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縣人民廣場

茌平縣人民廣場

茌平縣人民廣場竣工於2004年12月28日,總投資2200萬元,占地8.53公頃,集文化、休閒、娛樂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廣場。

地理位置

茌平縣人民廣場位於聊城市茌平縣,東臨順河街,西至棗鄉街,南依怡新路,北靠新政路。總投資2200萬元,於2003年開工建設,2004年12月28日竣工,可同時容納三、四萬人遊憩,是目前茌平縣面積最大的廣場。

文化建築

茌平縣人民廣場 茌平縣人民廣場

廣場北側有八根浮雕立柱,由東向西圓弧形排列,它們代表著茌平八則歷史文化典故。在每根立柱的下方都準確地刻著每個故事的內容與出處。

東起第1根

茌平的衙門朝正東

舊社會有句俗話,叫做“衙門口向南開,有理沒錢別進來”,意思是說,普天下的衙門口都是向南開的。可茌平縣的衙門卻不是這樣,硬是朝東開,面向南北大御道。“南京到北京,茌平的衙門朝正東”,這說明,茌平的衙門朝正東,這在全國也是唯一的。這裡,有段有趣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間,浙江錢塘舉人吳陳琰進京趕考。路過茌平時,偶遇風寒,病在了城中的悅來老店裡。有天傍晚,吳陳琰正在店中用飯,卻見兩個衙役腆胸疊肚地橫進店來,叫了幾個葷菜,一壺熱酒,旁若無人地喝將起來,其中一個衙役道:“我說老兄,你說是當縣大老爺好,還是咱乾衙役的恣啊?”

“那還用說,當然是當縣大老爺好啊!出門坐轎,前呼後擁;堂上一呼,堂下百應。多威風,多榮耀!”

“老兄,叫我說,還是咱當衙役的恣。你看縣大老爺整天迎來送往,審疑問案,晝夜不得安寧。哪像咱,萬事不操心,高興了喝二兩,缺錢了敲點竹槓。神仙也趕不上咱快活啊!”

“有理有理。剛才咱們還敲了老小子二兩銀子呢!哈哈……”

兩衙役吃飽喝足了,遙遙晃晃地站了起來,說了聲:“店家,記在帳上!”便揚長而去。

吳陳琰看在眼裡,氣在心頭。心想:有朝一日我金榜提名,非到茌平來當縣令,殺殺他們的威風!

第二天一大早,吳陳琰便上路了。等到了京城,才發覺考期已誤。想回去,盤纏已花得差不多了,只好在前門大街租了個鋪面,以賣字測字為生,等下次京考。由於他的字雄渾蒼勁,別具一格,很快在京城出了名。

一日,康熙皇帝駕臨翰林院,觸景生情,想用60字的對聯總結清朝的過去,展望清朝的將來。隨出一上聯:“半天霖雨點點滴滴化作長江巨浪願東之廣西之廣南之廣北之廣天下之廣登秦嶺越十二重峰觀山觀水觀日月大清一統天下”,即命翰林們對下聯。恰好這天吳陳琰又被召去測字。聽完康熙出的上聯,心中早擬好下聯,只是身非翰林,不敢造次,便寫在紙上,托一翰林學士遞上去。康熙接過一看,只見上面寫到:“一介書生朝朝暮暮磨成錦繡文章做仕之魁鄉之魁會之魁店之魁天下之魁步金階列十八學士安國安邦安社稷天朝萬事忠良。”

康熙看罷喜形於色,問道:“寫者何人?”吳陳琰急忙從人群里擠出,跪倒在地:“啟稟萬歲,乃小人所寫。”康熙見吳陳琰非翰林學士穿戴,便問緣由。吳陳琰就將自己的來龍去脈說了一遍。康熙沉吟半晌,說道:“朕見你字型蒼勁,學識過人,甚為愛惜,就做朕的門生吧,也算翰林學士!”吳陳琰連忙叩頭致謝。

這樣,吳陳琰便留在了翰林院。從此,康熙更加喜歡吳陳琰,而吳陳琰也獨秀翰林院。時間一長,吳陳琰想,樹大必招風,招人嫉妒是必然的事,不如早早離去為好。這時吳陳琰想到了茌平,想到離開茌平時為兩個衙役而發的誓言。於是他就上書向康熙奏本,要求到茌平縣當縣令。康熙接到奏章很是詫異:“茌平乃京城通南京的御路必經之地,單是迎來送往就疲憊不堪,何必去當那個苦差縣令呢?”無奈吳陳琰一再懇求。康熙便說:“你既然堅持要去,這迎來送往的客套就免了罷。朕賜你半幅鑾駕,把茌平的衙門改朝東開,直向御路,過往官員文官下轎,武將下馬,都參拜於你!”

