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樵冊頁

董樵冊頁

冊頁作者或書、或詩、或畫,介紹了董樵的生平及與其交往的經過,或贊其才學與人品,或感其生平多桀,或嘆其幾十年隱居之艱辛。 冊頁作者或書或詩或畫,介紹了董樵的生平,及與董交往的經過,或贊其才學與人品,或感其生平多桀,或嘆其幾十年樵隱之艱辛。 因此,《董樵冊頁》也是研究清初歷史,研究清初政策及社會和民族矛盾的珍貴史料。

董樵冊頁的由來和現狀

《董樵冊頁》是明末清初愛國主義詩人、反清復明義士、史稱“東海高士”的董樵,收集的其友人為其所作的詩、書、畫、志作品集。目前珍藏於山東榮成市檔案館。

冊頁簡介

冊頁共24幅,單幅規格橫54厘米、縱35厘米,年代跨度大致從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至康熙二十四

何契畫何契畫
年(1685年),將近30年,共收錄23位作者的24幀作品。冊頁歷經300多年,保存完好,是研究明末清初歷史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冊頁中的內容主要有名畫家西湖戴蒼(字葭湄)於順治十四年(1657年)為董樵所作《野樵圖》;山左大社創始人,參與驅逐閹黨阮大鋮的活動,並在《留都防亂公揭》上籤名,被視為“南國諸賢”之一的萊陽歷史名人宋繼澄所作的《書野樵圖後》;宋繼澄之子宋璉的《西山樵志》;董樵的二姐夫,曾任明朝禮部給事中,明亡後堅不仕清的姜土採為董樵所作《董樵傳》;另外還有視名利為不屑、固守氣節至死不渝、號稱“海內三遺民”之一的徐枋、現實主義詩人徐夜驚隱詩社成員沈泌;詩文名重一時,少年時就得到文壇領袖周鑣和黃道周的器重,後來與程世英並稱為“京口二家”的何契;書法家、民間詩人、福建將樂的餘思復;安徽桐城的張度;明末清初江南遺民作家群中重要的學者、史學家、文學家吳肅公;“武林派”畫家藍濤(字雪坪);明末清初詩人、詩評家、書法家姚佺等為董樵所作的作品。冊頁作者從名畫家到江南名士,從明末清初幾大社的創始人到名重海
戴蒼所繪《野樵圖》戴蒼所繪《野樵圖》
內的前明遺老,其藝術價值自不容低估。
冊頁作者或書、或詩、或畫,介紹了董樵的生平及與其交往的經過,或贊其才學與人品,或感其生平多桀,或嘆其幾十年隱居之艱辛。字裡行間流露出他們對異族入主中原,國破家亡的無奈與憤懣。《董樵冊頁》與董樵

董樵,原名震起,字樵谷,號東湖,後易名朱山樵,山東萊陽大淘漳村人。明亡後,董樵長期隱居。順治五年(1648年),山東境內爆發了史稱第一次“於七起義”的農民起義,董樵是這次起義的重要策劃者。第一次起義失敗後,董樵不滿於七有條件地與清廷妥協而再次隱居。順治十八年(1661年),於七領導的第二次起義爆發,此次規模更大,參加者達四五萬之眾,董樵是否參加了第二次起義,目前尚無史料證明。
冊頁作者或書或詩或畫,介紹了董樵的生平,及與董交往的經過,或贊其才學與人品,或感其生平多桀,或嘆其幾十年樵隱之艱辛。字裡行間,流露出他們對異族入主中原,國破家亡的無奈與憤懣。 冊頁中對董樵的行蹤也多有記載。據現存詩篇來看,董樵先後到過江蘇的蘇州、揚州、丹陽、崑山、京口(鎮江)、金陵、浙江的越州湖等地遊覽訪友。據傳董樵後來辭世於浙江金華。無論董樵是真的探親訪友,還是借訪友之名暗中聯絡反清復明義士,都對研究董樵是否參加了第二次“於七起義”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董樵作為一個參加了於七起義的重要的知識分子代表,有其特殊的歷史地位,冊頁內容對於研究董樵其人,研究於七起義這段歷史有重要價值。另外,清初,滿洲貴族入主中原,這個時期民族矛盾非常突出。滿清政府一方面加大對農民起義的鎮壓,並推行剃髮令,強令漢人剃髮留辮易服,激起了漢人的反抗,董樵寧肯扮作道士也不願剃髮受辱,但最終還是免不了被強行剃髮受辱。同時大興文字獄,大批知識分子含冤入獄。另一方面,對一些有才識,有較高社會名望的人士,通過各種手段拉攏他們入仕,這些內容在冊頁中都有所體現。因此,《董樵冊頁》也是研究清初歷史,研究清初政策及社會和民族矛盾的珍貴史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