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電一

莊電一

莊電一,男,1956年生,高級記者,《光明日報》駐寧夏記者站站長。莊電一紮根西部,在28年的記者生涯里(截至2013年),一直在少數民族一線採訪。在發表的4000多篇新聞作品中,有百餘篇獲得各類獎項。曾獲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稱號,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00年,獲得當時的環保最高獎“地球獎”。2010年,先後獲寧夏“先進工作者”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13年4月,入選“感動寧夏年度人物”。

基本信息

簡介

高級記者。1984年,光明日報社面向社會公開招考寧夏記者站記者,莊電一在上百名報考者中,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選中。

1984年,光明日報社面向社會公開招考寧夏記者站記者,28歲的莊電一以第一名的成績在上百名報考者中脫穎而出,光明日報社“百里挑一”,選中了他。20多年的時光證實了報社挑對了人,因為《光明日報》挑到的不僅是一名合格的記者,而且是一名不知疲倦的行者、不懈求知的學者、不斷思索的智者三者於一身的優秀記者。這之前,他是一名教師,一名對戲劇創作感興趣且寫出幾個劇本的文學愛好者,他的這段“戲劇史”在以後的工作中竟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他的不少報導,都有形象化的描述,給讀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美國的大學教授、《費城公報》記者卡洛爾里奇在其著名的《新聞寫作與報導訓練教程》一書的導言中寫道:“讓讀者看見,令讀者在乎。遵循這兩條原則,你將造就出獲獎記者。”莊電一的許多報導哪怕是揭露社會問題的報導就是如此:他總是力圖用準確、精練、形象、生動的語言把讀者拉進現場,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關注重點

20餘載緊握生態關注“接力棒”

1993年5月5日至6日,我國西部地區發生特大沙塵暴,死亡近百人,損失數十億元。莊電一由此敏銳地認識到這是一個嚴重的生態問題,他第一個發了稿,兩天后中央電視台才播出這一訊息。接著,他又深入採訪,寫出深度報導《沙暴向人類發出警告:塞上明珠還能存多久?》。就在沙塵暴降臨的前後,寧夏的局部地區爆發濫挖甘草、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件,他又寫出《濫挖甘草事件》的報導,並執筆配發了《請愛惜家園》的短評。這篇稿件在《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登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立即進行了轉播,《文摘報》、《報刊文摘》等報刊也都在突出位置做了轉載。接著,他又發表長篇通訊《“挖”來的災害》,對一些地區的短視行為提出尖銳批評。1995年7月1日,《光明日報》突出位置發表了他的述評《請記住沙塵暴的警告》,又被一些報刊轉載。1998年,當又一次挖甘草大會戰爆發和又一次沙暴來臨時,他又寫出更尖銳、更深刻的述評《甘草瀕危,沙暴頻來》,再次刊登在《光明日報》頭版頭條位置,再一次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轉播,並被其他報刊轉載。

生態問題

從當記者之初,莊電一就一直關注西部地區乃至中國的生態問題,先後發表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稿件150餘篇。有20多篇刊登在《光明日報》頭版頭條或其他版面頭條的位置。他還在《中國環境報》、《中國綠色時報》、《中國減災報》、《生活時報》、《寧夏日報》、《黃河報》等報刊發了大量與環保有關的稿件,其中有不少稿件被這些報刊安排在突出位置。他有多篇與環保有關的作品獲獎。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莊電一對環保問題的關注也日益向“縱深地帶挺進”,對於黃河水污染、寧夏“黃寶”乾草大面積挖掘造成當地環境生態惡化、久打不停的土煉油、生活垃圾的處理、土地沙化等問題的關注和思考,讓他的責任感日益增強。他走進現場,深入分析生態破壞的原因,寫出了《治理黃河水質污染刻不容緩》、《莫讓“黃寶”變“黃禍”》、《太西煤,再不容濫采亂挖!》、《豈能用生活垃圾填湖圍堰》、《土煉油成為動植物的“黑殺手”》、《是沙進人退,還是人進沙退?人類面臨嚴峻抉擇》、《黃沙吞噬了黎明村》、《“太西煤”呼救》、《羊多為患需節制,過度放牧釀苦果》、《“苦澀”的蜂蜜》等引起社會關注的環保文章,體現了一個記者的憂患意識。其中,為了反映被沙漠吞噬的黎明村的“前生今世”,莊電一四進偏遠的黎明村。當天牛災害使寧夏第一代農田林網喪失殆盡,生態環境因此惡化時,他寫出一系列報導,其中長篇通訊《人與天牛之戰》影響最大,直接推動了全國許多專家對天牛防治的關注和研究,對日本向我國天牛防治無償提供5億日元技術援助也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當寧夏發生外地利用鐵路排空車皮轉運垃圾、轉移污染事件時,他又率先寫出報導《寧夏成了垃圾場嗎?》,引起全國各界強烈關注。隨後,他又寫出《偷運垃圾者應受制裁》一文,呼籲有關部門儘快查處。

