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全禎

簡介

出身

董全禎,唐代進士,德興海口董姓尊奉始祖董申季子。董申唐會昌三年吏部侍郎,江西第一個考取進士的人。

特點

全禎生著一綹美髯須,氣宇軒昂,威風八面,好武喜書,善言笑,與當世豪傑經常談論古今,縱論治國安邦大事,時人稱其為再世關雲長。

人物詳情

社會背景

全禎從小就以三國關羽為楷模,秉性忠直,立志要成為做大事之人。每讀史,見奸惡誤國害民,則憤起拍案,恨不得殺絕天下奸邪逆黨。時唐正逢宦官和朋黨弄權作亂,民不聊生。面對唐王朝日趨衰落跡象,無力挽正,禎每每自恨自責。

人物生平

收復都城長安
廣明元年(880),以黃巢為代表的起義軍轉戰南北,打得唐朝統治階級七零八落,十二月攻入長安,唐僖宗倉惶逃往四川。在逃亡途中,唐僖宗才啟用經常冒著生命危險上書進言獻策的董全禎。禎用後,聚攏各路豪傑,帶領一支兵馬協助唐王朝重新收復都城長安,立下汗馬功勞,禎遂被重用。天佑年間,累官至殿中御史,尊稱為“端公”。
鎮守鄱陽
唐朝末年,王室日卑,國之將傾,宦官與朝官你爭我斗,各地藩鎮互相混戰。端公全禎鎮守鄱陽一方,守身不亂,以忠主報國為己任。在戰亂紛紜中,禎以殿中御史兼八寨將首統領一部軍馬,駐守江南要塞,以防不測。
戰死沙場
天佑二年,南方有一鎮藩王起兵作亂,樹起反唐大旗,從南向北攻城掠地而來,一度所向披靡。禎堅守寨防,抗守來犯之敵。一日,寇先鋒沖臨寨前,勸禎降。禎綽槊躍馬與賊陣前對峙,禎以槊指賊,厲聲大罵。賊怒,提刀殺來,禎挺槊接戰。戰十餘合,禎刺賊於馬下,賊兵潰敗,禎領兵掩殺,斬首上千。未幾,賊數萬大隊人馬繼至,全禎領軍策馬奮擊,賊不得前。禎於亂陣中反覆衝殺數起,脫身檢視部下,士卒死傷大半,實難克敵。端公全禎於是自刎。此時,天色陰變,黑風捲地,電閃雷鳴,晦冥之中有王字大旗顯現雲端,旗下戈甲鋌鎩,灼爍晃耀,森殺騰騰。賊視之,股慄觳觫。全禎槊上斷頭叱呼曰:“神兵助也!神兵助也!”賊心驚膽戰,譁然敗退,且拜且走,自相擠壓蹂藉而死者萬數。
賊退盡,禎遂提首躍馬鄉歸故裏海口,偏將彭將軍肩槊隨其後。次日天明時分,馬奔至海口西門村頭“土橋”處,聞田夫鄉音,方墜馬倒地。田夫急報鄉里,鄉人披麻戴白,傾村跪迎,慟哭泣血,天哀地悲。
喪吊七日,端公董全禎葬之村邊大王林(後避諱改叫大楊林),“離山癸向”。
禎所乘之馬竟不服管,整日遊走於禎墓左右,不離不捨,淚眼盈盈,日就楊林澗邊芻水,夜宿墓旁藕池,鄉里有人近之,則號齧不從,如是守墓三年乃斃。鄉人義之,葬於禎墓左,名其為“義馬墳”。
偏將彭將軍,于海口居養五年,因創傷復發,不治而死,董姓鄉人悲愴欲絕,葬其禎墓右。
鄉里父老於藕池上立廟,以端公為神,春秋祭祀,綿綿不絕。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因送子到德興任縣令職,便特意前來海口拜訪好友董鉞。會友期間,拜祭了海口董氏前賢。時逢鄉人為端公修造祠廟,因仰端公英名,東坡祭拜之餘,欣然提筆揮毫題名“威烈祠”,並作《董端公廟》詩祀之。
自唐以來,歷朝寇盜充斥,所至凋傷,而德興海口鄉邦完聚如故。里之父老皆曰:“威烈神端公冥中顯異,懾伏強梗,屏護鄉邦至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