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氣者,人之華也;五臟者,人之精也。血氣專乎內而不越外,則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即耳目精而視聽明。五臟能屬於心而無離,即氣意勝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氣不散,以聽無不聞,以視無不見,以為無不成,患禍無由入,邪氣不能襲。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小。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煽也;氣意者,五臟之使候也。故耳目淫於聲色,則五臟搖動而不定,血氣淫藹而不休,精神馳騁而不守,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故聖人愛而弗越,誠使其耳目清明玄達,無所誘慕,氣意虛無和靜而少嗜欲,五臟便利,精神內守,形體不越,即觀乎往世之外,來事之內,禍福之間何足見也!故其出彌逸者,其知彌少,以言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音入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歷爽;趨舍滑心,使性飛揚。故嗜欲使人之氣衰殺,好憎使人之心勞倦。疾至,即志氣日耗也。夫人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謂也。夫唯無以生為者,即所以長得生也。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能知一,即無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無一之能知也。吾處天下亦為一物,而物亦物也,物之與物,何以相物?欲生不可事也,憎死不可辭也,賤之不可憎也,貴之不可喜也;自其資而寧之,弗敢極也。敢極,即失至樂矣。
老君曰:所謂聖人者,因時而妥其位,當世而樂其業。夫哀樂者,德之邪也;好憎者,心之累也;喜怒者,道之過也。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即與陰合德,動即與陽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形勞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即竭,是故聖人尊之弗敢越。以無應有,必究其理;以虛受實,必窮其節;恬愉虛靜,以終其命;無所疏,無所親;抱德養和,以順於天;與道為際,與德為鄰;不為福始,不為禍先;死生無變於已。故曰至人。即神以求,無不得也;即神以為,無不成也。
道教認為血氣乃人之精華。氣充盈則禍患不能於,邪氣不能侵。人由於耽於嗜欲,精神消耗,內氣虧損。因而修道者必須內守血氣,固本培元。太極拳中運用的氣非指口鼻呼吸之氣。只有修煉到行拳時感覺不到呼吸的運行,才能真正做到內在氣息的均細勻長,這種氣來自於先天,是生命之源的真元之氣。氣在身、心、氣、神四者的關係中,雖不及神重要,但就意氣和骨肉的關係來看,意氣的重要性顯然是在骨肉之上。太極拳認為意氣為君,骨肉為臣,骨肉受意氣的驅使。太極拳主張氣沉丹田。王宗岳《太極拳論》:“虛靈頂頸,氣沉丹田。”心意平靜,氣才能沉人丹田。也只有氣沉丹田,也才能虛實陰陽分明。太極拳的樁功特彆強調氣沉丹田,能夠做到氣沉丹田,是人的全身心協調運作的結果,分別通過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頂、吊襠、尾閭正中,就能以意行氣,使下盤穩固。
太極拳認為“氣”貫穿了心意和骨肉,使得有形和無形得以和諧統一。太極拳拳經上所說的“‘氣宜鼓盪’、‘以意導氣’、‘以氣運身’、‘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氣遍身軀不稍滯’、‘氣如車輪,腰如車軸’、‘氣做人骨,神舒體靜”’等,都是說明氣在內外三合關係中的重要性。
守氣在太極推手和技擊中占重要地位。因為往往人重心失、慣性被他人化,都是因為自己橫勁被炸,自身先失所致。如果自己氣機順達,上到頂,下貫腳,不越矩,對方要借你之勁是不可能的。這時自可心平氣和識清對方來意,見機而作。
相關詞條
-
九守
據《雲笈七籙》卷九十一《七部名數要記》稱,九守即守和、守神、守氣、守仁、守簡、守易、守清、守盈、守弱。道教認為,修持九守,就能達到“性合乎道”的“真人”...
簡介 來源及發展變化 題解 具體釋義 九守凡九篇古 -
理與氣
理氣關係問題雖然到宋代才被突出地提出來,但是“理”和“氣”這兩個範疇早在先秦時就已出現。
理與氣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海上道人傳以神守氣訣》
《海上道人傳以神守氣訣》是一首五言律詩,是宋朝蘇軾作品。
作者 詩詞正文 注釋 -
守庚申
守庚申,煉丹術(外丹)術語。即當庚申之夜,揭三猿之像以祭祀帝釋天和青面金剛的儀式。乃起源於道教避三屍之說。道教說人身皆有三屍蟲(又稱三彭、三蟲),能記人...
簡介 發展 詳述 -
楊守敬
楊守敬(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湖北省宜都市陸城鎮人,譜名開科,榜名愷,更名守敬,晚年自號鄰蘇老人。清末民初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人物評價 人物軼事 人物紀念 -
王守仁[明代思想家、軍事家]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家族成員 後世紀念 思想教育 -
氣一元論
氣的學說屬於中國古代哲學範疇,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論來認識世界。中國古代哲學關於氣的學說,滲透並融入中醫學理論體系,深刻地影響著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同時,...
氣的學說 氣的基本概念 氣的變化 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
守一
守一指在身心安靜的情況下,把意念集中到身體的某一部位。其源於老子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之句,即說守一於道。《莊子·在宥》曰:“我守其一,以處其和。”...
守一 四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