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枝鎮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葉枝鎮距維西縣城86公里的瀾滄江畔古老的葉枝鎮,境內最高海拔4880米,北毗巴迪,南鄰康普,西沿碧羅雪山主系山脈,與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茨開鎮接壤,東沿雲嶺山脈與滇金絲猴主要棲息地施壩、薩馬閣自然保護區相連,居住著1萬多以傈僳族為主的9種民族,交通公路由維西直通德欽進藏。
簡介
自古以來,葉枝鎮就是滇藏“茶馬古道”上的主要物資集散地和“三江併流”區腹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區位優勢,蘊藏著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這裡的傈僳族特色文化更是民族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先後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被迪慶藏族自治州政府命名為“香格里拉傈僳族特色文化之鄉”。在瀾滄江西岸的查布朵嘎雪山,集雪山冰川、杜鵑林海、原始森林、湖泊、瀑布、河流及眾多野生動物為一體,是探險旅遊的好去處。其中,省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葉枝王氏土司衙署”、葉枝同樂傈僳族生態自然文化保護村寨、葉枝新樂村農民哇忍波創造和發明的傈僳族音節文字、以及“兄弟崖”、“滄江過溜”、“響水谷”、岔江“小石灣”、“石刻佛像”、“生生洞”等,使葉枝這一“茶馬古道鄙系睦訪蛟鎏砹思阜稚衩亍?
地理區劃
葉枝位於維西縣城北部, 地處瀾滄江流域,是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併流”自然景觀的核心腹地。全鎮處於雲嶺山脈與碧羅雪山山脈之間,海拔高差懸殊3110米,瀾滄江由北而南縱貫全境。年平均氣溫14.3℃,年降水量947.7毫米,境內資源豐富,風景秀麗,氣候適宜,適合種植玉米、水稻、小麥、黃豆等農作物。全鎮有耕地總面積17911.43畝(其中:水田5356.67畝,乾地12554.76畝),人均耕地1.84畝。擁有林地423609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260.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3畝,主要種植核桃、板栗、花椒、柑橘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4800畝;草地228000畝;荒山荒地20188.07畝。鎮轄巴丁村、倮那村、梓里村、新洛村、葉枝村、同樂村、松洛村、拉波洛村八個行政村。
人文地理
人物
哇忍波及其傈僳族音節文字——到葉枝遊覽哇忍波故居,了解他所創造的傈僳族音節文字,是一項重要內容。
在葉枝鎮政府駐地北部8公里的新洛米俄壩村,1900年,哇忍波就出生在這個傈僳族山村的農民家庭。哇忍波自幼家境貧寒,常隨其母勞動或外出逃荒度日。10歲至12歲時,曾跟隨巫師學過東巴、尼扒,掌握了一些念經祈禱、占卜和祭祀鬼神活動的知識。13歲時父親病故,家裡只好將一塊乾地典當來治喪,作為典當契約的是一塊刻著三轉三道記號的木板,意思是日後用三塊銀元贖回。後來哇家去贖地時,對方強詞奪理按自己的意圖解釋木刻的符號,結果使哇家白白損失了一筆錢財,這事對哇忍波觸動很大。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多,他萌生了由自己來創造一套本民族文字的想法。
王氏土司
——葉枝地處“三江併流”的核心腹地,自古以來就是滇藏“茶馬古道”上商品的主要集散地,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份,不但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而且蘊藏具有傳奇色彩,顯赫一時的“王氏土司”。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葉枝鎮境內曾出現過王氏、李氏、祁氏、禾氏等一些顯赫一時的封建領主家族,至今仍遺留下許多古代民居。其中以王氏家族最為有名。王氏屬納西族,其祖先為麗江木土府所委“木瓜”,即納西軍事首領。後被清廷封為“北路土司”,至民國27年,即公元1938年,王氏土司第九代傳人王嘉祿正式承襲世職,並被國民政府先後委任為“江防大隊”、“邊防副司令”,“三江司令”等職,因功績顯赫,雲南省長龍雲曾贈以“保障功高”匾額一塊。王氏土司以其強大實力和威懾一方的氣勢稱雄滇西北諸路土司。其轄民中有納西、傈僳、藏、怒、獨龍等多種民族,統轄範圍包括現在的迪慶州、怒江州所轄的瀾滄江、怒江、獨龍江流域,遠及西藏、高黎貢山、印度及緬甸密支那一帶。
