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位於肇慶市正東路尾,江濱堤內的石頭崗上。此地原建有石頭庵,明宣德年間,將庵改建為嵩台書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北樓以及東西兩廊和號舍。崇禎十四年(1641年)改名閱江樓。

基本信息

紀念館概況

樓築於高約8米的山崗上,坐北向南,為四合院式建築,占地約2000平方米,其中庭院面積248平方米;樓高2層,分南、北、東、西4座。4座樓通過4座耳樓銜接通連。南北兩樓為歇山頂,屋脊上均有鰲魚寶珠,東西兩樓為券篷頂。院內植米蘭、葵樹,設水池、假山,清幽雅靜。南門前置寬闊石階,階下置石獅1對。北樓地下大廳有清康熙時兩廣總督郭世隆所建的康熙御書碑5塊;南樓檐下,懸掛兩廣總督勞崇光所書的“閱江樓”木匾。

閱江樓歷為書院和文人墨客的吟詠之所,又曾為軍事重地。南明永曆帝,中法戰爭主戰派彭玉麟、大革命時期的高要農民自衛軍以及葉挺獨立團等都曾在此指揮軍事,訓練隊伍。現為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

1962年7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廣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 葉挺獨立團團部舊址紀念館

葉挺獨立團

“鐵軍”——葉挺獨立團

葉挺獨立團於1925年11月正式成立,是周恩來抽調黃埔軍校畢業生中的革命青年、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中籌建的以共產黨員為主要骨幹的部隊,葉挺被廣東區委推薦擔任該團團長。葉挺獨立團名義上隸屬第四軍,實際上由中共廣東區委具體領導,其幹部的任免、調動和人員的補充全由共產黨獨立負責。連級以上幹部全是共產黨員。全團2000餘人,85%的士兵是共產黨員、共產主義青年團員和堅決擁護共產黨的革命青年。這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第一支正規武裝。它是北伐軍中政治素質最好、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1926年5月初,葉挺率獨立團從肇慶出師北伐,途經廣州時,中共中央派周恩來給獨立團連以上幹部作了政治動員。獨立團官兵肩負著黨的重託,出韶關,向湖南進軍。5月中旬,獨立團擊潰陳炯明的粵軍1000餘人,占領汝城,取得首戰勝利。5月底,葉挺接到第八軍軍長唐生智的告急電報,又率部冒雨兼程馳援安仁,經過兩日戰鬥,先後擊敗敵軍4個團的兵力,並乘勝追擊,占領攸縣,解除了唐生智部側背所受的威脅,為北伐各軍進入湖南創造了有利條件。兩戰兩捷使葉挺獨立團威名遠揚。

北伐軍兵臨武漢,吳佩孚急忙調遣近3萬人的兵力,企圖利用粵漢路上三面環水、一面高山聳立的天險汀泗橋,死守待援。因此,北伐軍攻打汀泗橋,是北伐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戰。1926年8月26日,第四軍的6個團對汀泗橋發起猛烈攻擊。敵人據險頑抗。吳佩孚親臨督戰,將“大刀隊”分為8路監軍,下令“退卻者殺無赦”。雙方隔橋對峙,爭奪十分激烈。北伐軍連續衝鋒10多次。汀泗橋4次易手。雙方傷亡很大。27日拂曉,葉挺獨立團和第七軍的一部由農民帶路,迂迴到敵人背後,前後夾攻,終於突破敵人陣地,占領了汀泗橋。接著,獨立團乘勝追擊,占領鹹寧城。

吳佩孚又在同樣地勢險要的賀勝橋建立指揮部,集中4萬多人的兵力,布置了3道防線,親自坐鎮指揮。四軍奉命首先攻打賀勝橋。葉挺獨立團擔任第一線主攻。葉挺指揮部隊連續作戰,乘吳佩孚喘息未定之際,乘著夜色快速前進,直插敵人縱深陣地,完成了中央突破的任務。葉挺在孤軍前出、三面受敵的情況下,嚴令部隊向前攻擊,接連突破野牛都山、鐵路橋等敵軍核心陣地。經過激烈的肉搏戰,吳佩孚丟下設在賀勝橋的鐵甲列車指揮所,倉皇逃跑。這時幾萬人的北洋軍已經完全為獨立團的聲威所嚇倒,不戰自潰。吳佩孚為了挽救兵敗山倒之勢,親自槍斃了一個旅長,把他的頭掛在賀勝橋上,也沒能把軍心穩定下來。在後續部隊的支援下,獨立團又乘勢突破最後兩道防線,打通了通向武漢的門戶。

作為北伐先鋒的葉挺獨立團,在汀泗橋、賀勝橋等著名戰役中出生入死,所向披靡,取得輝煌戰績,為四軍贏得了“鐵軍”的光榮稱號。葉挺被公認為“北伐名將”。

葉挺的一生

葉挺,字希夷。中國著名的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之一。1896年出生於廣東惠陽縣。

