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銳藏族民歌

華銳藏族民歌

華銳藏族民歌,中國藏族民歌種類之一,是流傳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華銳藏族居民中的一種民歌形式。以唱詞洗鍊,富有文學性,鏇律優美動聽而著稱,是華銳民族民間文化中的精華,具有了可誦、可唱亦可伴舞的特點。但用文字形式記載下來的仍為少數,大多仍然用口頭傳唱。代表作品有:《創世紀》、《珠東論戰》、《格薩爾大王歌》等。2008年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華銳藏族,世居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是藏族的一支,華銳藏族民歌作為華銳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早在藏文字出現以前,就以口頭文學的形式已經在民間廣泛流傳。據敦煌古藏文史籍記載,在古代
天祝縣華銳藏族民歌演唱大賽天祝縣華銳藏族民歌演唱大賽
藏族人的語言交談中,已習慣於用民歌作為表達方式。以天祝藏族自治縣為中心的華銳藏區在歷史上因各民族交錯相居,其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尤其是藏族民歌更具有代表性,其內容、形式、數量、質量,是其它地方遠遠不及的,並以唱詞洗鍊,富有文學性,鏇律優美動聽而著稱,是華銳民族民間文化中的精華。最初發源於口頭文學藝術形式,是民眾的口頭創作,以直述達意,樸實見長。公元七世紀,自藏文字創製形成和套用推廣後,藏族民歌經文人們整理、提練和充分運用,更加形象生動,更具藝術感染力,從而也使華銳藏族民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此後,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和演變,華銳藏族民歌經傳唱、加工、修理,具有了可誦、可唱亦可伴舞的特點。但用文字形式記載下來的仍為少數,大多仍然用口頭傳唱。

表現形式

華銳藏族民歌分為勒(酒麴,也稱家曲)和“拉伊”(山曲,也叫情歌)。

酒麴

“勒”一般句數不等,有三、五、六句,多至十餘句,每句的音節相等。段與段、句與句之間相互對仗,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程式。早在8世紀,這種民歌形式就有文字記載。“拉伊”是歌詠愛情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廣泛流傳於華銳藏區,其語言樸實,比喻形象,形式活潑,基本形式為三段體,
華銳藏族民歌演唱華銳藏族民歌演唱
前兩段通過對一些相近的事物作比喻,藉以開頭和起興,第三段則表達本意。一首歌少則四句,多則十句或更多。一般都即興編詞,即興吟唱。華銳藏區以說唱、敘事等方法,流傳的“長歌”也是民歌的一種,少則幾十行,多則有上萬行之多。從習慣和傳統上來說,酒麴是在家中唱的,也可以在野外唱,男女老少,長輩晚輩都可以在一起唱;山曲一般在野外唱,長輩在場不能唱,兄妹之間不能唱。華銳藏族民歌包羅萬象,數量多,內容極其複雜、繁多,總結起來,大致可分為勞動歌、生活歌、學問歌、歷史歌、敘事歌、舞蹈歌、情歌等。
勞動歌是在平時的勞動生活中唱的,其內容反映了勞動項目、方法等,引人激發勞動興趣、情緒、解除疲勞,反映了熱愛勞動,勤勞吃苦的品質。這類歌一般是邊幹活邊唱,伴以“亞拉索”、“阿隆羅”等襯詞,節奏鮮明。流傳下來的有《打牆歌》、《擀氈歌》、《打青稞歌》、《擠奶歌》等。生活歌內容廣泛,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大略有見面歌、讚頌歌、臨客歌、興世歌、酒歌、逗趣歌、諷嘲歌、祝福吉祥歌、思恩歌等。廣泛運用日月星辰、藍天白雲、花草樹木、珍禽異獸、江河湖海、雪山草原、歷史人物、宗教故事來歌唱,比喻恰當,語言生動。其中讚頌歌的傳唱最廣泛。
學問歌主要有《醫藥歌》、《天文歷算歌》兩種。前者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介紹了800多種治療各種疾病的古老的藏醫藥藥物和施藥的知識,後者唱天文歷算方面的學問。這兩部民歌彌足珍貴,是研究藏族古代醫學和天文曆法的珍貴資料。
歷史歌保存下來的有《創世紀》、《珠東論戰》、《格薩爾大王歌》等,俱非常珍貴,其中《創世紀》在天祝藏區流傳很廣,影響頗大。 
傳授華銳藏族民歌傳授華銳藏族民歌
 
敘事歌有情節、人物,在華銳藏區流傳較廣的有《拉央與英措》、《拉壯丁》、《孔雀》、《白天鵝與花鴛鴦》等,數量不太多,大多已失傳。
舞蹈歌主要有則柔、鍋莊。則柔是一種表演歌舞,其表現形式有三種,一是兩婦女相對而立,一袖上舉、一袖下拖,邊唱邊轉,以唱為主;二是四人以上的男子集體歌舞,舞蹈的動作大部分為勞動動作或動物動作;三是男女對唱,邊歌邊舞。華銳藏區原生的鍋莊歌舞已不多見,流傳的多是由康巴藏區和青藏區流傳而來的。

