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承苦丁茶

萬承苦丁茶

萬承苦丁茶是廣西的傳統名茶之一。

茶葉介紹

萬承苦丁茶 萬承苦丁茶是廣西傳統名茶之一,產於舊萬承縣苦丁鄉,即現在的大新縣龍門鄉苦丁村。舊本《辭海》曾有記載:“苦丁茶者,廣西特產名茶也,產於萬承縣苦丁鄉,”故稱萬承苦丁茶。
該茶在清末即為外國傳教士所重視,民國初年,萬承縣州官彈壓委員張宏能把苦丁茶的“苦”字改為“富”字,並印發“楝辦萬承縣富丁茶”的廣告,茶葉銷路廣,遠近馳名,更為港澳同胞及海外僑胞所歡迎。
萬承苦丁茶屬單一型苦丁茶,於是1981年5月經廈門大學生物系曾滄江教授鑑定,定名為苦丁茶冬青(Ticx Kudingcha Tscng),用開水泡漬後,茶汁具微苦味,飲之先苦後甘,且在口中回味長久,別有風味,可作茶藥兩用,歷史上曾作為進貢皇帝的佳品。具有目止痛、抑癢、解痛、降壓諸效能。同間用作提神醒腦、清熱降火、生津止渴、解毒消炎、去膩醒酒、利尿強心、止瀉鎮痛、去痧利喉、降壓減肥等,常飲可延年益壽。
萬承苦丁茶是屬中性偏陰常綠闊葉喬木樹種,樹幹通直,樹形美觀,枝葉蒼翠,四季常青,萌芽力強,枝稍頂芽採摘後,易萌發新芽,茶葉產量較高。該樹種多分布在低山中下部和丘陵台地,喜溫暖濕潤氣候,適生於土層深厚肥沃濕潤的酸性紅壤,較能耐寒冷及一般霜雪。大新縣是該茶樹的原產地和主要產地,現已造林區1600多畝,辦了一個苦丁茶加工總廠。
萬承苦丁茶全身都是寶,經濟效益高,茶葉是茶中之佳品,其枝、葉、根、果實均有多功能的藥用。秋季果實成熟後呈鮮紅色,呈現綠葉叢中點點紅,非常美觀,是理想的庭園綠化觀賞樹種,現在大新縣龍門鄉苦丁村下告屯正宗苦丁 茶王,樹齡在內200年以上,樹高頻28.5米,胸徑79.6厘米,冠副主席14*12.5米,是廣西最大、最老的苦丁茶樹,每年可產乾茶30公斤,結果實200公斤,一株茶樹年產值逾萬元,列廣西之最。

產地

1、萬承苦丁茶的原產地
萬承苦丁茶是我國享譽世界名茶之一。據唐代陸羽著的《茶經-之源》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樹如瓜盧”。明朝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載:“皋盧,葉狀如茗,今廣人用之,名曰苦登。”經國內專家考證,在古文獻稱謂“皋盧”或“瓜盧”茶,即今的苦丁茶;舊本《辭海》注有:“苦丁茶者,廣西特產名茶也,產於大新縣苦丁鄉”,即現在的大新縣龍門鄉苦丁村。歷代均負盛名,馳譽于海內外。迄今菘葉銷路很廣,雖價格昂貴,仍深受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及外國人青睞。
苦丁村原有苦丁茶母樹六株,現遺存五株,最大的一株,樹高28米,胸徑79厘米,兩人合抱方攏,枝繁葉茂,冠幅蓋地達144平方米。據茶樹主人陸煥奎(年已古稀)稱:
“這株苦丁茶樹系先祖陸有玉所種,迄今已歷五代人之久”。1991年產乾茶葉約35公斤,260元/公斤;茶果380公斤,100元/公斤,計當年產值47000元,名聞遐邇。當春茶上市或茶果紅熟,慕名而來的各方客商,不遠千里而來,絡繹不絕,門庭若市,因而被譽為“綠色的黃金樹”。
2、萬承苦丁茶曾作貢品上貢皇帝
據傳,明朝中期以來,萬承苦丁茶仍年年作為貢品,送上京城向皇帝進貢,可苦丁茶樹源不多,或有品種不一,茶的品質與苦丁樹所產的茶葉就明顯不同。優質的產品,逐年減少,為了增加貢品數量州宮下令苦丁村民民眾,採集萬承茶種繁育,擴大種植面積以增加產量。可萬承茶樹系深休眠樹種,在農業生產技術極落後的封建社會時代,雖經多次試驗繁育,均失敗而告終。年年只靠原有幾株茶樹產量,貢品就無法保障,更不能滿足土官家族爺娘們的需求。為此,宮廷曾屢派欽差大臣到廣西太平府(即今崇左縣)追查苦丁茶貢品,萬承州主子自知此事非同小可,搞不好會招來殺身之禍,便苦苦思索如何搪塞了事。後經反覆計議,把在苦丁村剛巧枯死的苦丁茶樹,派人送往太平府,佯說苦丁茶樹已枯死,無法完成貢品,欽差大臣以及太平府主,信以為真,以訛傳訛,把茶樹枯死情況報給朝廷。從此,才結束萬承茶作貢品的歷史,土官由此也免了問罪。
1、苦丁茶的學名
苦丁茶又叫大葉茶或大葉冬青,在原產地大新縣苦丁村又名富丁茶或登茶。古稱皋盧茶,學名為:Ilex Latifolia Thunb.為冬青科冬青屬。新加坡、馬來西亞稱“茶王”,台灣稱“一葉青”,日本叫“多羅樹”,1981年廈門大學生物系曾滄江教授根據從大新縣採到的標本鑑定,並命為“苦丁茶冬青”。
2、苦丁茶的功能
據1987年大新縣誌記載:“苦丁茶是用茶樹的嫩葉加工而成,此茶獨特,既可泡茶飲,又可作藥用,具有消炎解毒、殺菌、止癢等作用,主治肝風、耳鳴、耳聾、活血脈
含服能止牙痛,還可防治胃炎、肝炎、咽喉炎、鼻炎、肚瀉、痢疾、高血壓等症。該茶葉有個特點,用量極少,又易還原,一杯開水只需放一、兩葉,便很快分泌出絲狀黃汁,葉色由黑還原為綠色,茶水苦中有甘,先苦後甜,飲之精神倍爽,吃油膩後,飲之更佳。”
這是對萬承苦丁茶最精闢的概括。

