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蓋穴

華蓋穴

華蓋穴在胸部正中線上,平第1肋間處。寬胸利肺、止咳平喘。

理論基礎

出處

《針灸甲乙經》

穴名

華蓋穴華蓋穴

【釋名】華蓋,星名。《宋史·天文志》:“華蓋七星,槓九星如蓋,有柄下垂,以復大帝之座也。在紫微宮臨勾陳之上。”穴位居紫宮穴上方。或釋:華,華麗;蓋,傘蓋。華蓋為帝王所用。肺居心(君)之上,為五臟之華蓋。穴當前胸,與肺相關

【名解】華,華麗也。蓋,護蓋也。華蓋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變為水濕濃度更大的水濕之氣。本穴物質為紫宮穴傳來的天部水氣,至本穴後,此氣進一步散熱吸濕而變為水濕濃度更大的水濕之氣,此氣如同人體的衛外護蓋一般,故名華蓋。

穴位

【定位】在胸部正中線上,平第1肋間處。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胸骨;穴區內有第1肋間神經前皮支,深層有第1肋間神經和胸廓內動脈前穿支分布。

穴性

【穴義】任脈氣血在此變為水濕濃度更大的水濕之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散熱後循任脈下行璇璣穴。

臨床治療

辯證

【功用】寬胸利肺、止咳平喘

華蓋穴華蓋穴

【主治】咳嗽,氣喘,胸脅脹痛。
【配伍】
配天突,有降氣平喘作用,主治氣喘,痰飲停胸,胸痛

治療

【操作】平刺0.3-0.5寸;可灸。

功能失調,三焦水道不利,水液失於正常運化、輸布,停積而為痰飲。痰飲之病理性質總屬陽虛陰盛
【病機關鍵】陽虛陰盛
【鑑別診斷】:痰、飲、水、濕
痰多由熱煎熬而成,分有形、無形之痰。有形者,形質厚濁,咳咔可見;無形者,無處不到。痰之為病,病證複雜。飲主要因寒積聚而成,為稀涎,飲之為病,多停留於體內空腔或體位低下之處。水為陰邪,有陰水、陽水之分,為清液,水之為病,可泛濫體表、四末;濕為陰邪,其性粘滯,但無定體,可隨五氣從化相兼為病。但痰、飲、水、濕同出一源,均為水液不歸正化,停積而成,在一定條件下又可相互轉化。
【治療原則】溫陽化飲。《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宗旨。
【分證論治】
飲留胃腸者為痰飲,飲留胸脅者為懸飲,飲停胸肺者為支飲,飲溢四肢者為溢飲。
痰飲
1、飲停於胃
【治法】和中蠲飲

咳嗽邪犯胸肺

【方藥】小半夏加茯苓
2、飲邪化熱
【治法】清熱逐飲
【方藥】甘遂半夏湯
3、飲留於腸
【治法】攻逐水飲
【方藥】已椒藶黃丸。防己
懸飲
1、邪犯胸肺
【治法】和解少陽,宣利樞機
【方藥】柴枳半夏湯
2、飲停胸脅
【治法】攻逐水飲
【方藥】十棗湯
3、氣滯絡痹
【治法】理氣和絡
【方藥】香附鏇覆花湯
4、陰虛內熱
【治法】滋陰清熱
【方藥】瀉白散或合沙參麥冬湯
支飲
【治法】溫肺化飲
【方藥】小青龍湯
溢飲
【治法】解表化飲
【方藥】小青龍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