吳陳琰謝了聖恩,趕赴茌平上任,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衙門改南朝東,並把半幅鑾駕擺放在衙門邊。接著從嚴治吏,把為非作歹的衙役重則革職,為縣衙內大小官吏和三班六房的衙役都定了法規,衙風為之一新,將茌平治理得官正吏清,百姓安居樂業。

從此,茌平的衙門口朝東開這一規矩流傳下來,至今尚令茌平人倍感自豪,津津樂道。

東起第2根

紅棗來歷的傳說

據傳,有一年皇帝坐輦出巡,路過博平時,由於多日旅途勞頓,不知不覺便在輦中睡著了。夢見在這片平坦的土地上,到處長滿了未曾見過的大樹,樹上結滿了艷紅透亮的果實,忙令人摘來品嘗,果實又脆又甜,甚是可口。正吃得有味,不料地方官前來迎駕,把美夢給驚了。皇帝睜開了眼睛,仍覺口中果實味道尚存,即命博平知縣快快把本地盛產的紅果兒獻上嘗用。博平知縣聞聽,哪敢怠慢,忙差隨從衙役分赴四鄉,摘來許多熟透的李子、沙果呈獻於皇帝。皇帝見李子透紅閃亮,以為是夢中所食之脆甜果實,拿起一個便大口咬,略一品嘗,卻是酸味,急忙吐出。罵道:“狗奴才,那甜脆果實不奉獻於朕,卻以酸澀之物騙朕,你該當何罪?”博平知縣一聽要將其問罪,忙連連叩頭道:“萬歲息怒,方才怨小官未聽清皇上所要之果,懇請萬歲說明此果之狀,小官定戴罪摘取獻來。”皇上吃果心切,於是說道:“此果圓紅玲瓏,脆甜適口。”博平知縣為難地跪在地上“這……這……”了一陣,不知向何處去摘取。

皇上見這知縣如此呆傻,以為被嚇昏了頭腦,於是緩了口氣說道:“朕自出巡以來,從未有難於地方;方才我夢中見你縣遍地長滿此果,出門可摘,你何必作此難狀。”一位清正隨駕大臣,一聽皇上所要乃夢中之物,他一路之上也未見有此樹此果,方知這博平知縣的呆傻為難之狀了。於是勸駕道:“萬歲容臣奏稟,天下之珍品,只可嘗其鮮,不可用其多,反之則乏膩傷腹。萬歲在夢中既已品嘗此果,則不宜再用,不然則有貧味之虞。今日地方早已備下聖餐,只候萬歲駕臨。如萬歲喜愛此果,讓此縣明年作為貢品奉獻萬歲也就是了。”皇上聽了,感到這話有些道理,點了點頭說道:“就依愛卿之言,明年將此果定要以貢品送京,若再有違誤,定斬不饒。”說完,便令起駕進城。

博平知縣雖然躲過了眼前的這場災難,可是明年的貢品又該如何呢?常言道,萬歲一張嘴,百官跑斷腿,小官有了難,來找百姓算。知縣為了找個替罪羊,把栽此果之事壓在了皇帝路過的小劉莊,並假借聖旨說,如明年種不出此果進貢皇上,就將全村老幼問斬。小劉莊的百姓可作了大難。村民們議論說:“別說栽種此果啦,咱連見過也沒見過,到哪裡去討要這樹種呢?”一位老人說:“天子所要之果,除非天上能有,這凡間哪有這種東西”。儘管這樣說,也不能坐著等死呀?全村人便分頭到千里百鄉去尋找。一連找了數日,誰也沒有尋到皇上所要的貢果。眼看到了秋天,快到進貢的時候了,全村人個個憂愁萬分,都感到再也沒啥希望了。老年人勸年輕人快快遠走高飛,去尋條生路;年輕人也勸老年人趕快離家,躲過這場滅門之災。可誰也不願離開自己的父母兒女,誰也不願離開自己的故土。眼看離進貢的日子越來越近,人們均知大禍難逃,便紛紛準備後事。年輕人忙著為老人購置棺木;老年人殺雞宰羊,想讓兒女們臨難前過上幾天好日子。全村人整日含著淚水,一到夜裡則家家傳出哭聲。

