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菑
zī
<名>
(形聲。從艹,甾(zī)聲。荒地,故從艹。本義:古代指初耕的田地)
同本義 【field that has been under cultivation for one year】
菑,不耕田也。——《說文》。按,古文從田,巛聲,小篆又加草耳。不耕田者,不耕而才耕之田也。
不菑畬。——《易·無妄》。董遇注:“菑,反草也。”
田一歲曰菑,二歲曰新田,三歲曰畬。——《爾雅》
耕穫菑畬,時時利賴其用。——明·徐光啟《甘薯疏序》
又如:菑畬(開墾一年和三年的地);菑畝(初耕的田地)
直立而枯死的樹木 【withered trees】
其菑其翳。——《詩·大雅·皇矣》
周公之狀,身如斷菑。——《荀子·非相》
菑
zī
<動>
開墾;耕耘 【open up wasteland;reclaim wasteland;plough and weed】
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書·大誥》
又如:菑畬(耕耘;又耕稼為民生之本,故以喻事物的根本);菑攘(開拓;平定)
另見 zāi“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