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文廟

蒙城文廟

蒙城文廟位於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周元西路219號,是封建時代祭孔、演禮和辦學的地方。文廟始建於元至元21年,明洪武四年依舊址重建。歷經永樂[明朝]、萬曆、順治、康熙等年間多次維修擴建,逐漸形成清代風格。文廟自前而後依次為靈星門、泮池、泮橋(以上待建),大成門和大成殿,靈星門正對青去街,取其“平步青雲”之意。靈星門的西南側有一井,名聖井“聖井甘泉”為蒙城八景之一。蒙城文廟是安徽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蒙城文廟,亦稱黌宮、黌學,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是祭孔、演禮和辦學的地方。文廟自前而後依次為靈星門、泮池、泮橋、大成門和大成殿(孔子被稱為"集大成之先師")。靈星門正對著青雲街,取其"平步青雲"之意。靈星門的西南側有一井,名聖井。大成門東連名宦祠,西連鄉賢祠。大成殿前東西各有配廡,殿東為節孝祠,殿西為忠義祠。東院是文昌閣,西院是明倫堂。

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也是淮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宏大的文廟大殿。殿內正中供奉著孔子神龕牌位和塑像,兩側置顏回、曾子子思、孟子四位的塑像牌位。殿上方懸掛著康熙、乾隆皇帝御書"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與天地參"三塊匾額。殿前閱台高一米餘,上有漢白玉欄桿,愈加顯得氣勢恢宏。

文物遺存

大成殿介紹

蒙城文廟蒙城文廟

大成殿,原名先帥殿,又稱聖人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殿寬五間,進深三間,為山以頂抬梁式建築,九檁十八架,四十二檐墩,用巨杉作棟樑,飛檐翹角,蔚為壯觀,殿內外上下重油彩繪,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是我們淮北地區最為宏偉、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築。從前,殿內正中供孔子神龕牌位,兩旁置顏、曾、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大字。殿上方懸著康熙,乾隆皇帝御書的“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與天地參”三塊匾額。殿前閱台高一米餘,上有一圈漢白玉欄桿,中間和兩旁有石階供人登臨。東西廊房各七間。為灰色筒孔覆頂,車房原供孔子三千弟子,西房原供歷代賢孺牌位。

大成殿的“大成”二字源於孟子語“孔子之謂集大成”。因為孔子創立的學說吸收了夏、商、周文化的精華,形成了博大精深、影響久遠的儒家學說,後人尊稱孔子為孔聖人。大成殿是文廟的整體建築。殿寬五間,進深三間,抬梁式建築,九檀十八架,四十二檐墩,用巨杉作棟樑,飛檐翹角,蔚為壯觀,殿內外上下重油彩繪,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是淮北地區最為宏偉的、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築。

原先,殿內正中供孔子神龕牌位,兩旁置孝、忠、悌、信、禮、義、廉、恥八個大字。殿上方懸著康熙、乾隆黃帝御書的“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與天地參”三塊匾額。但自清末以後,文廟旅遭兵劫。20世紀60年代末期,殿內松柏、碑刻、匾額等被毀壞殆盡,只余清代建築32間,總面積1976平方米。

大成殿殿檐以七硒斗拱承托,檐下磚木雕刻飛禽走獸,形態各異,精美絕倫。前檐下有6條蟠龍斜撐,龍體與雲狀圖案全被鏤空,雕工精細,氣勢不凡。從房屋檐角的鏤空花磚到屋檐下的精緻壓脊,都能看出是清代建築風格。房頂的木架是幾百年都沒有變形的結構,其它鏤空石、木構件都相當精美,體現了非凡的藝術功力。

在通往大成殿的台階正中有一塊正方形浮雕石,稱為丹陛石,雖然經過了數百年的風吹雨打,但仍可清晰地看出上面的各種圖案。在丹陛的正中是二龍戲珠,雙龍身形舒展,神態安詳,不似一般龍雕身形盤曲張牙舞爪,也不見常有的那種雲遮無著。據縣文物處工作人員介紹,這塊陛石是明朝遺物,如此大型的龍雕且保存完好,並不多見。丹陛在我國傳統建築中是等級與權利的象徵,只有皇帝的行宮和孔廟才可以修建,祭祀時供皇帝行走,又稱御路。

大成門介紹

大成門又稱戟門,面闊五間,是通向大成殿的過道門。在其東面的名宦祠原供蘇舜飲,豐稷等在蒙城有政績的官吏,西面的鄉賢祠原供莊子、何惟等地方賢土。

大成門東連名宦祠,西接鄉賢祠。大成殿前兩側有東西配廡,殿東為節孝祠,殿西為忠義祠。東院是文昌閣,西院是明倫堂。文昌閣等處開設具有濃厚文化色彩的古玩、書畫軒、古錢幣等商店,具有傳統的民俗文化特色。

文物價值

蒙城文廟蒙城文廟

蒙城文廟是淮北地區儒家文化的傳播地,發揮了傳承中國古代文明、弘揚傳統文化的歷史作用,對淮北歷史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據縣誌記載,當地士紳曾多次捐銀修建文廟。正是歷代蒙城人民對孔子的偉大精神與人格魅力的敬仰,才使文廟保存下來,並成為整個皖北地區保存較為完好的文廟。

孔廟文化進而滲透到蒙城人的生命意識中,涵養著這兒的居民的一生。至今,老一輩的人尚有習俗:嬰兒滿月出行,要有父輩撐傘抱入文廟,去承接至聖先師的垂蔭,長大後就可以知書識禮;人死了,要取文廟的一瓶“文武土”,埋於壙穴,以喻後輩文昌武運。

文物保護

蒙城文廟以其特有的建築、藝術、和史學價值而於20世紀90年代被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