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選春

"病魔,給他判了""死刑"",餘下的時光只能以日計算了。 楊選春的病情進一步惡化,醫院給他下達了病危通知書,要家屬準備""後事""。 為了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務,在楊選春的強烈要求下,他返回駐地醫院觀察治療。"

基本信息

簡介

"共產黨員就是要做學習的表率,刻苦學習新知識,鑽研新技術。"

生平

1986年7月,楊選春從西北工業大學畢業後入伍來到靶場,從事武器系統總體專業。為了儘快掌握飛彈科研試驗技術知識,他白天到陣地、進廠房熟悉兵器狀況,晚上加班加點學習專業理論,困了就洗把臉提提神,餓了就啃速食麵充飢。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他堅持自學了《飛彈制導技術》、《複合式多模製導》、《飛彈發射火控系統》、《計算機仿真系統》和《飛彈彈體結構》等一系列專業教材,撰寫了8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每當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向區老高工虛心請教,並向西工大、航天二院等飛彈領域內的多名專家發出多封求教信件。每次出差,他總要到書店、圖書館查閱資料,如饑似渴地學習武器裝備新知識。業餘時間,他經常是一整天都"泡"在廠房和車間裡學習鑽研。起初,廠方一些專家怕技術"外流",不願介紹一些關鍵技術,讓他多次吃了"閉門羹"。但他絲毫沒有氣餒,利用一切時機向專家請教,甚至連工人師傅他也都虛心求教。廠方技術人員被他強烈的求知慾望所感動,逐漸向他開放了"禁區",一個老專家還專門利用節假日,在家中為他"開小灶"。經過努力,楊選春很快將自己的學識融入到科研試驗工作中,逐步成為一名技術骨幹。

1993年9月,他通過刻苦學習,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空軍工程學院研究生班,主攻制導與仿真專業。面對來之不易的機遇,楊選春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出個樣子來。課堂上,他不放過任何學習機會,主動向教員請教;課下,利用休息時間,向教員"挖"知識、取"真經",教員的辦公室、宿舍成了他的第二課堂。在進修的兩年里,他幾乎放棄了所有的星期天、節假日,整天沉浸在資料堆里,與枯燥的阿拉伯數字相伴。就是憑著這股"鑽勁",楊選春兩年時間學完了別人三年要學的課程,同時還自修了與本專業相關的其它十幾門課程。

經過兩年的刻苦學習,楊選春以全優的成績完成了全部的專業課程。在撰寫畢業論文時,他的論文《某型靶彈控制系統最佳化設計》的初稿通過了指導老師的初步評審,可以說已經算是準畢業生了。但是楊選春感到,僅通過課堂和資料中所得的素材是遠遠不夠的,論文必須與科研試驗相結合,才能有更高的質量。為此,他先後兩次返回部隊,與科技人員一起深入陣地和廠房,參加試驗任務,獲得了大量的數據,在實踐中檢驗了論文的可行性,不斷修正自己的設計思路,不僅使論文質量大大提高,而且還解決了兵器設備存在的幾個潛在問題。他的論文被學校評為優秀論文。

"共產黨員就是要做時代先鋒,瞄準科技發展前沿,勇於開拓創新。"

1996年10月,某型靶彈在試驗過程中出現了中途掉高、過載等幅振盪和彈道大幅度擺動等難題,性能一直達不到設計指標要求,嚴重影響著靶場武器研製試驗的進程。楊選春主動請纓,要攬這個"瓷器活"。由於時間緊、任務急,他卷上鋪蓋,帶上乾糧,住到了廠房裡,一心"撲"在了靶彈研製上。為了得到第一手數據,他逐個元件測試,逐個電路板分析參數。僅各種測量數據就記錄了一大本。藉助平時積累的豐富經驗,他利用最佳化控制理論,重新設計某型靶彈控制系統,優選了系統各項參數,終於創造性地解決了這些難題,從而使得該型靶彈圓滿完成了空軍新引進某型裝備的研練靶試任務,受到空軍首長的表揚。在場的俄羅斯專家豎起大拇指說:"第一,比我們好!"。此項成果當年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2年7月,某型地空飛彈射擊超低空目標再次失利。工業部門多方努力,都沒有找出失利的原因所在。如果不能儘快攻克這個難題,該型飛彈不僅不能定型,很有可能會導致武器研製中途"夭折",國家前期投入數億元的研製經費、生產廠方專家和技術人員十幾年的心血就將白白浪費。楊選春臨危受命,接下了這副重擔。他暗暗下定決心:再苦再累,也要攻克這個技術難題。在廠房和陣地上,他一邊參加試驗任務,一邊收集第一手資料;回到辦公室,他伏案挑燈夜戰,廢寢忘食地分析計算。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對大量試驗數據的深入分析和對武器系統性能的反覆研究,他發現了原制導控制系統穩定性不夠的問題,大膽地提出了提高制導精度的新設計思路。

