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簡介
瑪利亞·蒙台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傑出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義大利歷史上第一位學醫的女性和第一位女醫學博士。 1870 年 8 月31日瑪利亞 · 蒙台梭利出生在義大利安科納( Ancona )地區的基亞拉瓦萊( Chiaravalle )小鎮。父親亞歷山德魯 · 蒙台梭利是貴族後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軍人,母親瑞尼爾·斯托帕尼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博學多識、虔誠、善良、嚴謹、開明。作為獨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寵愛,受到良好的親職教育。因此從小便養成自律、自愛的獨立個性,以及熱忱助人的博愛胸懷。瑪麗亞·蒙特梭利是二十世紀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她所創立的、獨特的幼兒教育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水平和社會發展。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特點在於十分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她為此從事了半個多世紀的教育實驗與研究;她的教學方法從智力訓練、感覺訓練到運動訓練,從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從平民教育到貴族教育,為西方工業化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幾代優秀的人才基礎。《西方教育史》稱她是二十世紀贏得歐洲和世界承認的最偉大的科學與進步的教育家。
蒙台梭利貢獻
蒙特梭利在擔任助理醫生期間( 1896-1898),主要是治療智障兒童。當時義大利把智障兒童與精神病患者一起關押在瘋人院裡。室內沒有玩具,甚至沒有任何可供兒童抓握和操作的東西;管理人員態度惡劣,根本不組織任何活動。蒙特梭利對這些兒童的處境深表同情。通過觀察和研究,她深深感到,這種醫療方法只能加速兒童智力下降。從此,她對智障兒童的治療和教育問題產生了興趣,決心用自己的智慧去幫助他們。為了找到一種適合智障兒童的教育方法,蒙特梭利認真研究了法國心理學家伊塔和塞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她親自翻譯他們的著作,親手抄寫,以加深理解,伊塔和塞根是19世紀訓練心理缺陷兒童的著名人物。伊塔曾在1800年對一個早年被丟棄後在森林中長大的“野孩”進行治療,並發表了實驗報告。塞根繼承了伊塔的事業,提出“生理教育法”,主張對身體有殘缺和智力落後的兒童進行感官訓練,充分發揮他們的生理功能,促進其智力和個性的發展,他著有《痴呆的精神治療、保健與教育》和《痴呆及其生理治療方法》。伊塔和塞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深深地影響了蒙特梭利。她認為這就是“科學的教育學”的先導。1898年,在都靈召開的教育會議上,蒙特梭利發表了以《精神教育》為題的演講,闡述了對智障兒童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她指出:“兒童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問題,而不是醫學問題”並向社會呼籲,智障兒童應當與正常兒童一樣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權利。蒙特梭利發現,智力缺陷兒童的心理水平一般比同齡的正常兒童差,但與年齡更小的正常兒童有很多共同的特點,如感官發育不完善,動作不協調,走路不穩定,不能從事脫衣服之類的活動,沒有掌握語言,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她確信,自己為智力缺陷兒童設計的教育方法也適用於正常兒童,而且會獲得更顯著的效果。於是,她決心獻身於正常兒童的教育工作。
在這種思想支配下,1901年,蒙特梭利離開精神治療學院,再次回到羅馬大學,進修哲學、普通教育學、實驗心理學和教育人類學,以擴大和加深自己的理論基礎,進一步研究教育正常兒童的方法,為以後從事正常兒童的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04-1907年,她擔任羅馬大學人類學教授,並在講義的基礎上整理成《教育人類學》一書,於1908年出版。