王氏土司是明清以來“茶馬古道”貿易的主要組織者和保護力量,系藏、漢結合部的主要跨國土司。值得一提的是王氏土司能在國危民難之際,成立抗日禦侮隊伍,到中緬邊界防禦,並於民國27年專門鑄造鐵質界碑一批,上鑄“北路土司界”字樣,派人秘密運往王氏在獨龍江一帶的管轄邊界埋設,成為中印戰爭及1960年中,緬勘界時的唯一依據,為祖國的領土完整作出了重大貢獻。
民居
——同樂原始生態文化村傈僳族民居建築風格全部用原木搭成,本地人稱為“木楞子”,其特點是不上漆、不用鐵釘、全靠木料之間互相牽制,每幢木楞房形狀像一個大木匣,四周用長約5米,粗20公分的圓木橫架而成,屋頂用木板覆蓋,家家戶戶院落都用木柵欄相圍,房屋一般側面開門,門頭上家家戶戶都會懸掛著山羊頭,可以看出傈僳族人與山羊之間的親密關係,整個村寨呈階梯狀分布,一層層,一台台,錯落有致,形式完整,色彩分明,站在同樂村對面遠望,如同一幅完美的畫卷,表現了民族的粗獷、敦實、自然的美。曾在多種報刊、雜誌等媒體刊登過同樂大村的景致。
服飾
——同樂原始生態文化村傈僳族服飾均由棉或麻手工製作而成,男子頭戴“殼帕臘哄”(羊氈帽),帽沿圍繞一圈紅絲線,已婚者左耳墜碩大的銀或鉛耳環,內穿大襟白麻布或棉布長衫,外罩黑坎肩,腰系羊毛帶子,左胯“花臘裱”,佩長刀,右背弩弓、箭包,褲子是大襠寬口褲,褲腳長及膝,打羊毛或麻布綁腿。女子頭戴“咼亨”(用藍布 成三尖角帽,直角對上),上用“矣瑪”(小海貝)綴成圖案,前面釘三塊“普扁”(直徑10公里左右的銀制圓片),頭髮分兩辮垂到腰部,裝飾著貝殼飾物,項掛五彩珠子,上身穿的麻布或棉布大襟衣衫,外罩紅色坎肩,下穿白褶裙,外系圍腰,再繫上紅色毛帶子,肩胯“臘裱”,鞋襪,綁腿與男子一樣。說起這些服飾,均出於勤勞智慧的傈僳族婦女之手,她們十一、二歲便開始學習織麻布和紡羊毛的技術。織麻的工具很簡單,織架是用兩橫兩直的四根木棍搭成,做成“紡織機”。這種簡單的工具從遠古一直沿襲至今仍在使用。麻線紡成後,便將一頭拴在木架上,另一頭系在腰間即成經線;有的用雙手來回傳送緯線,有的則用一個木梭子來回穿梭。一個手巧的婦女,每天可織五寸寬的麻布六尺。一般說來,每家每年所織的麻布僅夠自用,很少有出賣的。
飲食
——同樂原始生態文化村飲食文化可分為烤、蒸、燉、醃幾大類。以豬、羊、牛等為主料。特色食物有可耍俄勒(玉米稀飯)、琵琶肉。主要名食有:香茅草烤魚、香茅草烤全豬、蒸腦花、天麻燉豬腳、羊奶蜂蛹等。
“阿尺目刮”歌舞
——同樂原始生態文化村“阿尺目刮”歌舞藝術是一種民眾自娛性舞蹈,其特點是不用樂器,自始至終踏歌起舞,分為男女各兩隊,分別由領唱者領唱後,其他一起符合而成。“阿尺目刮”的聲音明顯模仿山羊的聲音和動作,以及遊牧生活中一些瑣事,集濃厚的原始性仿古性,內容十分豐富,與傈僳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有著非常的密切關係。“阿尺目刮”已作為最高藝術價值的民族歌舞載入了《中國舞蹈集成》之中。
文化教育
全鎮有初級中學1所,即葉枝中學,占地面積10畝,有教室10間,教師宿舍1幢,學生宿舍4間,操場1個,學生食堂1個,校內設有實驗室、圖書室,在校學生428人,毛入學率95.9%,在職教師19人。全鎮有國小35所 (其中完全國小4所)。國小階段入學率為99.8%,殘疾兒童入學率為62.5%。學年內輟學10人,輟學率1.19%。 有國小教師82人,在校學生987人。全鎮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文化廣場1個。
歷史
古衙署文化與葉枝古鎮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葉枝境記憶體在過王氏、李氏、祁氏、禾氏等幾個顯赫一時的封建家族,現今仍有眾多的古代民居、街道還保存著舊時的容顏,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其中,王氏家族最為有名,王氏屬納西族其祖先為木土府所委“木瓜”,即納西軍事首領(美國作家約瑟夫•洛克所著《中國西南部古納西王國》一書中詳細記載),受禾氏大管軍節制,並與禾氏家庭有婚姻關係,後被清廷封為“北路土司”。