分布特徵

3、苦丁茶的分布特徵
苦丁茶多分布在低山中下部和丘陵台地,喜生於溫暖濕潤土層深厚肥沃疏鬆地帶,為中性偏蔭樹種,土壤PH值4.5-8.5,海拔200-600米。苦丁茶為常綠高大喬木,樹形圓錐狀,乾形通直,皮灰色,枝椏不規則輪生,枝條賀形;單葉互生,革質,葉緣有鋸齒,葉柄粗短圓形,無槽溝;花著生於前年枝條葉腋,直徑一厘米左右,黃色,多數排成假圓錐形花序,雌雄同株,且雌蕊雄蕊同花;豐收之年果實纍纍,果枝一串串長達15-18厘米,8-9月果實由青綠色變成紫紅色即成熟,且背面有皺紋,質硬。

苦丁茶樹系深休眠樹種,在農業生產技術落後的時代,無人掌握其人工繁殖技術,導致僅有的少量母樹,瀕臨絕跡。
為了大量發展苦丁茶,解決種源不足的問題,1980年,大新縣組織了有關科技人員對苦丁茶的人工繁殖技術進行了研究。經過多年試驗探索,對苦丁茶種子的採集、處理、催芽育苗和對幼苗的生長特性及無性繁殖方法,都掌握了較全面的基本技藝措施,並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一 、種子育苗繁殖
1、採種:每年8-9月份採集成熟果實。
2、種子處理:
(1)搓爛,沖洗果皮,撈取下沉飽滿的種粒,蔭乾再風淨,便得純種。
(2)打破苦丁茶種子休眠。苦丁茶屬於生理後熟,一般採用濕沙層積法,另外也可用變溫處理或 以不同濃度的化學品外理,打破休眠。
3、育苗,移苗,苗期管理與常規相同。
4、定植季節:一般在11月至次年2月定植。
5、定植規格:採取高度密植矮化技術措施,株行距2米*1.5-1.8米,坑規格100*80*70厘米。
二、無性繁殖
無性繁殖一般有扦插,壓條和嫁接三種方法,經過許多試驗和實踐證明,苦丁茶不論採用哪種繁殖方 式,成活率均達80%以上,現僅對本地普遍採用,操作較方便的扦插繁殖作簡要介紹:
1、整修插床和插壤。插床床面寬100厘米,高30厘米左右,長度以方便工作為宜。插壤成份和比例按蛭石粉:河沙:火燒土=3:5:2。
2、插穗的準備。
(1)插穗以幼齡樹為好,選取當年生木質化或半木質化的優良枝條。
(2)插穗的修剪。插穗的長度,一般4厘米左右,每段最少留2-3個腋芽 (潛伏芽),剪截時,插穗上端留一張葉的1/2或全葉(插穗留葉的多少,應看插穗大小來定,以利於光合作用為宜)下端的切口靠近腋芽基部或節間,與橫切成垂直橫斷面,則切面小,癒合快。
3、植物激素處理。苦丁茶是難生根的樹種,植物激素處理好壞直接影響根的生長及成活率,本地普遍使用的是ABT1號生根粉,效果較理想。首先根據插穗的成熟程度,將母液稀釋成所需的濃度,一般為:速蘸插穗濃度500-1000-2000PPM,處理時間幾秒至30秒,慢浸插穗濃度50-100-200PPM,浸泡時間為0.5小時-1小時-2小時。
4、扦插。選擇陰雨天或傍晚,以葉面不重疊為度,將插穗直插入基質,深度為插穗總長的2/3,短小的插穗,宜深不宜淺。
5、扦插後的管理:
(1)保濕,要經常保持插床濕潤,烈日曬射時,每天要霧噴5-6次。
(2)遮陰,以購用市面上的遮陰網為最佳。
(3)移植,扦插2-3個月後,腋芽開始萌生3-4毫米,證明插穗已經生根,繼續管護培育一段時間,新根長到1-2厘米,即可移植到營養薄膜袋,等苗高26-30厘米,則可拿到茶園定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