一天,有幾個小伙子在路邊為父母挖掘墓坑,忽見大路上來了一位倒騎著毛驢的老人。騎驢的老人見這幫年輕人眼淚汪汪地挖著坑,就跳下驢來,問其緣由。年輕人無心回答他的問話,只顧著挖坑。有一個嘴快的小伙子實在憋不住了,就把皇上要貢品和種不出貢品鮮果就要把全村人問斬之事說了一遍。老人聽了,笑著說道:“哎呀,你們何必為此作難,把這事交給我吧,3天之內,讓你們見樹見果就是了”。小伙子們哪裡肯信,都搖搖頭又挖起坑來。老人見他們不肯相信,笑了笑倒騎毛驢走了。小伙子們挖好了墓坑回到家中,便把那怪老頭的話當作戲語向家中老人敘說了一遍。老年人卻不像年輕人想的那么簡單,他們紛紛說:“你們興許遇到了仙人,見咱村遭難,有意來搭救咱們呢”。於是他們懷著希望,焚香擺供,日夜祈禱仙人來此搭救。3天過去了,再也未看見那倒騎驢的怪老人前來。年輕人說是受了騙,老年人也都泄了氣,只嘆全村人該遭此難。

第四天清晨,人們突然發現村子的四周長出了一片片樹林,上面掛滿了鮮紅透亮、水靈靈的果子。一位老人說:“咱活了這么大年紀,可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樹、這種果。”有人忽然醒悟地喊道:“哎呀,這不就是皇上所要的那種貢品鮮果嗎?那倒騎驢的老頭,準是個仙家,這樹一定是他給咱栽的。”往地上一瞧,樹旁地上果然有不少驢蹄印。全村人叩頭作拜,感激仙人的救命之恩。

原來,那倒騎毛驢的老人正是八仙中的張果老。在他與眾仙相聚途中,正巧碰上小劉莊有難,就決定搭救他們。在與眾仙歡聚時不料多飲了幾杯,甚覺睏倦,便打了個盹。猛然醒來,世上已過3日。他想起尚有相應之事,便連忙騎驢來到王母娘娘的百果園。走到紅珠瑪瑙脆鮮果樹下,摘了一兜鮮果,正要離去,卻被看園的仙童發現,不但不讓走,還非要帶他去見王母娘娘不可。張果老對仙童訴說了小劉莊百姓將要遭難的事,善良的仙童一聽此事關係到一村人的性命,便放走了張果老。

張果老騎驢連夜趕到小劉莊,把果實遍地撒開。不一會生出了嫩芽,長成樹木,又很快開花,並結出鮮紅的果實。他一直待到東方破曉,才騎上毛驢離去。

小劉莊雖然有了皇帝所要的貢品,可這果實的名字大家卻不知道叫什麼好。一位老者思忖了一番,心想,此果為早晨所結,其色鮮紅,便提議稱之為紅棗。大夥一聽,此稱甚是合適,便一致認可了。摘而食之,感覺脆甜可口。貢品之餘,人們便把紅棗作為禮品贈送親友。後來,四里八鄉紛紛來此引種,棗樹越來越多。人們都知道棗樹起源於小劉莊,漸漸地就把小劉莊稱為棗劉莊了。

東起第3根

趙二郎捨身斬蛟龍

公元581年(隋開皇初年)至公元627年(唐貞觀元年),興利鎮(今杜郎口村)為茌平縣城所在地。

據傳,隋唐年間興利鎮地處黃河西岸,是個渡口,常有蛟龍出現。此蛟興風作浪,時常噴水淹毀附近的莊稼,夜裡還爬上岸來傷害人畜。百姓人心惶惶,談蛟色變。皇帝聞訊後,派州官趙羽前來為民除害。趙羽是山西人,為官清正,且力大無窮,深得百姓擁戴。

一天,趙羽帶著侍衛來到岸邊觀察,果見一巨蛟在河水中時隱時現,那蛟聽到岸上人聲喧鬧,便縮頸隱入水中。怎樣才能靠近它呢?趙羽思索良久,心生一計。他吩咐隨從買來牛肉,獨自一人用劍割肉丟進水中餵蛟,只見河水湧起巨浪,那蛟立時把肉吞下。此後,趙羽天天獨自割肉餵蛟。時間一長,趙羽漸漸能靠近那蛟,蛟見趙羽到來,便把脖頸伸上岸來向趙羽要肉吃。趙羽覺得時機成熟,便故意幾天不給那蛟餵肉。一天清晨,趙羽一手提肉,一手握劍來到岸邊,餓急了的蛟伸出脖頸,張開簸箕大口,欲來吞肉。趙羽趁機揮劍向蛟的脖子砍去,那蛟猛然一口咬掉了趙羽的左胳膊,頓時血流如注。趙羽忍痛又向蛟連砍數劍,兇猛的蛟龍被砍死,趙羽也因失血過多而死。百姓聞訊,紛紛前來探望,深受感動,失聲痛哭。皇帝得知此事後,追封趙羽為“二郎神”。百姓為紀念這位捨身為民除害的州官,便集資在岸邊修建了二郎廟,廟內塑起二郎神像。二郎神二目圓睜,右手高舉寶劍,左腳下踩著一條蛟龍,神態惟妙惟肖。此後,每逢趙羽忌日,百姓便來此集會悼念。