王氏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其房屋建築完全擺脫了當地的建築風格,融漢、藏、白族的建築風格為一體,建成大規模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築群,占地面積50余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整個建築分南北兩套二進大院坐東向西,四周有圍牆,四角有碉樓,建築主次分明,自成院落又相互連通,門窗格扇做工精巧,雕鏤細密,具有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經過幾十年變遷和風雨剝蝕,“王府”建築中還有城門,一個碉樓,北四合院及附屬建築尚屬完整,城牆、花園、經堂、黑神殿等遺址尚有跡可尋。1998年,葉枝土司衙署被雲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礎設施
繼續完善全鎮總體規劃,加強環境綜合治理,重點抓好田間渠系、高穩農田、防洪減災、水土保持、人畜引水、節能工程、農村水電、農村醫療衛生和教育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增強農村經濟發展後勁。 加快交通設施建設步伐,抓好鄉村道路規劃和建設,充分利用項目資金,實施鄉村公路改擴建努力改善鄉村交通條件。
資源環境
葉枝地處德欽縣維西縣的中心驛站,文化、經濟等輻射面廣,程度深,對三江上游地區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動和輻射作用,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兵家必爭之地,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有色金屬礦物質資源,珍稀動物有羚羊、滇金絲猴、金錢豹、黑熊、馬鹿、麂子、麝等,珍禽有黃鵝、白腹錦雞、灰鵝等,珍稀植物樹種有珙桐、榧木、水青樹、紅豆彬等,其中以儲量位居全省第二的楚格咱鐵礦較為有名,瀾滄江由北向南縱貫葉枝全鎮,西有梅里雪山的延綿帶碧羅雪山,東有白茫雪山,形成了兩山夾一江的“V”字型地勢,高原立體氣候明顯,有森林面積390.22平方公里,其中屬白茫雪山自然保護區的森林面積有130多萬平方公里,西與貢山縣(怒江)的直線距離為35.7公里,東與霞若(金沙江)的直線距離為25.9公里,葉枝與貢山和霞若人民民眾經常翻山做牛馬、山貨、藥材等交易或通婚,互利互惠增強了民族團結。較好的地理區域環境給葉枝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特色產業
葉枝是一個農業鎮,農村經濟的發展對全鎮實現小康目標至關重要。葉枝氣候條件好,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適合多種農作物的生長,利用以上有利條件,我鎮在改善傳統農業生產的同時,面向市場積極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引導廣大民眾發展“兩高一優”農業。面對大部分民眾由於商品觀念淡薄,科技意識落後,參與積極性不高。鎮黨委、政府針對民眾商品觀念淡薄、科技意識落後等問題,採取三條措施: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強化宣傳普及,利用各種會議,廣泛進行農業科普的宣傳培訓,提高民眾科技意識,選定點示範戶;二是以點帶面促進發展,大力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從2003年到2006年,全鎮完成雜交玉米制種3620畝,完成青稞種植7621畝;三是指導農戶將產品轉化為商品進入市場,深入市場調查,為農民提供市場銷售信息及價格信息。年平均氣溫14.3℃,年降水量947.7毫米,境內資源豐富,風景秀麗,氣候適宜,適合種植玉米、水稻、小麥、黃豆等農作物。
社會保障
雖然我鎮基本上解決了溫飽,但由於惡劣的生存環境和不可預料的因素,大部分民眾的生活水平極不穩定,隨時都可能會返貧,鎮黨委、政府始終把增加脫貧人口,降低返貧率作為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抓緊抓好,完成了全鎮農村低保和高齡老人的補助發放入並實施了一系列解決貧困民眾生產生活困難的民心工程。特別對自然災害的嚴重,貧困程度深的困難民眾,加大扶貧濟困力度。積極做好搶險救災、安頓受災民眾的工作,確保受災民眾不挨凍,不受餓。 廣大貧困農民的生活問題基本得到緩解,各項優惠政策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