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果皮。
性味
味甘、酸,性熱。
歸經
歸肺、脾經。
功效
暖胃健脾,補肺止嗽,破血消腫。
主治
用於胃寒呃逆,脾虛泄瀉,久痢,肺虛寒嗽,疽瘤。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浸酒。
採集加工
夏季分批成熟,採收成熟果實,除去種子,把果皮曬乾或烘乾。
形態特徵
喬木,高10m。主幹極短,多分枝。葉對生;葉柄長6-8mm;葉片革質,披針形或長圓形,長12-25cm,寬3-4.5cm,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葉面多透明細小腺點;羽狀脈,側脈12-16對。聚傘花序頂生;花梗長1-2cm,花白色,直徑3-4cm;萼管倒圓錐形,長8-10mm,萼齒4,半圓形,長6mm,寬8-9mm;花瓣4,分離,闊卵形,長約14mm;雄蕊多數,長2-2.8cm,花葯長1.5mm,丁字著生,縱裂;子房下位,花柱與雄蕊等長。果實球形,果皮肉質,直徑3-5cm,成熟時黃色,有油腺點。,種子1-2顆,多胚。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生於河邊及河谷濕地。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貴州、雲南、台灣等地。
藥材形狀
本品為不規則捲縮塊狀,長2-3.5cm,寬1-2cm;表面棕紅色或棕褐色,有細微皺紋;內表面淺黃棕色。果皮約厚1mm,中心有乾枯花柱,長0.5-1cm;乾時質脆,潮時質韌。氣微,味甘、微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