東起第4根

孔子回轅處

茌平縣人民廣場 茌平縣人民廣場

據《年表》記載:周敬王三十年(前490年),孔子帶領弟子從衛國到晉國去,行至博陵境內漯河(今博平鎮北老徒駭河)的一個渡口時,弟子說:“晉國趙簡子殺了竇鳴犢、舜華兩位賢大夫”。孔子聽後氣憤異常,感嘆說:“浩浩蕩蕩的流水是很美麗的,可是我不想過去了。”弟子問何故?孔子說:“竇鳴犢是晉國的賢人,與趙簡子是老朋友。趙簡子沒得志時,依靠他出謀劃策,並表示得志後一同做官。可現在趙簡子剛掌了大權便殺了老朋友,實在太不仁義了。我聽說,如果殺了幼小的走獸,麒麟不會再來野外;如果把水中的魚打盡,蛟龍就不來此降雨;如果毀壞了鳥窩鳥蛋,鳳凰也就不肯飛來,都因為同類被殘害而傷心啊!鳥獸尚且如此,我豈能無動於衷?”遂決定不去晉國了,命弟子們迴轉車轅回魯國老家去,並為竇鳴犢寫了一篇祭文,名曰《陬操》。後人為紀念孔子至此,立“孔子回轅處”碑紀念,並將渡口改稱“鳴犢口”,將此段漯河改稱“鳴犢河”。

西起第1根

魯義姑義舉退兵

相傳戰國時期,征戰頻繁。某天遇敵兵來襲,當地老百姓扶老攜幼,倉惶出逃。在今博平鎮鵝子屯村西的田野里,一位年輕村婦懷中抱著一個五、六歲的男孩,而手裡拉著一個三、四歲的男孩,跑在最後。敵兵追上後感到奇怪,問她“別人都是抱著小孩,領著大孩,你怎么抱著大孩,領著小孩啊?”村婦說:“大的是我的侄兒,他父母都死了,託付給我照看;小的是我兒子,如今大難臨頭,我寧可舍掉自己的孩子,也不能把侄子丟了啊!”敵兵聽後感嘆道:“這裡真是禮義之邦啊!一個村婦都能做到舍兒保侄,如此仁義,我們為什麼還四處征伐、濫殺無辜呢?”於是紛紛把兵器投入水井裡,磕打掉鞋裡的土,一鬨而散了。如今羅屯村西的那個土堆,據說是敵兵的鞋土堆成的。後人為紀念這位深明大義、感動敵兵的村婦,就為她修了祠堂,供人祀奉,起名為“魯義姑祠”,每年清明時節,舉辦香火大會。據說義姑祠方圓10里之內,年年風調雨順,沒有風雹等自然災害。

西起第2根

孟子千里訪魯連

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茌平縣出了一位名人魯仲連。魯仲連善於為人排患解紛,卻不愛名利,終身不仕,最後隱身東海,被世人稱為齊國高士。

相傳,亞聖孟軻久慕魯仲連的大名,風塵,不遠千里自魯國前來拜望。行至齊國西界茌平縣劉集村時,不想勞累成疾,病倒在店房裡。由於缺醫少藥,病情久久不愈。無奈,只好命人在劉集村西北築一土堆,由家人攙扶登上土堆向北眺望魯仲連的故鄉,聊寄仰慕之情,然後依依離去。不料行至劉集東邊的孟集時,病情惡化,竟死在那裡。孟子家鄉的人來為孟子守墓期間,留下一枝孟姓人家,逐漸繁衍成為村莊,故得名孟集。