1911年,15歲的葉挺在惠州府立中等專業學校讀書時,就毅然剪掉辮子,義無反顧地回響孫中山反對清王朝封建統治的鬥爭。

1912年,葉挺考入廣州黃埔陸軍國小,後進入保定軍官學校。1919年,葉挺投身孫中山領導的三民主主義革命,參加了粵軍,同年參加了中國國民黨。後升任少校參謀、總統府警衛團營長。在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時,他率部和全團官兵一起守衛總統府,英勇反擊數倍於已的叛軍,掩護孫夫人宋慶齡脫離險境。

1924年,葉挺辭掉軍隊中的職務,後赴蘇聯留學,在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和紅軍學校中國班留學,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旅莫支部。

葉挺從蘇聯回國後,擔任了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團長,他率領該團作為北伐的先遣隊,與兄弟部隊一起,分頭疾進,奪取汀泗撟,占領賀勝撟,攻陷武昌,無往而不勝,為北伐戰爭的勝利立下卓著功勳。因此,第四軍被譽為“鐵軍”。

蔣介石叛變革命後,葉挺帶領所屬部隊,參加中共獨立領導的武裝鬥爭。1927年8月1日,他與周恩來、賀龍、朱德、劉伯承等一起,發動舉世聞名的南昌起義,葉挺在起義中任前敵總指揮和十一軍軍長,起義軍南下到廣東潮汕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了。同年12月,葉挺與張太雷等領導了震驚中外的廣州起義,亦未能成功。

廣州起義失敗後不久,葉挺脫離中共黨組織,在海外流亡了十年。

三十年代初,日本侵略軍侵占中國東三省後,葉挺從外國澳門居住。1937年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他挺身出任新四軍軍長,在敵後長江下游指揮部隊轉戰大江南北,創建了蘇南、蘇北、皖東、豫皖蘇邊等抗日根據地。

1941年1月,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皖南事變”,葉挺被蔣介石非法扣押,在獄中被囚禁了五年。對此,周恩來曾深情地評價說:“十年流亡,五年牢監,雖蒼白了你的頭髮,但更堅強了你的意志。”在監獄五年,葉挺經歷一生中最嚴峻的考驗。國民黨當局威迫利誘要他投降,葉挺堅決表示:“頭可斷,血可流,志不可屈”。葉挺在獄中寫下了氣吞山河的《囚歌》立志要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所有這些,充分體現了葉挺百折不撓的革命意志和堅定不移的政治信仰。

1946年3月4日,經中共中央與國民黨當局反覆交涉和鬥爭,在全國人民強烈要求下,葉挺獲釋出獄。他出獄的第一件事,就是請求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毛澤東親筆修改了中共中央給葉挺關於接受他加入共產黨的復電。

1946年4月8日,葉挺、王若飛、秦邦憲、鄧發等奉命乘飛機由重慶飛往延安時,飛機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失事,他殉難時年50歲。毛主席為其題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

葉挺的故事

葉挺(1896—1946)是大家熟悉的一位著名將領,他在北伐戰爭中一戰成名,在抗日戰爭中率領新四軍轉戰南北,為中國革命立下了汗馬功勞。鮮為人知的是,這位曾被毛澤東稱為“共產黨第一任總司令”的名將曾經有過一段海外流亡生涯,而這段經歷對葉挺日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日本機智脫險,從蘇聯出走西歐

1927年12月11日,張太雷、葉挺等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發動了廣州起義。由於敵我力量懸殊,起義在兩天后失敗。隨後,國民黨反動派在廣州掀起白色恐怖,到處搜捕起義領導人。葉挺機智地化裝成盲人,到了香港。

葉挺到香港後,迅速和黨組織建立了聯繫。當時,廣州起義的訊息已震驚全世界,許多香港報刊也發表文章,稱頌這場偉大的起義。葉挺感到由衷的欣慰。但他沒想到,在黨的內部,迎接他的不是鮮花,而是批判。由於廣州起義較為短暫,又損失較大,很多人都要求追究責任,結果葉挺受到不公正的處理,情緒一度十分低落。

1928年春,葉挺接到黨的通知,要他去蘇聯休養,同時討論廣州起義的問題。這個訊息自然給苦悶中的葉挺帶來了新的希望。他立刻假道日本,前往蘇聯。然而日本人不知從哪裡得到了訊息,葉挺剛到東京,日本報刊就競相報導他的行蹤。黨組織得知這些情況後十分著急,擔心葉挺會被國民黨特務抓走。聶榮臻特意請葉挺的夫人李秀文用密電催促葉挺速離日本,又請葉挺的岳父李少村專赴日本,當面督促葉挺離開這個是非之地。葉挺接到警告後,迅速前往港口,登上開往蘇聯的輪船。上船後,葉挺遭到了日本便衣偵探長達4個小時的盤問,但他沉著應付,終於闖過了難關,順利抵達蘇聯。

1928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莫斯科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雖充分肯定了廣州起義的偉大意義,卻沒有給葉挺平反。與此同時,共產國際東方部的領導人米夫聽信了王明的讒言,對葉挺產生了偏見。於是,葉挺離開了莫斯科,開始了流亡西歐的生涯。對於此事,周恩來後來作了客觀的評價:“廣州起義失敗後,葉挺到了莫斯科,共產國際代表還說他政治動搖。共產國際沒有人理他,東方大學請他作報告,共產國際也不允許他去。這樣,他就離開黨跑到德國去了。這件事我們應該給葉挺申冤。”