1907 年蒙台梭利在羅馬貧民區建立“兒童之家”。招收 3 — 6 歲的兒童加以教育,她運用自己獨創的方法進行教學,結果出現了驚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貧寒的”兒童,幾年後,心智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被培養成了一個個聰明自信、有教養的、生機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嶄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學方法,轟動了整個歐洲,“關於這些奇妙兒童的報導,像野火一樣迅速蔓延”。人們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許多新的“兒童之家”。1909年,蒙台梭利寫成了《運用於兒童之家的科學教育方法》一書,1912 年這部著作在美國出版,同時很快被譯成 20 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100 多個國家引進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歐洲、美國還出現了蒙台梭利運動,1913 年 --1915 年,蒙台梭利學校已遍布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僅僅美國就有2000多所。蒙台梭利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一場幼兒教育的革命。
1929年,“國際蒙特梭利協會”在丹麥成立,蒙特梭利任會長。此後,10多個國家相繼成立了“蒙特梭利學會”。從1929年至1951年蒙特梭利逝世前,“國際蒙特梭利協會”召開了9次大會,蒙特梭利連任9屆大會主席。到1952年蒙特梭利逝世時,歐美和印度等地都建立了蒙特梭利學會,“兒童之家”則遍及世界各地。 第一次於1929年在丹麥的艾爾斯諸舉行; 第二次於1932年在法國的尼斯; 第三次於1933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 第四次於1934年在義大利的羅馬; 第五次於1936年在英國的牛津; 第六次於1937年在丹麥的哥本哈根; 第七次於1938年在蘇格蘭愛丁堡; 第八次於1949年在義大利的山瑞穆; 第九次於1951年在英國的倫敦。 蒙特梭利為促進兒童智力發展和實現世界和平奮鬥了一生。她生前曾經獲得許多榮譽和獎勵,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她的熱愛與尊敬。例如,法國授予她 “榮譽社團會員勳章”;她的故鄉安科納和米蘭等地授予“榮譽公民”的稱號;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授予她“榮譽哲學博士”學位;蘇格蘭教育研究院授予她“榮譽院士”職位。
1949、1950、1951年連續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的資格。
教育理念
概述
蒙台梭利認為干涉兒童自由行動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強制性的,懲罰成了教育的同義詞。她強調教育者必須信任兒童內在的、潛在的力量,為兒童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讓兒童自由活動。她特製了很多教具,如小型的家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兒童進行感官練習。兒童的感官練習對兒童對事物的認識極為重要。
兒童發展觀
蒙台梭利對於兒童心理發展的看法,是她全部教育學說的基礎。過去許多人批評她在這個問題上純屬遺傳決定論,其實並不盡然。縱觀蒙台梭利的全部學說,她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既不是單純的內部成熟,也不是環境、教育的直接產物,而是機體和環境互動作用的結果,是“通過對環境的經驗而實現的”(蒙台梭利:《有接受力的頭腦》,1949年英文版,第97頁)。蒙台梭利肯定,創造良好的環境,採取正確的教育措施,及早進行教育,豐富兒童的經驗,可以消除和防止智力落後的現象。?具體地說,蒙台梭利首先強調的是人和遺傳素質和內在的生命力。她說:兒童的“生長是由於內在的生命潛力的發展,使生命力顯現出來,他的生命就是根據遺傳確定的生物學規律發展起來的”。對兒童來講,生命力表現為自發衝動,因此她把對兒童的自發衝動是壓制還是引發作為區分好壞教育的分水嶺,對舊學校壓抑學生自發衝動的做法予以猛烈抨擊。她說:“在這樣的學校里,兒童像被釘子固定的蝴蝶標本,每人被束縛在一個地方——桌子邊”,這對兒童的發展是不利的。在身體方面,導致骨骼畸形;在心理方面,教師為了把零碎乾癟的知識塞進兒童的頭腦,用獎勵和懲罰誘逼兒童集中注意和緘默不動。蒙台梭利否定獎勵、懲罰等強化的作用,強調兒童的內在力量、主觀能動性;要求環境(刺激)要適合兒童的內在需要和興趣,認為兒童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部結構、變化和發展。
蒙台梭利又認為,生命力的衝動是通過兒童的自發活動表現出來的,“生命是活動的,只有通過活動才能發展”,為了使兒童的生命力和個性通過活動得到表現、滿足和發展,就必須創造適宜的環境。蒙台梭利為“兒童之家”設定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有一個較大的花園,學生可自由進出;輕巧的桌椅,4歲兒童便能隨意搬動;教室里放有長排矮櫃,兒童可任意取用放在裡面的各種教具。這樣的環境設定明顯地是服務於兒童的自由活動的。