翻開楊選春從軍報國的歷史,處處都留下了他瞄準"打贏"目標、攻克科技難關的身影。

1996年,對某型靶彈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了技術改造意見,解決了某型靶彈飛行過程中過載等幅振盪。

1997年,成功分析了某型飛彈03批抽檢任務中一發飛彈失控原因,為廠家挽回了數百萬元損失。

2000年,創造性地完成了多種兵器攔截巡航飛彈的方案設計。

2001年,撰寫了《某型飛彈攔截某型靶彈試驗實施方案》,完成了該靶彈的研製和數字仿真系統。

2002年,解決了某型飛彈超低空鏡像干擾問題。

在與飛彈打交道的十幾年中,先後組織指導技術人員擬制了30多個型號的試驗方案,為試驗圓滿成功提供了可靠保證;撰寫了《某型飛彈首套產品驗證性試驗報告》、《某型靶彈總體技術報告》等60多萬字的科技論文;為靶場培養了十幾名中青年科技骨幹。

"共產黨員就是要有鋼鐵般的意志,遇到任何困難都要毫不畏懼,迎難而上。"

2000年 4月,空軍在二區進行"蘭劍-1"新戰法研練任務。任務規模大,技術新,要求高,涉及到許多全新課題和領域。為確保任務完成,時任研究所副所長的楊選春同志,帶領技術人員日以繼夜,加班加點,連續幾個月奮戰在一線。由於勞累過度,生活無規律,他感到身體極度不適,但為了完成任務,他硬是支撐著虛弱的身體,堅持在試驗任務一線。就在任務快結束時,他暈倒在工作崗位上,被送進了駐地醫院進行治療。由於醫療條件有限,醫院未拿出確診結果,但感到病情非常嚴重,要求他要嚴格臥床休息。楊選春一心想著科研試驗,經常背著醫生,悄悄返回單位,詢問他負責的科研項目。由於病情加重,楊選春被送到了北京,住進了空軍總醫院。很快,診斷結果出來了:楊選春患的是胰腺胰島瘤。這種病發病率極低,千萬分之三的比例,不僅罕見,而且難治,患上這種病的人基本上沒有生還的可能。病魔,給他判了"死刑",餘下的時光只能以日計算了。

住院期間,他先後做過兩次大型手術,腹部創傷長度達20多公分,縫了30多針,長時間的化療,皮膚起泡潰爛了,頭髮也幾乎掉光了,體重下降到40公斤。再到後來,他已經無法進食,只能靠輸液維持,生命的音符隨時都會終止。但他沒有消沉,沒有絕望,而是強忍病痛,抓緊治療間隙的點滴時間,繼續他的科研工作。每次當他從昏迷中醒來的時候,看到自己躺在病床上,就著急地叫妻子把公文包拿來,妻子氣得眼淚都掉下來了,說:"你都這樣了,還想著你的工作。"他說:"我還有幾個數字沒有算出來,會誤事的!"。妻子勸不住他,只好拿給他。有一次,他躺在床上輸液,左手扎著針頭,右手還在不停地計算。護士看到後,幾次制止他,他總是抬頭一笑:"這不是挺好的嗎?打針工作兩不誤。"在兩個月的住院期間,他研究了某型飛彈在試驗中遇到的幾個關鍵性難題,為完成某型武器系統定型任務奠定了良好基礎。

楊選春的病情進一步惡化,醫院給他下達了病危通知書,要家屬準備"後事"。區首長來到醫院看望楊選春。他用顫抖的手拿出厚厚的一摞稿紙,艱難地說:"謝謝首長來看我,這是上次試驗中幾個問題的報告,也很可能是我最後的科技報告,請首長幫我帶回部隊去,或許對科研試驗任務會起到一點作用。"區首長感動地說:"你不能再這么拚命了,我命令你停止所有的工作,專心養病。"他說:"我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我要在生命結束之前,完成我的課題,爭取再多計算一個數據,多解決一個問題,這是我最後的一個心愿。"當問到他還有什麼事情要交待時,他提了三點"遺言":第一,請求組織免去副所長職務,讓比他更年輕的同志擔任;第二,某型飛彈試驗的失利,估計是控制系統有問題,請求組織人員研究攻關;第三,這裡用藥太貴,給部隊增添負擔,要求現在就返回部隊,吃中藥試試。部隊官兵聽說了楊選春的事跡以後,深受感動。大家通過打電話、寫信、發簡訊等方式關心他的病情,許多同志到北京出差,都專程去醫院看望他,一些單位的官兵還自發的為他捐款捐物,主動上門為他的家庭排憂解難。

