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全文:菩薩寶鬘論
阿底峽尊者 造
索達吉堪布 譯
梵語:菩提薩垛瑪訥阿巴勒
頂禮大悲尊!
頂禮諸上師!
頂禮本尊天!
遠離一切猶豫心,一心精進修妙法。遠離昏沉懈怠眠,應當恆時精進行。
正知正念不放逸,恆時守護自根門。日日夜夜三世中,再三觀察心相續。
發露自己之過患,不覓他人之錯失。隱藏自己之功德,宣揚他人之功德。
當離侍奉及利養,恆時斷除聲譽祿。明了知足少貪慾,已知恩德且報恩。
修持大慈大悲心,恆常堅固菩提心。斷除十種不善業,時時穩固勝信心。
摧毀我慢嗔恨心,時時令具謙虛心。遠離一切邪命活,當以如法而生存。
捨棄一切有漏財,當被聖財為嚴飾。遠離一切散亂境,依止殊勝寂靜處。
時時不說無義詞,恆時言說諦實語。若見上師堪布時,當發恭敬侍奉心。
若見具有法眼者,或遇初業眾生時,則當發起本師心。若見一切眾生時,
當發父母兄弟心。遠離一切惡伴友,依止殊勝善知識。遠離嗔心不樂意,
處處行持歡喜心。不貪內外一切法,無貪之中當安住。貪慾不得善趣樂,
亦令斷盡解脫命。何處若見勝法樂,對此應常為精勤。最初無論辦何事,
首先應當成辦彼,則使一切皆圓滿,否則彼二均不成。恆時遠離惡毒心,
何處若起倨傲時,爾時摧滅此我慢,憶念上師之教言。若生怯弱之心時,
則當令自心堅強,修持彼二為空性。若遇貪嗔之境時,當觀如幻如化術。
若聞逆耳之語時,當視猶如空谷聲。自身若遭損惱時,當視往昔業所感。
居住安閒幽靜處,猶如野獸蔽自屍。如是應當避散亂,無貪無戀當安住。
時時誓願令堅定,若生懶散懈怠時,則應對己作呵斥,誠心憶念自禁戒。
設使目見他人時,當說溫和誠實語。不顯怒容皺眉相,恆時顯露喜笑容。
平時眼見他眾時,無吝喜心發放施,斷除一切嫉妒心。自己守護他心時,
斷除一切諸諍訟,時時令具安忍心。不作面諛不喜新,恆時沉著穩重行。
斷除欺凌其他眾,虔誠恭敬而安住。為他傳授教言時,當具利他大悲心。
不得誹謗諸證法,何法起信求彼法。行持十種法行已,不分晝夜而精勤。
三世所積諸善根,回向無上大菩提,福德賜於諸有情。時時行持七支供,
為得菩提發大願。若能如是修持者,圓滿福智二資糧,亦能消盡二種障,
蕕得人生具義故,將得無上菩提果。信財戒財舍施財,聞財慚財有愧財,
智慧財為七聖財。如是此等殊勝財,是乃無盡聖者財,不得說與非人眾,
眾人之中觀察言,獨自之時觀自心。
印度堪布吉祥燃燈智藏師所著之菩提薩垛寶鬘論竟。
譯於五明佛學院丁丑年新春之際。
相關詞條
-
中觀寶鬘論
《中觀寶鬘論》,古印度龍樹菩薩造。 直譯為“教王寶鬘論”,是龍樹菩薩為一位國王所明示的深廣教言,由於宣說了《中觀理集六論》中滿足眾生一切所欲的深廣法理,...
-
諸佛菩薩名號集·寶珠鬘
《諸佛菩薩名號集·寶珠鬘》是一篇佛教典籍,出自《涅盤經》。
功德 寶珠鬘 -
虛空藏菩薩經
《虛空藏菩薩經》亦名《懺悔盡一切罪陀羅尼經》,亦名《不可思議方便智救濟一切眾生經》,亦名《能滿一切眾生所願如如意寶珠經》,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譯 。
基本介紹 功德利益 全文 咒語 -
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梵語尊稱:ākāśagarbha(音譯阿迦舍嘎合婆),密號庫藏金剛。漢譯又作尊上虛空孕菩薩摩訶薩、虛空庫菩薩摩訶薩、虛空光菩薩摩訶薩、...
佛像介紹 傳說故事 佛法記載 -
寶積經
(佛教經名)《寶積經》全稱《大寶積經》,乃意指‘寶的聚集’。或許也意指著匯集著相當於寶玉的種種教說。該經以大乘經典的‘空’思想做基礎,且敘述了阿含以來之...
詞語解釋 《大寶積經》注釋 -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 (梵文 ),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曾譯為遍吉菩薩,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
正文內容 名稱由來 普賢行願 普賢十忍 聖祝儀軌 -
寶性論
《寶性論》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論述如來藏思想的代表性論書。如來藏思想萌於公元三世紀,盛行於四、五世紀,是從初期大乘進入後期大乘的階段。《寶性論》一方面主張...
-
彌勒五論
彌勒五論,即彌勒菩薩(一雲,彌勒為與無著、世親同時代或稍早的一位論師)所說的五部論典。但漢傳與藏傳有所不同。漢傳彌勒五論:《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
簡介 《辨法法性論》 《辨中邊論》 《寶性論》 《大乘莊嚴經論》 -
菩提道次第禪修寶鬘
159/菩提道次第廣論科頌—道次第心要俱胝持教生源 233二十一禪修—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 321/二十一度母禮讚文釋
作者介紹 作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