玉樹森森胥報本、門環壁水銀濤汨汨總朝宗。
祠堂記
武周達孝,明天察地,而中庸顧以立廟,定製稱之,蓋親親,故尊祖。尊祖敬宗,敬宗故收族,聖人教人之道,莫大於是吾族。始祖由欎林徙高州,卜居藍地坡,啟基數世,時人尚未繁,余貲有限,家廟未暇計。至五世仁山,情殷報本,胸懷廣闊,志謀深遠,邀創祖會,積置嘗田。同聲相應者,十有六人,各捐粟五斗,隨積隨置,創租三十餘石,議將二世祖嘗五十石,合為經營,數年間,積錢將盈千緡。又善相陰陽,見璠璧坡勝地,買為祠基,與叔喜序,堂弟丹亭、崇峻、邦任四人,共專盛事,百計圖,維廟制始定經始之日,雖被強鄰勢轄,亦無如之何。有操有守,可謂盡善矣。祠成後,譜牒經拔南兄草創章程,猶未全備。今將各款規制,注為定式規模,略為粗具,可共敘夫天倫,至於擴而充之,積嘗田,使瓜綿菽衍,人才蔚起,為廟貌光,則重有望於後人焉。
分布
化州林氏是廣東化州眾多姓氏之一,人口在兩萬至五萬之間,在全市人口中占據著較大的比例,遍布化州城鄉,其中化北平定、那務、播揚等鎮為林姓較大的人口聚集區。綜合《化州縣誌》及市內各支派《林氏族譜》等有關資料,各支派開基始祖主要來自三方面:由外地或外省遷入;在化邑為官、經商而落籍;因人口壯大而遷居於此,最早可追溯到宋代。
田寮林
始祖林法權,原籍福建。南宋末年,經商之化州,定居於化州,開基立業。現其後裔主要分布於播揚鎮之文水、文龍、播揚、紅山、杉山、良山等村莊。南地坡林
始祖福山公,原籍廣西鬱林。清康熙年間,落籍高州,焉後,遷茂名良塘,傳二世,竹峰公兄弟遷居南地坡,開墾荒地發展生產。啟基數世,因人繁地窄,林氏族人先後從南地坡遷出六村、平山坡、新屋、渡頭、利榕、烏金山等地。該派系以西河郡望為堂號,人口眾多。平定林
始祖林權,原籍福建莆田。明代永樂年間,為躲避戰亂而遷居平定龍門塘,今其後裔主要分布於山口坡、沙坡等地,上世紀80年代人口已達2000。龍門塘林
源於福建,分居遷徙,清代入化,卜居平定龍門塘,今其後裔分布於龍門塘、陂板等村,上世紀80年代人口已達1000。石灣林
始祖林乾二郎,原籍吳川梅菉,清代遷入石灣,今分布於石灣、紫花埇、牛路水及新安小良埇等地。大塘坡林
始祖林士滔,原籍茂名沙坡百堝村。明萬曆末年,為圖謀發展,定居麗崗大塘坡,今其子孫後代分布於大塘坡和那務泉埇、朱六坡、六笛坡等處公居林
始祖林常秀,原籍廣東新會。明憲宗年間入化,開基創業,迄今年代五百有餘,今分布中垌公居、塘梨根,部分遷往廉江塘蓬鎮橋頭村之外亦有其它地區。官田林
始祖林永,吳川霞街林姓入粵始祖,字長修,號蘭嶼,是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九牧長房端州刺史葦公第十五代孫。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明經擢第,任海南儋州學正、瓊州府教授,宦滿至廣東吳川,卜居霞街,蕃衍近三十代,子孫分布於廣東省吳川、湛江、化州、高州、信宜、茂名、廉江、遂溪、雷州、徐聞以及湖北、江夏、廣西容縣、北流、合浦、北海和海南省儋州、萬寧等縣市四百多個村莊,人口近二十萬。化州下郭官田林氏現有四千餘人,兩大派系,均源自吳川霞街,分布在沙城、新村、塘賴、火燒嶺、大檻等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