楊選春的堅強意志和敬業精神不僅感動了部隊官兵,也打動了醫務人員。在得到區領導、本人和他的家屬同意後,醫院專家冒著巨大的風險給他用了正在試驗、尚未正式批准生產的新藥"腫瘤壞死因子",力爭挽回一線生機。奇蹟出現了,經過多方的不懈努力,靠著楊選春頑強的毅力,他的病情漸漸有了好轉,先是恢復了飲食,後來還能下床走動了。為了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務,在楊選春的強烈要求下,他返回駐地醫院觀察治療。在醫生和家人的悉心照料下,他的病情進一步好轉,他主動要求回單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大病初癒,身體還很虛弱,從家走到單位,他經常要停下來休息好幾次,但他咬牙堅持。同志們既敬佩,又心疼,勸他保重身體多休息,單位領導也照顧他,對他的工作不做具體安排。但他說:"是組織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以百倍的熱情回報組織的恩情,我要回到我熱愛的科研事業中,盡我最大的努力,為科技事業做貢獻。"在某型飛彈研製的關鍵階段,他得知部隊要派人到上海參與攻關,考慮到自己是該武器系統的專家,對該型飛彈技術難題又做了長期的研究和思考,他不顧身體虛弱,主動要求參加。當時正逢他要去蘭州治療的時間,他悄悄地把辦好的治療手續放在兜里,與攻關小組一起前往上海。

在上海的三個月時間裡,他完全忘記了自己是一個曾身患重病至今尚未痊癒的人,不知疲倦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同研究院的同行一起探討和交流,一起在實驗室進行半實物仿真計算,一起下工廠查找武器系統故障原因,每天工作都在十幾個小時以上。當地方科研人員得知他以前的情況後,先是感到不可思議,然後是對他表示由衷的敬佩。在研究院邀請全國各地權威專家召開的"某型飛彈超低空研討會"上,楊選春作了專題報告。關於該型飛彈故障原因的分析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認可和高度評價,並被廠方設計部門採納,成功解決了長期困擾工業部門的鏡像干擾問題。2003年12月6日,該型飛彈擊落某靶機,飛行試驗驗證了楊選春研究報告的正確性。靶試的成功,不僅大大縮短了武器系統研製周期,而且為國家挽回了巨額經濟損失。同志們頗為感慨地稱讚他是:"癌症患者攻克飛彈癌症"。

"共產黨員就是要不計個人得失,吃苦在前,奉獻在先,享受在後。"

在楊選春看來,奉獻和犧牲就是軍人的代名詞。大學畢業那年,面對可以進繁華城市的機遇,面對優厚的條件待遇,他不為所動,毫不猶豫地報名參軍,攜筆從戎,來到了靶場,一乾就是19年。第二年休假時,他結識了內地某中學女教師也就是他現在的妻子鄭華蓉。1990年,當鄭老師第一次來到部隊時,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茫茫戈壁,每年蒸發量3000毫米,降雨量只有50毫米。春天一颳風,黃沙滿天飛;夏天最高氣溫可達40多度,雞蛋放在地上都能烤熟;冬季長達5個多月,最低氣溫零下30多度。靶場無社會依託,交通不便,蔬菜一運進來,就爛掉了一大半,吃的肉是多年以前的凍肉,生活物品也十分匱乏。這樣的環境怎么生活?與地方的反差太大了。面對這種景象,她留下一句話:要么轉業,要么"吹燈",就返回了家鄉。經過楊選春耐心開導,鄭老師終於被他的一腔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所打動,不顧家人的極力反對,毅然隨軍到了戈壁灘,在軍營安家落戶,成為名副其實的"戈壁人"。

楊選春對黨和人民獻出的是一腔熱血,為祖國的飛彈事業奉上的是拳拳赤子之心,而對家庭和親人,他卻充滿了自責。1993年,父親病重,因為任務沒能及時回去,後來當他匆匆趕回時,父親因耽誤了治療時間,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父親去世時,因任務已到關鍵階段,他沒能再看老人家一眼。在向家中說明情況,寄了2000元錢後,忍著悲痛,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去。在給家中的信中他寫道:"作為兒子,我應該盡孝道,但身為軍人,我更要對祖國獻上忠誠。"

一些人,甚至他的親人、朋友都勸他別犯傻,不要那么拚命幹了,早點轉業回地方工作,但他卻說:"我並不傻,那么複雜的試驗數據我都算出來了,這點得失我還算不清楚嗎?我感到自豪的是,雖然我沒有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我感到很坦然。因為我選擇的是我所愛的事業,捨棄的是個人的私利,我無怨無悔。"在一次事跡報告會上,他說:我的一切成果和榮譽的取得都是組織培養的結果,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共產黨員,一名部隊科技工作者,只有把自己的成長進步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起來,才能無愧於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