以翻譯德文為生,賣水果、青菜貼補家用

離開蘇聯後,葉挺在德國和法國度過了5年時間。1928年秋,葉挺到了德國首都柏林。葉挺很早就想到德國學習軍事。

早在1916年,還在保定軍校學習的葉挺就選修了德文,準備將來到德國學習。12年後,他雖然如願來到德國,但此時的葉挺卻沒有了當年的豪情壯志。他甚至打算放棄自己的軍事政治生涯,專心搞德文翻譯。他還參加過德國一個提倡吃素的流派,專心吃起素來。

初到德國時,葉挺的生活很困難,除了靠翻譯德文,他還到處找些零工做,以貼補家用。在那段日子裡,他賣過青菜、水果,幫人摘過果子,還在柏林等地開過小吃店,主要賣油條、燒餅和粥。顧客多是住在附近的華工,但誰也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伐名將。葉挺利用賺到的錢接濟一些貧困的中國留學生和年老多病的華工,自己也買了一些德文書籍,其中光百科全書就有幾十本。在此期間,他還曾到法國短暫生活過一段時間。

1930年春,周恩來來到柏林,發現葉挺對革命失去了信心,與葉挺進行了促膝長談,告訴他幹革命不能考慮自我。周恩來的話對葉挺啟發很大,旅居德國的廖承志等人也不斷鼓勵葉挺。1928年底,葉挺接待了一位老朋友、廣州起義領導人之一黃平。黃平在廣州起義後受的打擊最大,處分也最重,但黃平卻沒有喪失對革命的信心,這使得葉挺的思想再一次受到觸動。

專心研究德國軍事,在家裡搞爆破試驗

在朋友們的幫助下,葉挺逐漸擺脫了失敗的情緒,他認識到,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個人的榮辱同整個革命事業相比算不了什麼。此時,中國國內的革命形勢也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毛澤東在井岡山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後,星星之火逐漸向全國擴展。中國革命的前景振奮了葉挺,使他重新燃起了希望。他決定多學些本領,為回國重新參加革命做準備。

當時,德國軍隊被稱為世界最強大的陸軍,為了研究德國軍隊,葉挺經常到圖書館等處翻閱報刊資料。他潛心鑽研軍事,希望回國後能派上用場。鑒於廣州起義失敗的教訓,葉挺重點研究了軍事工程學和軍事化學,他不斷做爆破試驗,經常把家裡弄得一團糟。葉挺對軍事的刻苦鑽研引起了德國人的敬佩。一位德國軍事家還送給他一根特殊手杖以示鼓勵,這根手杖可以當作長劍和手槍使用,深得葉挺喜愛。

1931年,國內形勢的發展使得葉挺再也不能呆在國外了。當時,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了東三省,而蔣介石對日本一味退讓,卻不斷調兵“圍剿”紅軍。蔣介石的倒行逆施使葉挺十分氣憤,恨不得立刻返回祖國,參加抗日。他每天翻閱大量報刊,密切注意國內局勢。但遠居海外,訊息畢竟太少,也來得太慢。為此,他離開了德國,來到澳門,結束了海外流亡生涯。

拒絕國民黨拉攏,積極籌劃抗日

1932年秋天,葉挺偕夫人李秀文和子女來到澳門。從1932年到抗戰爆發這段時間,葉挺基本上都住在澳門。在此期間,葉挺和上海地下黨組織又建立了聯繫,並利用自己的影響,積極接觸國民黨內主張抗日的力量。

1933年,國民黨的蔡廷鍇、蔣光鼐、陳銘樞、李濟深等人,因為不滿蔣介石不顧民族利益的“剿匪”行動,在福州發動了“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公開與蔣介石決裂,並與紅軍達成一致抗日的協定。事前,他們就邀請葉挺做參謀。葉挺認為這是有利於民族利益的大事,欣然前往福州,協助他們策劃整個事變。1934年,福建人民政府失敗,葉挺又返回澳門。1935年,逃亡香港的李濟深等人又成立了以“聯共反蔣抗日”為宗旨的“中華民族革命同盟”,葉挺應邀參加該同盟,並擔任了同盟的軍事委員會委員。

在那段時間裡,蔣介石不斷派人拉攏利誘葉挺,但均遭拒絕。不僅如此,葉挺還批評侄子葉欽在國民黨里混飯吃的做法,認為就是回家種地,也比去國民黨那裡乾淨。可見,即使在艱苦的歲月里,葉挺仍然能保持崇高的政治情操。

1937年7月7日,抗戰爆發,葉挺的報國之心終於可以實現了。經黨組織批准,葉挺出任新四軍軍長,率部隊來到抗日最前線。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葉挺被蔣介石扣押,直到1946年3月才被釋放。4月8日,葉挺乘飛機前往延安,途中飛機失事,年僅50歲的葉挺不幸遇難,一顆將星意外隕落,給人們留下了永遠的遺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