山曲

情歌在華銳藏族民歌中占有很大比重,數量之多、流傳之廣不亞於酒麴。其曲調悠長婉轉,表現手法委婉、含蓄,沒有粗野鄙俗之氣,唱法比較多,有見面歌、迎接歌、說理歌、嬉戲歌、相戀歌、問詢歌、諷喻歌、別離歌等。這些情歌從思想性方面來看,有在放牧勞動中建立的深厚感情的表白,有對封建婚姻表示反抗的大聲疾呼,有尋求幸福愛情的渴望,也有戀人拋棄自己、另尋新歡的痛苦……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表現了男女青年間多方面的情感歷程。

傳承價值

華銳藏族民歌源遠流長,自成體系,最早雖只是勤勞樸實的藏族人民認識事物、揮發情感的口頭文學產物,但也卻是傳承華銳藏族傳統文化的基點,其內容蘊含豐富,含蓋量極大。華銳藏族民歌深遂而豐富的思想內容,是通過藝術形式來表現的,它所具有的廣泛性和思想性,又正是它的藝術性日漸完美的重要因素。它產生根植於廣大民眾之中,語言樸實、精練、節奏明快,易記易唱,所以它的流傳十分廣泛。
著名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就採用了大量的民歌體形式。據《華銳政教史》記載,18世紀初,隱遁密游來甘、青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所寫的情歌《倉央嘉措情歌》很大程度上也採用了“勒體”民歌的形式。因為“勒體”民歌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所以倉央嘉措的許多情歌一直在民間傳唱。藏族民歌在藝術手法上雖和其它民族的民歌有著共同性,但在陳述方式和陳述對象上卻有獨到之處。一般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雙關、聯想等五種,形式上以格律體為主,非常講究韻味。
華銳藏族民歌以其濃郁的民族風格,濃厚的民族情感,生動樸實的語言,通俗易懂的唱詞和抑揚頓挫的音調,在民間傳唱,生生不息,承載著華銳藏族源遠流長的文明史。它是從口傳文化中提練出來的最有普及性的民俗文化,較之作家文學的歷史更悠久且豐富,更貼近於現實。在內容上敘述有理,邏輯嚴密,語言樸實清新,通俗易懂,蘊含著豐富的想像力,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是一幅反映華銳藏族語言、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理想願望等的歷史長卷。華銳藏族民歌是民間文藝寶庫中的一束奇葩,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挖掘保護價值。

傳承情況

華銳藏族民歌浩如煙海,到21世紀初在華銳藏區流傳的只是滄海一栗,大部分已在歲月的更迭和歷史的遷延中散失。就是流傳的也大部已面目全非,殘缺不全,甚至有的更只是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內容。民歌作為一種民間文學藝術形式,由於歷史的原因和人為的偏見,在新中國成立前能登大雅之堂的並不多見。它只是以口頭說唱為主要手段,通過口傳心授,耳濡目染,輩輩相傳。由文人蒐集整理的文本,也只是鳳毛麟角。大量的華銳藏族民歌由於無人組織蒐集整理和挖掘,只能自生自滅。據調查,在20世紀80年代,天祝藏區中比較優秀的一些民間老藝人多已衰老和謝世,在他們的影響下雖有成長起來的為數不多的歌手仍在說唱延續著華銳藏族民歌的生命,但所記的數量已很有限。加之受現代文明的衝擊,華銳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根植的土壤越來越貧瘠,甚至在逐漸消失。

保護措施

2008年“華銳藏族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以後,天祝縣高度重視華銳藏族民歌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天祝縣藏語辦則多次組織隊伍深入華銳的山山窪窪,追尋民間藝人。截至2011年,當地蒐集整理了3000餘首民歌和50餘種民歌調類,整理出版了70餘萬字的《藏曲珠海之寶》;又於2010年翻譯出版了30餘萬字的《華銳民歌詞曲精粹》。
從2010年暑期開始,天祝縣藏語辦面向社會積極舉辦藏語培訓班,組織人員傳授華銳方言以及華銳民歌。當地將繼續開展此類研討演練活動,進一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保護華銳民歌,傳揚華銳文化。
2011年3月31日在天祝縣民族中學召開專門會議安排華銳民歌進校園活動有關事項。包括音樂課堂,校園廣播,隨時都能聽到華銳民歌的優美鏇律。並通過學生的傳承學習,推廣到社會已達到發揚光大的作用。

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序號:614
遺產編號:Ⅱ-115
項目名稱:藏族民歌(華銳藏族民歌)
申報單位: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
批准文號:國發〔2008〕19號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