茌平縣的人深為魯仲連而自豪,也為了紀念孟子訪魯連這一傳說佳話,後來就把魯仲連的家鄉稱作望魯店了。

西起第3根

董立元賣畫葬母

清朝嘉慶年間,茌平縣杜郎口董莊的董立元,是個畫技很高的人。家境雖然十分貧寒,但兄弟倆都十分孝道。

這一年,母親因病去世了。當時家中雖無錢辦理喪事,董立元卻又不忍心讓母親席捲而葬。兄弟兩人商議決定,只好到富裕的舅父家去借。其舅雖是本鄉有名的財主,卻十分小氣和吝嗇,他聽胞姐病故,董立元兄弟又來借錢出喪,不知是心痛,還是疼破費點錢糧,他痛心地掉下幾滴眼淚,對董立元說:“你們先回去,錢,眼下沒有,下午一定叫人送些糧食去。”董立元拜謝舅父,只好回到家裡等候。可是,萬萬沒有想到,下午舅父讓人送來的只是一擔又霉又秕的陳穀子,別說不夠埋葬母親的花費,就連請一頓親友吃飯也不夠。倔強的董立元,氣憤地叫來人將穀子拉回,他決心靠自己的能力籌集葬禮費用。晚上,他把族親請到家中說:“父親早亡,是母親把我兄弟倆養育成人。我們雖然家境貧寒,但老娘死後,決不能讓她席捲而葬。如今富親戚不伸援助之手,只好將母親棺木暫存家中,我外出如能籌到金錢,定返家為母親出殯;如我誠心難果,這三間破屋,就權當我娘的葬地了。第二天,他和弟弟一起鎖了屋門,背上行李、畫具就別離了家鄉。

董立元懷著一顆赤誠的孝心,為儘快籌到為母出葬的錢,以賣畫為生,走過了全國許多地方,一路上雖然吃了很多苦,可那數不量的奇山峻岭,看不盡的江河湖海,卻使他的心胸變得十分寬闊。停鼉墨作畫,終日苦練,他的畫技也有很大提高。他常想,沒有絕境就不會有驚人之作;沒有驚人之作,豈能獲得高價?所以在他對自己的畫技未有十分滿意之前,僅以傳影(畫像)之作換得路費,求得飽腹。直到他感到藝有八九之時,才準備進行創作。

這天,他來到了太原府,找到旅店,用過飯食,行至東門大街,正欲尋畫題,忽然發現一朱門院前,有一老一小在門前戲耍,十分風趣。他觀看多時,激發了靈感,回到旅店,便把這一生動的場面,活靈活現地畫了出來,後又幾經修改、潤色,一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將這幅中堂,拿到被畫的人家去賣。這家主人本是當地的一位官員,對書法繪畫十分愛好。一聽有人登門售畫,便忙讓家人叫至客廳,當董立元把要售的畫卷慢慢展開讓其過目時,這官員驚奇地說:“啊!這不是活生生地再現了我家老外員和小孫兒嗎!”他又讚不絕口地說:“工筆典雅細膩,構圖形象逼手技藝高超,實乃一幅絕妙之佳品!”隨即以重金將此畫買下。沒有料到,此官交友甚廣,他購得此畫後,常邀親友共賞,使董立元的畫很快就轟動了太原府。從此,他每畫一幅,眾人都以高價爭購,後來富豪、巨賈和大小官員,竟都以得到董立元畫的多少而引以為榮了。這樣一來,董立元很快積攢下了許多銀兩,謝絕了一位官員讓他到太原府的一個縣做縣丞的推薦,毅然回到家鄉,為母親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據說茌平民間中堂畫,在過去之所以遠近出名,就是從董立元這幅中堂開始的。

西起第4根

石馬林的故事

“文化大文革”前,在今茌平縣技工學校西有一處皇帝賜建的石馬林。林園十餘畝,園內遍植蒼松翠柏,並建有兩丈余高的大石坊和望天猴、石馬、石獅、石羊等,景象頗為壯觀。“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壞殆盡。

據傳,明萬曆年間,茌平縣城南關外大王莊王克治任燕京宛平縣令。有一年,他攜帶銀兩到河南災區放賑救災。路過老家大王莊時,因想到所帶大塊銀兩不便發放,便用家存的散碎銀兩如數抵換後帶往災區。不料此舉被人誣陷說其貪污救災銀兩。皇帝大怒,即命斬首。王克治之女聞知後進京替父鳴冤。皇上派人調查核對後,發現王克治發放的救災銀兩未有絲毫虧損,始知是屈殺了人。於是下令給王克治做了金頭,並予以金頂御葬,修了石馬林,立了石牌坊,並賜封王克治為邊郎官。而王克治的兒女則哭訴:“金頭銀頭不如俺爹的肉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