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果實大型,一般商品果重220~280克,大者800克以上。未掐萼者呈卵圓形至紡錘形,掐萼者果實頂部膨大而成倒卵形、短瓢形,果實形狀因坐果部位不同,變化較大。果皮薄,黃綠色或黃微帶綠色。果點大而明顯,深褐色,受外界刺激,常連片成褐色銹斑,影響外觀。果梗粗、中長,多斜生,基部略肥大,梗窪窄淺。果心中大,果肉淺黃白色,肉質細嫩,脆而多汁,味濃甜,具芳香,石細胞小而少,品質極上。一般含可溶性固形物12%~15%,個別高者達18%,含糖8%~10%,含酸0.1%左右。在萊陽、棲霞,於9月下旬成熟,9月中下旬採收。果實在常溫下耐藏性較差,一般可貯藏一個月左右,冷庫氣調貯存可至春節以後。
生長環境
幼樹生長健壯,極性強,新梢多而直立,樹冠多呈直立掃帚形。萌芽力強,成枝力中等,定植後4~6年結果,以短果枝結果為主,中長果枝及腋花芽也能結果。結果枝組有較好的更新復壯能力。自花不實,坐果率較低,采前落果較重。嚴格疏花疏果和落花後掐萼可提高果實商品價值。宜在夏季氣溫稍低、雨量適中的冷涼地區栽培。夏季高溫乾旱,樹體生長不良,果實個頭小,石細胞增多,品質差。高溫多雨多濕地區栽培樹勢過旺,結果晚,產量低,病蟲害重,果實品質也差。高寒地區冬季易受凍害。茌梨對土質有嚴格的要求,以砂壤土或純細沙土最為適宜。黏重土壤樹體生長不良,果實品質差。不同肥料種類對梨果品質也有影響,高氮肥,果實含糖量低,增施鉀肥,可提高含糖量。幼果期噴施農藥刺激形成嚴重果銹,不僅梨果膨大受到限制,而且直接影響質量,套袋可減輕或避免這種影響。
分布範圍
山東普遍栽培的白梨系統中的優良品種。因主要產地在萊陽市,原產地在茌平一帶得名。栽培始於明末清初,已近4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