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約在明隆慶五年(1571年),河北省清河縣人董月,遷移到董莊落戶,到其第六代董繼白(字松雲,約1725—1796)的花鳥畫就有了一定的水平。有前幾代人取得的成就,到第八代董立元,他的人物畫創作是他作品的主要組成部分。他曾在孔府任畫師多年,時人有“崔字杜虎董人物”之稱。
淵源以及發展
董莊中堂畫技法上來看以工筆為主,過去主要是照譜描繪,內容題材上以清朝的董立元的人物為代表,包括《三仙煉丹》、《麻姑獻壽》、《八仙》、《禹王鎖蛟》、《福祿壽圖》、《八駿圖》等。另有山水、花鳥等,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既有寫實主義手法,也有浪漫主義得想像。作品曾銷往本省各地及河北、河南、山西、安徽、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受到社會各界歡迎,在北方民間有著較大的影響。
董立元的人物畫選材大多為神話故事、名媛淑女。其代表作《三仙煉丹》、《麻姑獻壽》均為半工半寫人物畫,線條流暢、人物逼真,面部處理最為精緻。這兩幅畫中的仙女著墨用色不多,但文靜善良的性格躍然紙上。另一幅《中八仙》系大幅中堂畫,也堪稱佳作。
據董莊73歲的老畫師董友環介紹,董立元曾在曲阜孔府任畫師多年,專繪人像。民間還流傳著一個“隔簾成像”的傳說。相傳董立元在孔府為一名閨中小姐畫像時,對方害羞,在竹簾後輕輕一閃便不再露面。但她並沒難住這位人像繪畫大師,一轉眼的工夫,一幅逼真傳神的美女圖呈現在眾人面前,觀者無不稱奇。
在抗戰和“文革”期間,董莊繪畫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繪畫活動曾一度中斷,上世紀八十年代有所恢復。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由於種種原因,董莊繪畫便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社會基礎,市場慢慢萎縮,董莊村從事繪畫的人越來越少。
上世紀八十年代,茌平縣和杜郎口鎮文化部門曾通過舉辦董莊繪畫展覽和繪畫學習班等方式,意欲拯救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1982年,聊城地區農村文化中心工作現場會在茌平召開,其間,茌平縣文化館舉辦民間美術展覽,其中展出董莊繪畫70餘幅,受到與會領導的好評。1983年秋,茌平縣文化館和杜郎口鎮文化站在董莊舉辦了第一屆董莊畫創作學習班,共有14名學員參加學習班,創作出各種形式的新作30餘幅,學員的6件作品參加了同年舉行的“山東省第二屆農民畫展”。1984年,第二屆學習班的學員創作畫作10餘幅,有5幅作品參加了聊城國慶美術展。1984年,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組織的“中國民間藝術品展覽”,選入了董莊繪畫作品兩件,赴香港展出並獲得好評。
遺憾的是,這些措施都沒能使董莊繪畫走出衰落的低谷。“董莊村的老畫師們正在逐年辭世,而受市場經濟影響,年輕人很少願意抽出時間來學習畫畫,董莊繪畫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面。”杜郎口鎮文化站站長孫立傑說。
目前,董莊村里只有董友環還在堅持董莊繪畫創作,但由於少人問津,他們只是偶爾畫幾幅。這兩位老畫師都非常擔心董莊繪畫傳統技藝“說不定哪一天就會失傳”。
貢獻
中國為禮儀之邦,人們向來講究雅趣,將琴棋書畫列為“文化人”的四個基本技能。過去家中的堂屋為接待客人的主要場所,為了體現家庭文化品位,便在堂屋衝著正門的牆上掛一幅中堂畫。中堂畫顧名思義,懸掛在正堂(堂屋)正中的畫,內容為山水人物,閒雲野鶴,左右加幅文意吉祥的對聯。這一民俗還培養了一批民間畫師。茌平縣杜郎口鄉董莊便是方圓幾十里有名的民間中堂畫產地的中心,著名的中堂畫創作基地。該村六十餘戶人家,從事繪畫者一百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