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蒙台梭利教具主要分6大領域,感官教育教具、數學教育教具、語言教育教具、科學文化教育教具、日常生活教育教具及音樂教育教具。在蒙台梭利教具中,最經典的教具為感官教育教具部分,例如:插座圓柱體、粉紅塔、棕色梯、長棒等。蒙台梭利教具最大的特點在於,孩子通過自主地操作教具,從中主動地獲得大量感官經驗及掌握不容易被理解的數理知識。蒙台梭利教具是依據孩子的年齡段而設計的,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適用不同的教具。
20世紀90年代,蒙台梭利教具隨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一併,從台灣、香港等地傳入我國大陸,並在本世紀初,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幼教工作者及幼兒家長認識了蒙台梭利教具。
教具的特色
1、蒙氏教具不選用五彩雜陳的色澤,以樸實、乾淨的色調為主。因為它具有教育意義,所以通常用單色調,突顯真正的教育目標,也就是具孤立的特性。例如:粉紅塔的十塊木頭全部都是粉紅色。
2、由於教具的最重要目標,是為符合兒童的內在需要,所以在大小、尺寸上,只以兒童的能力為考慮範圍,例如:粉紅塔最大的一塊,孩子也可以搬得動。
3、每項教具都有能夠吸引小孩子的因素, 例如粉紅塔木頭的重量、顏色;或者勺豆子時,豆子沙沙的聲音。
4、教具的設計, 以供給一個人操作為主要考慮目標。5、每項教具的單獨和聯合使用, 都有其步驟和順序才能完成。而且不管在設計上或者在使用方法上,都是由簡單到複雜,其主要目的是增減培養孩子了解步驟,重視秩序,並間接地培養其“內在紀律”。
6、每樣教具都具有直接與間接的教育目的。
7、在設計上,具有控制錯誤的特性, 可以使小朋友自行發現錯誤、而能自行改正,例如:粉紅塔有十塊,最小的一塊是一公分的正立方塊,最大的一塊為十分公分的正立方體,所以最大塊與次大塊剛好差一公分。在堆完塔後小朋友可以拿起最小的那塊,量一量各塊之間的差距,他會發現恰好都是一公分。
8、由步驟、 秩序中培養孩子的邏輯習性和推理的能力。
蒙台梭利教具使用
色板
通過顏色深淺、明暗的變化,培養兒童視覺分辨漸進色的能力,建立初步對美術的審美觀念。屬感官教具
。訓練幼兒各種感官,如視覺、聽覺、觸覺、嗅覺。
教具構成:
色板11對--紅、黃、藍、橙、綠、紫、粉、棕、灰、黑、白各1對
教育目的:
直接目的--通過視覺的辨別物體的粗細。
間接目的--
1、培養孩子敏銳的觀察力及專注力。
2、培養孩子的色彩美感。
3、啟發孩子的藝術感覺。
操作方法:
配對練習:
1、準備好工作毯(桌子),邀請孩子一起來工作,介紹色板的工作。
2、取出紅、黃、藍的色板6塊,散放在工作毯(桌子)上。
3、進行配對的工作。
名稱練習:
1、略。
2、右手拇、食指捏住色板白色的邊緣將紅色和藍色取出拿到桌上(每種顏色的色板只拿一片)。
3、用三階段教學法教給孩子顏色名稱。
4、請孩子在屋子裡找了色板的物品進行配對。
變化與延伸:
1、在生活中發現學過的顏色。
2、做塗色和調色的練習。
3、自由的用顏色畫畫。
適用年齡:3歲以上。
錯誤控制:視覺控制。
神秘袋
教具構成:5個原木色的幾何立體組—球體、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圓錐體,小篚子一個
教育目的:直接目的—透過視覺和觸覺,讓孩子感知並了解幾何立體組的特徵。
操作方法:
1、準備好桌子,邀請孩子一起來工作,介紹要做幾何組的工作。
2、取來教具放在桌子的右下角,從中拿出球體、正方體、圓錐體橫行擺在桌子上。
3、指球體說:”這是球體“,拿起球體放在兩手手心中來回滾動,感知球體的外形,也遞給孩子感知一下,放回原處。
4、同樣方法認識正方體和圓錐體。
5、進行三階段教學法。
6、教具歸位。
變化與延伸:神秘袋工作—將幾何立體組放在一個不透明的袋子裡,家長說出一個名稱,讓孩子從袋中摸出。
適用年齡:4歲以上。
錯誤控制:教具本身。
二項式
二項式是代數公式(a+b)三次方的具體展示,每一個項數組合正好有一塊矩形方塊與之對應,學齡前的幼兒可籍視覺辯識其顏色及形體來探索此教具,是學習代數二項式的間接準備。
教具構成:二項式木盒一個
教育目的:
直接目的—培養孩子視覺能力
間接目的—
1.培養孩子敏銳的觀察力及專注力。
2.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
3.手眼動作的協調。
4.為數學學習打基礎。
操作方法:
1、略。
2、取來二項式放在桌子上,拿起箱蓋,蓋面向上,放在木箱邊。
3、一一取出各個立方體、無序的放在桌子上。
4.按著紅色和黑色將立方體分類,先選出純紅色和純藍色的兩塊擺好,再將紅黑、藍黑擺在其下。
5、依照箱蓋的顏色找相應顏色的立方體擺在蓋子上—第一層以純紅色的為控制、擺好後平移回箱子內、順序不能變,第二層以純藍色的為控制、擺好後和、平移回箱子內、順序不能變。
6、全部擺完後給孩子看箱子側面的色塊和擺好的立方體顏色一致,箱蓋也同樣。
7、比較後蓋好箱蓋。
8、略。
適用年齡:4歲以上。
錯誤控制:教具本身,依據顏色及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