從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來看,蒙台梭利強調通過自發活動表現出來的生命力發展呈現一種節律(階段):童年是個性形成最重要的時期,“沒有比這個時期更需要智力方面的幫助”了(蒙台梭利:《有接受力的頭腦》,第27頁)。而在童年期,兒童的各種心理機能也存在不同的發展關鍵期,例如,2~6歲是對良好的行為規範的敏感期,2~4歲是對色、聲、觸摸等感覺的敏感期。某種感覺能力在相應時期內出現、消失,當它們出現時,能最有效地學習;忽視了敏感期的訓練,就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這正是很多低能兒童之所以低能的主要原因。因此,環境和教育在兒童心理發展中又是舉足輕重的。蒙台梭利說,環境問題在她的教育方法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蒙台梭利還認為,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發展節律,教育要與兒童發展的敏感期吻合,就必須用不同的教育來適應不同的成熟節律,因此她十分強調個別教學,讓兒童各按自己的需要自由活動,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應該如何看待蒙台梭利的兒童發展觀?我們認為,蒙台梭利由於缺乏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未能正確闡明遺傳、環境和教育三者之間辯證統一的關係,她的全部學說的基點是兒童內在生命力的自發衝動,把教育看作僅僅是兒童潛能(本能)的展現,雖然她也注意到環境和教育的重要性,但總的說來只把它們放在從屬於遺傳的地位,因而誇大了兒童的自發衝動和自由活動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儘管如此,蒙台梭利多少看到了心理發展是遺傳與環境、教育協同作用的結果,證明了教育可以糾正智力落後,更能使正常兒童智力發展,提倡早期教育,這比當時那種認為“智力固定不變”,否認兒童早期認識發展必要性的流行看法要接近真理。她尊重幼兒自身發展的特點,反對用成人的思想不適當地妨礙幼兒的心理發展,注意到兒童活動的智力價值和內部動機在學習上的意義,這些都有合理之外。至於蒙台梭利關於敏感期和兒童心理發展階段論的思想更已被心理學家廣泛承認。蒙台梭利的教育工作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功,是與她對兒童心理有一定的正確理解分不開的。
教育法
適用範圍
蒙台梭利的初級教學法適用於3~6歲的兒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體育
為了促使幼兒生理的正常發展,使他們的日常生活動作熟練化,蒙台梭利十分重視幼兒的肌肉練習,她除了順其自然,讓幼兒通過坐、起、走、穿衣、脫衣、取物、照料動植物等行為得到良好的體育練習外,還發明了種種器具,如螺旋梯、搖椅等等,幫助幼兒進行訓練,還編制了體操乃至於呼吸、唇、舌、牙等方面的特別練習。
感官教育
這是蒙台梭利方法中的中心環節,下文將予重點述評。蒙台梭利認為,感官訓練既為兒童將來的實際生活作準備,又是兒童接受知識和發展智力的基礎。
知識教育
結合感官訓練,提早讓兒童接受讀、寫、算、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同時,通過談話發展兒童的語言能力。
實際生活練習
如穿衣、個人衛生、室內整理等,使兒童不需別人幫助而能自己處理日常生活上的事項,培養其獨立性。不難看出,蒙台梭利上述做法對於幼兒教育來說有許多可取之處。至於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還須作進一步的分析。
蒙台梭利
從發展的觀點出發,蒙台梭利認為'兒童是一個發育著的機體和發展著的心靈;兒童發展的時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幼兒處在不斷生長和發展變化的過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內部的自然發展。在這個連續的自然發展過程中,幼兒的發展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發展。
在蒙台梭利看來,幼兒身體內含有生氣勃勃的衝動力。正是這種本能的自發衝動,賦予他積極的生命力,促使他不斷發展。一是主導本能,這種本能對於處在生命初創時期的嬰兒提供指導和保護,甚至決定物種的生存。二是工作本能,這是人的基本特徵。幼兒正是通過不斷的工作在進行創造,使他自己得到充分的滿足,並形成自己的人格。它既能使人類更新,又能完善人類的環境。
在心理方面,幼兒心理發展既有一定的進程,又有隱藏的特點。蒙台梭利認為,幼兒是一個“精神(心理)的胚胎”。因為每一嬰兒都有一種創製本能,一種積極的潛力,能依靠他的環境,構築一個精神世界,所以,幼兒不僅作為一種肉體的存在,更作為一種精神的存在。每個幼兒的精神也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創造性的精神。
在蒙台梭利看來,在幼兒的心理發展中會出現各種“敏感期”。她說:“正是這種敏感期,使兒童用一種特有的強烈程度去接觸外部世界。在這時期,他們對每樣事情都易學會,對一切充滿了活力和激情。”而人的智力發展正是建立在幼兒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礎上的。
1.秩序的敏感期 從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現一直持續到四歲。這是幼兒的一種內部的感覺,以區別各種物體之間的關係,而不是物體的本身。
