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錢錢

董錢錢

董藩,當北京師範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由於這句說話“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家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這是我對研究生的要求。”一語成名,在網民中贏得了一個新的響亮稱號:董錢錢。 依其自設成功標準,實乃名利雙收。 在“董錢錢”成功哲學裡,很多人的人生無疑都是“恥辱和失敗”的,因為他們在40歲的時候還遠遠沒有掙到4000萬,其中就包括很多他的同行,特別是那些仍舊立志於“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古董”們,以“董錢錢”的標準,他們真該挖個地縫鑽進去才好,以免“有礙觀瞻”。

基本信息

名字由來

“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家)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2011年4月4日,北師大教授董藩發微博稱,高學歷者的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此言一出,立刻在微博上引起巨大爭議。北師大教授董藩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董教授亦被網友稱為“董錢錢”。

出名原因

客觀而言,董藩教授的觀點有合理和積極的成分,比如他認為自己富了意味著創造了很多GDP、稅收、就業崗位,也幫助了低收入者,並避免自己、家屬及親屬成為社會負擔。

財富成就了自己,也成全了別人,當然沒有什麼錯。

但董藩的“財富論”之所以觸犯眾怒,主要在於兩點:一是他把高學歷和個人財富簡單畫上了等號;二是他把財富當成了衡量人生價值和意義的主要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

高學歷一定意味著擁有更多的個人財富嗎?當然不是。讓高學歷者免於經濟窮迫和生活困頓,是國家和社會的責任,但不能說高學歷一定就是換取個人財富的籌碼。首先這是不現實的,因為擁有高學歷的人,並非就一定是擁有創造巨大物質財富能力的人;其次是很多高學歷者,其人生志向並不在於創造了多少物質財富,如果按照董藩教授的理論,這是一種“恥辱和失敗”,對這部分高學歷者而言,顯然有失公平。

而把個人財富當成是衡量人生價值和意義的主要標準,實際上就是拜金主義價值觀。先不說過去已有無數高學歷者在一生清貧的同時,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價值,即使是現在董藩教授的周圍,相信也有無數擁有高學歷,但卻沒有坐擁億萬家財的人,仍舊在為了教育、科研事業而默默奉獻。套用董藩教授的“財富論”,這些人都是人生的失敗者嗎?

財富只是獲得人生價值、實現個人幸福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很多擁有高學歷的人,雖然一輩子也沒有賺到董藩教授所說的“4000萬”,但他們因為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所以從內心感覺很幸福,很充實,很圓滿,這顯然是董藩教授的“財富論”所無法解釋的。追求個人財富沒錯,但個人財富和學歷高低既沒有必然的聯繫,也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讓追求財富者合理合法地去創造財富,讓無志於財富的人去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幸福,這才是多元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對人性的最大尊重和呵護。

董錢錢-四千萬言論

“4000萬”言論一出,引得輿論大嘩,如今董藩已經回應,其意是激勵學生進步。如此簡單而粗糙的回應,並沒有廓清真相。

其一,衡量人生價值,唯有金錢嗎?金錢是評價成功的唯一標準嗎?在董藩的論述中,他只見金錢,不論其他,一切唯金錢馬首是瞻,這顯然是一種誤區,是拜金思維支配下的極端呈現。那些雖不富但致力於推動社會進步的人,算不算成功者?

其二,高學歷者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嗎?有太多的高學歷者,他們畢業後追尋內心的自由,不被權力豢養,不為利益摧眉,儘管不能暴得大富,但活得有滋有味,平靜而充實,怎么就恥辱和失敗了?

其三,可以簡單地將高學歷與財富畫上等號嗎?比爾·蓋茨大學肄業,李嘉誠沒有上過大學,不妨礙他們富可敵國。粗鄙地將高學歷與發財連為一體,是唯學歷論,也是對低學歷者的歧視。

其四,人各有志,董藩的研究生畢業後從事什麼職業,完全是他的個人選擇,豈能逼迫其汲汲於發家致富,甚至以不發財就不見相威脅?這種暗藏暴力思維的倫理壓力,不是為人師者所為。難怪有人感嘆“幸虧不是此人的學生”。

其五,教授有沒有權力要求學生必須在40歲擁有4000萬身家?學生能不能達到4000萬身家,一切都是未知數,老師只教給學生知識和理念,並沒教其具體的發財手段,憑何要求學生一定能發大財?

其六,將這種功利性思維延伸下來,試問董教授現在有多少身家?多少身家才配做這些學生的老師呢?受其影響,其學生會不會疑問,如果董教授沒有足夠的身家,就不配做老師?

其七,董教授為學生定下4000萬目標,底氣何在?董藩的身份是北京師範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其大力鼓吹金錢至上,鼓勵向錢看,這是不是房地產業和房地產商現狀產生的教育根源?

其八,董教授這種思維會不會產生誤導?一旦極力蠱惑學生向錢看,學生受其感染一味向錢看,在情緒忙亂或心理失衡之下,還能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嗎?

當然,需要釐清的是,金錢不是壞東西,不必談錢色變,一談錢就假裝清高,也是另一種極端。多年前,人們陷入誤區,認為財富是腐朽的東西。但是,同樣不能用金錢代替一切,陷入拜金主義之中。此外,也不必對董教授的言論進行道德抨擊,他所說的只是一家之言,他完全有表達的自由。

筆者認為,其言論的最大價值在於,他對金錢的膜拜,向公眾提供了一次社會大討論的契機。即:當前我們該如何看待金錢、成功?他還提醒我們,當前拜金風為什麼愈演愈烈?也許,當官員陷入GDP崇拜、高校向權貴彎腰、社會上信仰誰有錢誰光榮的思緒瀰漫不散時,董教授的4000萬論並不顯得多么突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