社會呼籲

今年,當退耕還林的補貼政策進入“倒計時”階段時,他和寧夏一名記者進入南部山區,深入基層,用4天的時間走訪了鄉村負責人和許多農戶,寫出了長篇述評性通訊《“2605項目”的悲劇會重演嗎?》,反映了退耕還林中的深層次矛盾、問題,引起了國家林業局的高度重視。

20多年來,他對寧夏乃至西部的生態問題一直密切關注。這根接力棒,他一直握在自己的手裡,進行著這種“孤寂的長跑”。也因為他這種對生態的關注,在第30個世界地球日來臨之時,他獲得了“地球獎”,是光明日報社第一個獲得這項榮譽的人。

社會文化教育事事關注

1995年7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化書院副院長梁從誡結束了在西北三省區的考察,針對接待中的問題說:“西北地區那么窮,為什麼還要這么鋪張?能不能省下搞接待的錢乾點正事?”這話讓莊電一震驚。一種責任感促使他把接待上的鋪張浪費問題寫了出來,並寫出了自己的思考:如何接待才算禮貌周到、熱情有度?如何才能體諒基層的困難,真正辦點實事?這些迎來送往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被他一一道來。

針對“行會”、“片會”泛濫的現象,他於1996年在《光明日報》上呼籲《該控制一下“行會”、“片會”了》,引起中央有關部門的重視。對這種不正之風,他長時間進行跟蹤,並多次給予揭露。

2006年9月,他在甘肅省敦煌市採訪,發現隨著自然、人為破壞的加劇,莫高窟崖體侵蝕、洞窟坍塌、塑像斷裂、壁畫脫落問題日益突出。一種憂患意識促使他寫出了《兼顧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讓敦煌國寶有個“喘息”》。

對教育,他更是十分關注。從湖南來到寧夏南部山區、獻身當地教育事業的土家族青年楊成珠,身患重症,仍然堅守在講台上。莊電一在長篇通訊中給予熱情讚頌。在青海山區,他看見在艱苦環境辛勤耕耘的老師,被他們的精神所感動,帶著感情寫出通訊《帶乾糧住校的老師們》;大學生暈倒在操場,折射出青少年體質下降的問題,他拿起筆來寫出了關注青少年健康問題的深度報導。

“草根記者”的平民情懷

莊電一雖然是一名高級記者,但他一直活躍在採訪一線,他的足跡踏遍了寧夏的山山水水。就是在青海、甘肅、陝西、新疆等地也留下了他勤奮的身影。他從不浮在都市裡盲目跟風,也從不追求發稿數量,他關注的是那些老百姓關心的問題。他的寫作體現了一個記者的責任感與平民意識,他把為老百姓說話當作自己的責任,為老百姓鼓與呼。那些把“讀者拉進現場”的報導,是他常年在生活基層行走,發出草的聲音,同時,他也將根深深植在民眾中間。

榮譽

多年來,莊電一深入基層,傾聽百姓心聲,發表稿件3000多篇,300多萬字,有百餘篇作品在全國、地區、行業性評比中獲獎。他被評為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全國“報刊之星”,連續3次被評為寧夏“十佳記者”。2000年,他獲得地球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被評為寧夏先進工作者;2004年,他被評為寧夏首屆名記者、獲全國林業宣傳突出貢獻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