2.細節的敏感期 幼兒在2-3歲時會表現出對細節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細節上。這表明幼兒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兒和成人具有兩種不同的智力視野。
3.協調性敏感期 這是在幼兒發展中最易觀察到的一個敏感期。幼兒通過個人的努力學會走路,並逐漸取得平衡和獲得穩健的步伐。應該在2到3歲時出現。
4.觸覺敏感期 幼兒會朝著外界的物體伸出小手。這個動作的最初推力代表幼兒自我進入外部世界之中。正是通過手的活動,幼兒才能發展自我,發展自己的心靈。
5.語言的敏感期 2個月左右幼兒就開始吸收語言,他所獲得的語言是他從周圍環境中聽到的。當他說第一句話時,並不需要為他準備任何特殊的東西。在蒙台梭利看來,語言能力的獲得和運用,是幼兒智力發展的外部表現之一。
蒙台梭利強調指出,應該注意幼兒的心理發展和生理的發展之間的密切的關係。她說:“如果心理的壓抑會影響新陳代謝,並因此降低了一個人的活力的話,那可以肯定,相反的情況也會發生,富有刺激的一種心理體驗能夠增加新陳代謝的速度,並因而促進一個人的身體健康。”
原則
以兒童為主——為的孩子打造的一個以他們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充分的教具提供 —— 孩子是靠感官來學習的,我們提供給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發他的內在潛能。所以,設計一個適合孩子的生長環境,應該是能提供豐富的教材(包括自然的、人文的),以誘發他自我學習的樂趣。不“教”的教育—— 反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育,而主張籍由良好的學習環境,亮麗豐富的教具,讓兒童主動去接觸、研究,形成智慧。把握敏感期的學習—— 0~6歲的兒童,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出現對不同事物的偏好的各種“敏感期”。蒙台梭利科學幼教法強調掌握兒童“敏感期”,而給予適切的學習。蒙台梭利教育擁有一套蘊含無限教育價值的學具,這套學具利用幼兒感覺的敏感性,透過可供幼兒操作的教具,讓孩子們輕鬆愉快的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收許多抽象的概念。尊重幼兒重複練習的特性,所有學具幼兒可以反覆操作,滿足幼兒生理心理上的需要。教師居於協助啟導的地位—— 教師必須放棄傳統自以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從旁適時地給予兒童協助與引導,讓兒童成為教育的主體,使他們動頭腦、有智慧。父母才是真正的關鍵—— 孩子的教育,並不只限於學校一隅,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更是無所不在。在心愛樂園的親子課堂中,家長不僅可以學到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還可以和寶寶一起上課,在課程中增進親子感情。
中國蒙台梭利教育現狀
蒙台梭利教育在幼稚園中傳播的趨勢是從沿海至內地,從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從單位辦園、私人辦園到教育部門辦園,目前已遍及全國除西藏自治區外的二十幾個省區和直轄市。
早在20世紀初,隨著《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文譯本的出現,蒙台梭利教育即傳入我國。當時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評價蒙台梭利說:她的努力和功績,揭開了幼稚教育新篇章,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1914年,江蘇省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會”,1923年,國立北平女子師範大學附屬蒙養園,開辦了兩個蒙台梭利班(1926年因人事變更而停辦),這些是蒙台梭利傳入我國之初的情況。當時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同時接觸了蒙台梭利教育,蒙台梭利教育一經引入,即受到國內幼教界的好評與歡迎。
但處於20世紀前半期的中國,政治衰敗、經濟落後、人民生活貧困,幼稚園的數量極其有限,且多由外國支委會開辦,國人辦的幼稚園數量少、規模小、經費有限,無力採用被人稱道的蒙台梭利教育。20世紀30年代初蒙台梭利博士致函中國教育部長,邀請中國派員赴羅馬參加教師培訓,並徵集在中國採用該教育的報告及書籍,我國時任教育部長蔣夢麟先生回復稱:你的教具頗多,但不甚經濟,中國多採用設計教學法,教材取自生活,不需購置教具。又稱中國沒有實施蒙台梭利的報告文章及翻譯的書籍等。教育部長之言反映了當時的實情,蒙台梭利教育雖受到稱讚,但不適應當時我國的國情,因而未能傳播開來。
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了國家的全面建設。當時政府提出了“全面學習蘇聯”的方針,中央教育部聘請了蘇聯幼兒教育專家,翻譯了蘇聯的教材,以蘇聯的學前教育模式改造中國的幼稚教育。將西方國家的幼兒教育思想及幼兒教育家均視為資產階級性質,持批判、否定的態度。蒙台梭利及其創立的幼兒教育法同樣未能免於批判,被冠以唯心主義世界觀、資產階級兒童中心主義、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教育、機械地感官訓練、以輕度弱智兒童的教育來教育正常兒童等,遭到全盤否定。對蒙台梭利教育的批判是伴隨政治運動的興起而進行的,因此已不計其數了。長期批判造成的後果是:阻礙了人們真實地了解蒙台梭利其人及其教育;由於批判所持觀點的偏頗,導致抵毀和扭曲了蒙台梭利教育;在實踐中禁錮了蒙台梭利教育,致使無人知曉,更說不上採用了。
1978年以後,新的一頁歷史被掀開,學術界逐步走向務實,走向開放,走向糾正錯誤。打開了國門後,我國幼教界前輩——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盧樂山先生從外部世界的幼兒教育中發現了蒙台梭利教育依舊存在並得以在世界範圍內發展壯大,終於在1985年——中斷了60年後——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盧教授編著的《蒙台梭利的幼兒教育》一書。1990年和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對外國教育各家名著叢書中,相繼翻譯了蒙台梭利的4本專著,即《童年的秘密》、《有吸收性的心理》、《蒙台梭利教育法》、《教育中的自發活動》。同時在大學的課程也中止了對蒙台梭利的批判,而代之以對蒙台梭利教育的客觀介紹。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境外的幼兒教育交流日益迅速,一些熱愛國家、熱心幼教的人士帶來了台灣幼稚園實施蒙台梭利教育的信息,並擬將這一優質的幼兒教育方法提供給大陸的廣大幼兒。他們找來合作夥伴,實施夙願。1994年,北京師範大學與台灣蒙台梭利啟蒙研究基金會合作引進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項目,北師大實驗幼稚園及北京市北海幼稚園成為該項目的實驗基地。1994年暑假,台灣派講師來到北京師範大學培訓老師,秋季開學後便正式啟動了“蒙台梭利教育中國化實驗研究”課題。北師大威斯達公司緊跟實驗研究,於1996年春季完成了蒙台梭利教具的生產,成為我國第一家生產蒙台梭利教具的公司。與此同時,北京市崇文區第三幼稚園、寧夏銀川市蒙台梭利幼稚園也相繼開始了蒙台梭利教育的實驗研究。至此拉開了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國幼稚園中套用的序幕。
實驗進展的成效漸漸影響開來,首先被吸引的是家長,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接受這一良好的教育,漸漸地便有更多的幼稚園開設了蒙台梭利教育實驗班。蒙台梭利教育在幼稚園中傳播的趨勢是從沿海至內地,從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從單位辦園、私人辦園到教育部門辦園,目前已遍及全國除西藏自治區外的二十幾個省區和直轄市。
眾多的蒙台梭利班發展水平尚參差不齊。一批參加課題研究的幼稚園,矢志蒙台梭利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仍在不懈努力地探索、研究與提高中。也有一些幼稚園由於師資培訓欠缺或為經濟利益所驅動,對蒙台梭利教育的理念領悟得甚為膚淺,成效寥寥。
回顧我國蒙台梭利教育融入幼稚園教育的10年路程,感慨良多,現總結幾個要領與同行分享:
一、熱愛兒童,尊重兒童學習獨立的意願,讓兒童通過自身努力自主自由地學習。
二、用心創設適宜的環境是教育者的重要職責。環境是兒童自我成長發展的決定 因素。
三、兒童在“工作”中練習獨立,完成自我成長的使命。
四、順應兒童自然成長的規律,不強求、不施壓。
五、教育者要學會“靜觀等待”、“克制”、“公正無私”和保障兒童自由的實現。
六、以教具和教具以外的人類活動的領域,促進兒童整體性地發展。
七、吸收中華文化和當代科技成果,適應本土、適應時代。
八、接納現代創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充實發展兒童的早期教育。
價值前景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獨特魅力源於對兒童的充分研究與了解,遵守兒童的敏感期,激發兒童潛能,在寬鬆、愉快的環境中發展孩子獨立、自信、專注、創造等能力,為將來孩子的成長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蒙氏教育法遍及歐洲大陸,也走向了世界,蒙氏教育法推廣百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理論不斷完善和發展,得到世界各地幼教界的普遍推崇和認同,在美國、歐洲、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學前教育已開發國家極受關注,蒙台梭利學校已遍及一百多個國家。
而在我國,隨著大量親子園、特色幼稚園的出現,社會上對早教師、幼師的需求急劇增加。推薦考生可以選擇學習蒙氏教育等特色幼師教育專業。由於公立學校沒有開設這個專業,考生可以選擇一些民辦學校就讀,例如北京愛福幼師培訓學校,該校是國內第一所具有蒙氏等特色幼師的專業學校。
據該校的就業負責人介紹,北京各大幼稚園,親子園以及早教機構,對蒙氏教師的需求很大,目前該校正在擴大招生計畫和短期培訓項目,以填補人才稀缺的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